孔父嘉与华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与医家华佗的祖先

孔父嘉与华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与医家华佗的祖先

前为孔父嘉,后为华父督

一、孔父嘉与华父督

孔父嘉与华父督,都是宋国的贵族大臣,皆为子姓。孔父嘉,简称孔嘉,是姓氏孔的祖先;华父督,简称华督,是姓氏华的祖先。

孔父嘉,名嘉,字孔父。他是宋闵公一世的六世孙,其世系传承是:宋闵公一世,名共——弗父何——宋父周——世子胜——正考父——孔父嘉。

华父督,名督,字华父。他是宋闵公一世的八世孙,是宋戴公的次子好父说(YUE,四声)的儿子。宋戴公长子为宋武公,次子为好父说。

父,即夫、甫,亦即男子的意思,常用于表字。

孔父嘉,前765年到前710年,活了五十五岁,是宋殇公的大司马,掌管军事,辅佐宋殇公,他是宋殇公的曾祖父辈。

华父督,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具体出生时间,估计应该比孔父嘉年轻一些,去世于前682年。如果按照他也活了五六十岁推算,应该比孔父嘉年轻二三十岁。

与华父督同一辈的宋国公爵是宋宣公、宋穆公兄弟,下一代宋国公爵就是宋宣公的儿子宋殇公、宋穆公的儿子宋庄公。

宋公国是商王国的后裔,商、宋皆出自东夷,东夷人的传统是兄终弟及,因此,出自东夷的商、宋、秦,都屡屡有兄终弟及的情况出现,这与宗法制度严密、必须嫡长子继位的周、鲁等国是不同的。

宋宣公之后,传位于其弟宋穆公,宋穆公之后,又开始下一代的兄终弟及,传位于兄长宋宣公之子宋殇公,之后,又传位于宋穆公之子宋庄公。

两代的兄终弟及,本来很正常,但是,这第二代的兄终弟及,亦即,从宋殇公到宋庄公的传递,是通过弑君提前实现的。

宋殇公,前719年到前710年在位为宋国公爵,在位十年。

宋殇公好战,在位十年十一战,宋国民众苦不堪言。

太宰华父督,贪恋司马孔父嘉之妻的美色,乃使人宣扬国中:“民不堪命,皆孔父为之。”说打仗都是孔父嘉搞的,以此引发了民众对孔父嘉的愤恨,华父督遂率众袭击孔父嘉,杀孔父嘉而夺其妻。

宋殇公闻讯大怒,欲责华父督,华父督一不做二不休,又弑宋殇公,再迎回住在郑国的公子凭,亦即宋穆公的儿子,继承宋国爵位,是为宋庄公,他是宋殇公的堂弟。

孔父嘉的一个儿子木金父,为避灭门之祸,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以孔为氏,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记载了华父督杀害孔父嘉的这一段历史。

孔父嘉与华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与医家华佗的祖先

春秋前期的各国地图

宋庄公在位十八年,他在位期间,太宰华督大权独揽。

前692年,宋庄公去世,其子继位,是为宋闵公二世。

宋闵公二世在位期间,与鲁国多次交战,八年(前684年),鲁国击败宋国于乘丘(今山东巨野),擒宋国大夫南公长万;九年(前683年),宋国报复去年乘丘之役,再攻鲁国,战于鄑邑(今山东曲阜南),宋军又败。

南公长万是周初名将南公括的后裔。南公括,周武王的大将,姬姓贵族,以灭商的战功,获封曾国。

后来孔子弟子也有南公括,七十二贤人之一,他是周初南公括的后裔,他娶了孔子之兄孔孟皮之女为妻。

南公长万后来被释回。宋闵公二世和南公长万一起去打猎,他取笑南公长万曾为俘虏,南公长万心怀怨恨。十年(前682年),南公长万趁下棋时,杀宋闵公二世,太宰华督猝不及防,也被杀了。

孔父嘉与华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与医家华佗的祖先

南公长万弑君

华督是姓氏华的祖先,后世名人包括宋国权臣华元、三国名医华佗、三国名将华雄、曹魏重臣华歆、二胡演奏家阿炳华彦均、数学家华罗庚、漫画家华君武等等。

当然,不少姓氏,都是有不同的来源的,姓氏华,也不例外,有不同的来源,分别来自子姓、姒姓、姬姓、嬴姓,但是,子姓的华督及其子孙,是姓氏华的主流,姓氏华的大部分,来自于子姓。

