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作家”李書閣:尋一條自己的“活路”

今年51歲的李書閣,從15歲患強直性脊柱炎便與病魔抗爭至今。他曾經當過學校的老師,為了能夠尋一條“活路”,開始了流浪。在各個城市間走走停停,然後在廣州留了下來,做起了公益,成為用於城中村流動兒童閱讀的“社區圖書館”管理員,教孩子們寫作、閱讀。

當記者問及他現在最大的希望時,李書閣的回答是“想出一本書。”

“流浪作家”李書閣:尋一條自己的“活路”

李書閣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張丹 圖/受訪者提供

李書閣說,他的記憶就像是一扇可以打開和關閉的大門,當自己創作的時候,就會將一些塵封的記憶輕輕打開;當自己需要快樂和生活時,就將那些不好的記憶繼續塵封起來,只留下別人幫助自己和自己幫助別人那些美好的記憶。

“我自己也知道,我始終都是記得的。”李書閣說。

決定去流浪的“李老師”

今年51歲的李書閣家鄉是河南遂平,在15歲時罹患強直性脊柱炎,從那時起,便開始了與疾病鬥爭的日子。

近日,由於病情的發展,他剛剛完成“置換雙側髖關節”手術,在河南老家養病,並向記者回顧了自己邊流浪邊創作的過往。

“最開始的反應是全身關節疼痛,而且眼睛會發炎看不清楚。”李書閣用不太有力的聲音說,當時由於對強直性脊柱炎認識並不深刻,在治病的過程中,有醫生將他的這種症狀判斷為了“關節炎”。錯誤判斷病情的結果,就是有時病情沒有得到及時控制,導致了後遺症。

如今1.6米的他已經變得瘦骨嶙峋,體重只有40多公斤,而由於受到疾病的影響,他一直都是佝僂著身體,很久沒有站直過了。

“上高中時,我經常便血,自己也多愁善感,竟然懷疑起了自己的性別,恍惚間覺得自己是個女孩兒。”因此,在18歲那年,他還自己寫了一篇《假如我是一個女孩兒》的文章,可惜沒有保留。

在高中畢業之後,李書閣便到鄭州“打工”了一年,然後回到了家鄉,當起了編外的教師。“我當時教過小學的語文數學,甚至還教過初中一年級的英語。”他回憶道,但是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他漸漸也覺得編外教師這個職業並不能讓自己“活命”,而為了能夠為自己尋一條“生路”,他決定獨自到遠方去流浪。

“流浪作家”李書閣:尋一條自己的“活路”

李書閣的柺杖

做個“真實的自己”

從家鄉出發,然後到過國內的許多城市,走走停停。

至於自己如何生活,李書閣說,就是“討生活”。當記者繼續追問,從一名老師到流浪“討生活”,是否會覺得有些放不下面子時,“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而且我的確是一個殘疾人,失去了工作的能力,我是一個真實的人。”

在某個城市的某個角樓,當李書閣聽到旁邊的朋友提到“那個城市的人很好”時,他就決定了下一個要前往的城市。

“2007~2011年,我在中山等地流浪漂泊。2008年的一天我吃早餐,一位50歲光景的大哥坐在我面前。我們住挨著,我是流浪漢,他是遊戲廳老闆。有時候我到遊戲廳廁所大小便,他總是笑容滿面。這位開遊戲廳的大哥來自福州,說話軟綿綿的,每次我去上廁所他都笑容滿面,2008年他幫我付過早餐,替我付過幾次餐費。”

李書閣稱自己儘管不能像韓信那樣用千金報“一飯之恩”,但也可以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但並不是所有的記憶都是美好的。他說,在2012年春天,他從廣州大學城坐公交車到海珠區洛溪橋腳附近的長江批發市場參加朋友的聚會,在三滘下車後,沒辦法過天橋,“過天橋比別人登上喜馬拉雅山還要難,所以我只能穿過綠化帶到馬路對面。”一時肚子咕咕叫,想大便。他看到前面有一家旅館,架雙柺飛奔而至,請求到旅館的廁所方便一下,服務人員說裡面沒有衛生間。當自己找到衛生間的時候已經拉一褲子了,只好用柺杖搗下褲子,幾乎站立大便,然後洗洗褲子,內褲不能要了。“當我穿上溼漉漉的褲子,已經無心和朋友去聚會了。”

“流浪作家”李書閣:尋一條自己的“活路”

李書閣

在廣州做“公益”老師

在2012年之後,李書閣幾乎就在廣州“定居”了下來,不同的是自己居住的地方要不時地換一換罷了。

李書閣說:“以前我就是一片風中的落葉,被東西南北風吹著東來西跑,居無定處,因緣際會,我成為一名公益人。”

當別人問及他這個“連自己都站不穩”的殘疾人做什麼公益時,他會回答說:“我們有一個社區圖書館用於城中村流動兒童閱讀,我負責管理。”

在城中村的社區圖書館,他重新又成為一名老師,教那些孩子們如何寫作,如何進入到書的海洋。“她們過來讀書的日子,空氣是甜蜜的,她們是蜜蜂、是蝴蝶,在書海中徜徉,在書香中流連。蜜蜂會蜇人,蝴蝶會迷失。”

當自己能夠幫助到別人,李書閣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他經常會將自己的記憶和想法,以文章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後在某個時刻,分享給那些想聽故事的人。

在幾年前,他曾在和朋友聊天時提到過想將自己的文字集成一本書,然後出版,朋友們也願意幫助他。“但是我可能不夠勤奮,被病痛折磨著沒有堅持下去,所以也一直擱置了下來。”

如今,當記者問及他現在最大的希望時,李書閣的回答仍然是“想出一本書。”

“流浪作家”李書閣:尋一條自己的“活路”

在病床上的李書閣

願成為母親的“三輪車”

在李書閣的文章中,總會提到自己的母親。

他說,每次人力三輪車從眼前過一次,他的心就碎一次,“三輪車不是從眼前的馬路上行駛,而是一寸一寸從我的心上碾軋,我的心在汩汩流血。我天天看到三輪車,心就天天在流血,只要我活一天,血就流一天。”因為,“我活一天,就思念母親一天。”

“有輛三輪車就好了。”母親這一句話在他耳旁邊縈繞了十多年,永遠不會飄散。

兒時,母親想要一輛三輪車,能夠幫她拖著家裡的青菜到集市上去賣,然而每次當攢夠了三輪車的錢,不是因為家裡人結婚,就是自己的病情復發,導致始終沒有買成那輛唸了多年的三輪車。

“在我的疼痛中,母親得了癌症,兩年後永遠離開了殘疾的兒子。母親,來世我不願再做您的兒子,我不願成為您永遠的負擔,我只願變成一輛永不會壞的三輪車,供您永遠的驅駛。”

“母親去世後,我為了生計,為了躲避北方的嚴寒,為了不用柺杖聲敲碎母親好不容易入睡的夢,我到3000裡外的廣東流浪。我只願母親在天堂快快樂樂地生活,吃罷晚飯,倚在門前的大槐樹上靜靜地看月亮走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