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新聞·錢江晚報評論員 張炳劍
“買買買”的“雙11”結束了,這段時間最忙的恐怕就是快遞小哥了,每天派送上千個包裹、從早上一刻不閒地忙碌到第二天凌晨,幾乎成了多數快遞小哥的工作狀態。筆者就親眼看到,一個快遞小哥,晚上11點左右了,還在筆者的小區裡穿梭。
據國家郵政局預計,今年“雙11”購物節期間,全行業處理的郵快件業務量將達28億件,日均處理量將達3.5億件,超過日常處理量的2倍。包裹的激增,有人歡喜,有人愁。喜的是,包裹送得越得,錢賺的也會越多,畢竟快遞員的工資是按照派單量和收件量來計算的;愁的是,積壓如山的包裹,超負荷的工作量,讓一些快遞員望而生畏,甚至是逃之夭夭了。
這不,就在昨天,小時新聞·錢江晚報記者接到爆料,杭州濱江明月江南西區門口,包裹堆積如山,聽說有快遞員跑路了。據瞭解,跑路的快遞小哥是個剛入職不到一個月的新人,手上積壓了兩三千個包裹,因為受不了壓力,領了工資後就乾脆一走了之了。據說這並非個別現象,其他的快遞站點也發生了快遞員跑路的情況。
“雙11”後的“包裹派送大戰”已經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幾乎是人盡皆知的事,既然從事了快遞行業,心裡對此就應該有所預期,就應該有吃苦的準備。像這位“臨時”跑路的快遞員的做法,肯定是不厚道的行為,理應受到譴責,因為他的一走了之,不僅快遞站點的工作陷入困境,客戶的利益也為此受到損害。
當然,這肯定是個別的極端例子,如此龐大的快遞員隊伍裡偶爾出現一兩例這樣的案例,其實也不足為奇。
但快遞員流動性大,許多快遞公司留不住人則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果說快遞員“臨時”跑路,個人因素是主因的話,那麼留不住人的普遍現象,是否有著行業特點、管理水平,以及其他一些客觀上存在的因素呢?
不得不承認,在現有環境下,快遞員的工作狀態並不輕鬆,甚至談不上好。此前,輿論就多次關注過快遞員超負荷工作,被迫道歉、賠錢的現象。而獎勵制度過少、罰款制度過重、人文關懷欠缺、網點培訓不足,都可能是目前造成快遞員流動性大,穩定性差的原因。
比如,《法制日報》記者就調查發現,每逢購物節或重要節日,快遞員要連續加班,不僅休息權得不到保障,還沒有加班費。
根據我國勞動法相關規定,勞動者有休息休假的權利,快遞員與快遞公司建立了勞動關係,按理說快遞員也應該享有休息休假的權利。但現實是,快遞工作目是計件工資制的工作,多勞多得,即使快遞員存在加班的情況,其工資中一般亦包含了加班費。因此,實踐中快遞員的加班費很難得到支持。
另外,如今快遞行業對快遞員大多還是採用“以罰代管”的方式,並且已經被濫用,面對一些惡意投訴,快遞公司往往並不會對投訴內容和事實作相關調查,就直接對快遞員採取處罰。這不僅導致快遞員的收入受損,也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
如果一份職業在內沒有歸屬感,在外沒有價值感,那麼就很難得到年輕人的傾心投入。而這兩點,恰恰是企業留人的必備法門。這些不僅需要快遞企業自身的企業文化的建立和倡導,也需要社會對“快遞小哥”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理解。
“雙11”期間,包裹量增加,不管是快遞公司也好,還是消費者也罷,都給予快遞員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吧,體恤他們的辛苦,理解他們的遲到和延誤。
閱讀更多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