宋国贵族、萧国国君萧叔大心,借其它诸侯之兵反击,立宋闵公二世之弟御说(YUE,四声)为宋国公爵,是为宋桓公一世。萧叔大心为姓氏萧的祖先。

孔父嘉与华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与医家华佗的祖先

萧大心

南公长万战败,逃往陈国。宋人以金贿赂陈国,索要南公长万,陈国“使妇人饮之醇酒,以革裹之,归宋”,宋国将南公长万剁为肉酱。

二、坚持交战礼仪的宋襄公

宋桓公一世,在位直到前651年,在位三十余年,他的夫人是大名鼎鼎的宣姜与卫昭伯的女儿。

宋桓公一世有六子:公子目夷、公子兹甫、公子鳞、公子荡、公子向、公子敖。

三十一年(前651年)春,宋桓公一世去世,此时宋国也搞起了周王国那一套宗法制度,嫡长子公子兹甫继位,他就是大名鼎鼎、讲究礼仪的宋襄公。

霸主齐桓公去世后,五公子争位,最后,宋襄公出兵,扶立齐孝公,齐国局势才得以稳定,宋襄公以此功劳,继承齐桓公,成为中原各国的霸主。

宋襄公在位十四年,前650年到前637年。

前638年,楚国北上进犯中原,宋国作为中原各国的霸主,出兵阻击,两军于今河南柘(ZHE,四声)城一带的泓水沿岸爆发泓水之战。宋国任司马的子鱼,亦即宋襄公的兄长公子目夷,力主趁楚军半渡而击之,宋襄公却坚持按照当时的作战礼仪,进行堂堂正正的交战,不屑于偷袭。正面交战的结果,楚军获胜,宋军战败。堂堂正正的战败,是可以接受的,这并不可耻,这正是中国人后来越来越稀缺的贵族精神的体现。

孔父嘉与华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与医家华佗的祖先

宋襄公出征

宋襄公中箭负伤,但他并不后悔,实力不如人,输就输了,战败可以接受。春秋时期的军队都是以贵族为主,每次战争,几十上百辆战车交战,时间不超过一天,实际上是贵族绅士之间的决斗,经常发生一对一的单挑,后世小说演义中的单挑式战争的描述,就是来自上古时期的贵族单挑,不过,这种战法最晚到春秋中期就结束了,小说演义却无论什么朝代都是这种战法,这个就夸张了。在早期,车战或骑士,单挑决胜负,世界各地都有,欧洲的“春秋时期”前期,亦即中世纪前期,骑士交战也是单挑,只不过欧洲的春秋时期比东方的春秋时期晚了一千年。

但是,欧洲的“春秋战国”之后,正常发展到了近代工业社会,而东方的春秋战国之后,却历经了两千年的变态的专制社会,走了一大段弯路,直到二十世纪才步入工业社会,可谓是起大早赶晚集。

且说春秋时期,贵族们在战争中比的是勇气和实力,而偷袭、欺诈、乘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是不符合贵族礼仪的,是会被鄙视的。春秋时期战争的最大特点,在于遵守礼仪,讲究信义,不以阴谋狡诈取胜。宋襄公说,“不重伤(不让人二次受伤,就是不攻击伤员),不禽二毛(不俘虏老年人),不鼓不成列(对方没有排好队列时,本方不能进攻)”,《淮南子》说,“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少年),不获二毛(老人)”,正是春秋时代普遍的战争规范。作为殷商贵族后代、从小受到严格贵族教育的宋襄公,很自然地非常讲究贵族礼仪风度,在战争中,他当然要取胜,但是必须以高大上的方式取胜,而不能以阴谋诡计的奸诈小人所为取胜。那些被后世讽刺为“迂腐、愚蠢”的礼仪,其实并不是傻,而是春秋时代贵族高贵风度的光辉体现,显示了遵守规则、做事负责的良好品德,这与战国时期完全不顾礼仪、任何阴损、残酷手段都用的大规模平民战争是完全不同的。

宋襄公去世后,其子继位,是为宋成公。宋成公之后,他两个儿子先后继位为宋国公爵,是为宋昭公一世和宋文公,其间又穿插了宋襄公夫人王姬的故事,此处不多赘述了。总之,后来的宋国爵位,一直在宋文公一系传承。宋文公因其仪表英俊而得以继位宋国公爵,只能说,长得帅,就是好。

华督的曾孙华元,华氏,名元,任宋国右师,宋国六卿之一,辅佐宋昭公、宋文公、宋共公、宋平公祖孙三代国君,为四朝元老。其父华御事,其子华阅、华臣。

华氏是宋戴公的后代,是戴氏中的大族,代代皆为宋国重臣。顺带说一句,宋戴公是姓氏戴的祖先,华氏强大,从戴氏中脱颖而出,独立发展了。

前595年,楚国申舟出使齐国,擅自通过宋国境内,没有向宋国提出通行申请,被宋军抓获。 华元心说,当我们不存在啊,遂下令将申舟杀了。

不久,楚庄王率大军前来报复,包围宋都商丘,长达七个月。宋国很多人饿毙,易子而食。宋国向晋国求救,晋景公听信谗言,一直不来救援。宋文公只得派华元设法议和,华元夜入楚营,以短剑劫持了楚国将帅子反,对他说明了城中的情况,城里劈开人骨头当柴烧,互相交换子女来烹食。华元说:“如果贵军解围,我就不杀你,放了你,从此,我们与楚国结盟,否则,大家鱼死网破,你们绝得不到好处。”

子反眼见短剑顶在自己颈部,自己命悬一线,只得答应退兵。

华元于是放开了子反。那时是讲诚信、讲信誉、重信守诺的年代,虽然子反脱身后,大批楚军围了上去,华元只是一个人,但是,按照当时的行事规范,子反是不能反悔的,他必须按照他的承诺,解围,退兵。

子反也是实诚人,老实对华元说,楚军也只剩两天的粮食了,于是带华元去见楚庄王,对楚王说明情况,楚王也只得按照子反的承诺,下令解围退兵。春秋时期,大家说话算话,那是一个讲信义的年代,谁不讲信义,不守承诺,就没法在贵族圈里混,连国君也不能例外。

于是,楚国退兵,宋国与楚国结盟。

前579年,华元利用其在晋楚两国都有好友的私交关系,主持大国晋国、楚国、及其附属国,在宋国召开国际和平会议,约定此后弭兵息民,互通使节,晋国楚国平分霸权。此即历史上著名的“华元弭兵”,这是华元生涯中的一大功业,后来华元的继任、右师向戌更是达成了长久的晋楚和议,实现了长期的国际和平。宋国在当时的国际和平进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居于中间位置,平衡了晋楚两大国的关系。

三、勇将叔梁纥

再来看看孔子一家。木金父逃到鲁国后,传宗接代,木金父——祁父——防叔——伯夏——叔梁纥。

叔梁纥为鲁国大夫,孔氏,名纥,字叔梁,鲁国陬(ZOU,一声)邑大夫,勇将,身长十尺,勇力绝伦。前623年到前549年,活了七十四岁。

前563年,晋国权臣荀罃(YING,一声)、荀偃(YAN,三声)、士匄(GAI,四声),率诸侯联军,进攻偪(FU,二声,同福)阳国。

这里要说一下百度,在百度百科,偪阳国,被写成“逼阳国”。喂,百度!这是严肃的历史,不许说脏话!

孔父嘉与华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与医家华佗的祖先

去查一下《广韵》、《集韵》,上面明确写着:偪,方六切,音福。偪阳,地名,见《左传》。

且说晋国、鲁国等国的联军,包围偪阳城,久攻不下。偪阳军民打开城门,假装要投降,实际上是诱敌深入,联军的将士们一拥而入,偪阳军民忽然将城门上的千斤闸放下,打算来个瓮中捉鳖,关门打狗,将入城的联军将士全部消灭,在此关键时刻,勇将叔梁纥挺身而出,力举千斤闸,使得已经进城的将士得以逃出。等将士们全部撤出,叔梁纥才放下千斤闸,自己也全身而退。

孔父嘉与华父督,儒家孔子的祖先与医家华佗的祖先

叔梁纥力举千斤闸

保存了有生力量的联军将士,最终攻克了偪阳城,灭偪阳国,打掉了这个横挡在进攻楚国道路上的拦路虎。

叔梁纥的正妻姓施,他们有九个女儿,但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了儿子孟皮,却因为有足疾,不能做继承人,叔梁纥与少女颜征在,生子仲尼,即后来的孔子。当时叔梁纥已七十二岁,颜征在十八岁。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小时候并不是在孔家长大的,而是随母亲颜征在生活。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葬在哪里,颜征在不告诉孔子,东汉经学家郑玄说,“孔子之父叔梁纥,与颜氏之女征在,野合而生孔子。征在耻焉,不告。”

后来颜征在去世后,孔子将母亲的棺材停放,四处询问父亲的墓址,后来有人看不过,告诉了他,孔子才将父母合葬,并为之造坟。

叔梁纥的墓地,今称“梁公林”,位于曲阜城东十四公里,面对防山,北阻泗水,又称“启圣林”或“启圣王林”。

《论语·子罕》记载,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即少年时家境贫困,常常干粗活,这说明孔子的母亲出身贫寒,她与叔梁纥“野合”而生的孔子,得不到孔氏家族承认,否则作为一城最高长官的儿子,孔子在少年时的生活是不可能贫困的。

颜征在,前568到前537,活了三十二岁。颜征在与孔子的生活相当困难,坚强勇敢的颜征在,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将孔子培养成身高九尺六寸、以博学闻名的英才。

孔子十四岁时,颜征在因操劳过度而去世。

孔子二十岁时,才得以进入主流社会,做了小官,先后为“委吏”、“乘田”,管理粮仓和畜牧,孔子因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会干一些粗活 ,因此,对于这些职业,他并不陌生,不过,这些毕竟与远大志向有距离,于是,孔子二十五岁时开办学校,三十岁时,渐渐闻名于国际,最终,成为一代宗师。孔子,前551年到前479年,活了七十二岁。孔子在思想文化上,开创了庞大的体系,在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祖籍宋国,为了能经常回宋国祭祖,他娶了宋国女子为妻,生子孔鲤。

商宋皆为东夷,朝鲜也是东夷,因此,韩国说孔子是韩国人,不过,这说法是错误的,都是东夷这没错,但是,东夷也分不同的部分,商宋是河北夷,朝鲜是东北夷,而经常与商王国交战的是山东夷,这几部分,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写作本文所用的参考书籍:《史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广韵》、《集韵》、《淮南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