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抱緊深圳大腿,有望超越江門肇慶惠州

汕尾抱緊深圳大腿,有望超越江門肇慶惠州

汕尾抱緊深圳大腿,有望超越江門肇慶惠州

(本文為作者宋丁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於2019年11月17日舉辦的一次關於深圳和汕尾如何加強兩市合作的研討會上的發言,原標題為《把深汕特別合作區看作重大機遇,推動汕尾發展》)

汕尾這個城市的核心問題是:改革開放40年了,發展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汕尾國土面積是深圳的2.7倍,人口是深圳的1/4,而經濟實力比較弱,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含深汕特別合作區)951億元,僅僅是深圳的25分之一,大約相當於深圳一個新建的偏遠的光明區的總量(921億),和惠州比,惠州4103億,是汕尾的4倍多,而人口僅比汕尾多100萬,一個大亞灣區GDP就有686億,大約是汕尾的3/4。

從人均GDP看,深圳193338元,將近3萬美元,惠州86300元,1.25萬美元,汕尾31180元,4500多美元,是深圳的1/7,惠州的1/3,也是全國人均9000多美元的1/2。

汕尾的發展問題有自己的原因,但我認為更重要的原因是廣東特有的市場化、集中式發展模式,所謂廣東珠三角“燈下黑”現象在汕尾也看得很清楚,這與長三角城市群發展中的行政導向及國有經濟較強、發展比較均衡的模式有很大差別。

汕尾抱緊深圳大腿,有望超越江門肇慶惠州

有這樣的說法:長三角是一個省,珠三角是一個市。

我們來看2018年上海周邊100多公里外那些城市的GDP:蘇州18597億,無錫11438億,寧波10745億,南通8427億,常州7050億,紹興5417億,嘉興4872億,湖州2719億,最少的舟山也有1316億。

與此同時,深港穗三大城市周邊那些城市(有些都不到100公里):佛山9936億,東莞8279億,惠州4103億,中山3633億,珠海2915億,江門2900億,肇慶2200億,清遠1565億,河源1006億,汕尾951億。相比之下,珠三角(大灣區)城市之間GDP的落差要比長三角城市之間的落差要大得多。

汕尾受廣東市場化、集中式發展模式的影響,40年來經濟要素集聚能力很弱,難以形成一個長期、深度、大體量、高品質的工業化過程,特別是大型工業項目的落地和帶動效應不足,民營經濟也缺乏做大的條件和機制。

汕尾的規上工業企業數全省最少,規上工業增加值佔全省比重不足百分之一,產業結構總體處於中低端,創新引領能力不強,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也存在很大障礙。與鄰近的惠州大亞灣比,由於殼牌石化、比亞迪等大型工業進入,極大地提升了大亞灣的產業動能,今年石化產業已經成為全國第一,生產製造業、汽車加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競相成長,大量新型產業在不斷進入,去年GDP增速18.3%,名列全省前茅。

工業化、產業化不足導致汕尾城市化水平相對偏低,中心城區首位度、人口吸引力不足。相比之下,大亞灣多年來依託大工業的發展,努力推進城市化,吸引大量深圳人買房置業,相應地發展了商業、教育、醫療等公共事業,城市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所以,對於汕尾來講,最重要的事仍然是40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汕尾要清醒地意識到,當前出現了一個非常關鍵而重要的歷史機遇,未來要解決自己的發展問題,就一定要緊緊抓住這個重大機遇,改變廣東傳統發展模式對汕尾的鉗制,在珠三角外圍地區形成戰略突破,這個機遇就是深汕特別合作區。

汕尾抱緊深圳大腿,有望超越江門肇慶惠州

中央、國務院發佈的818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文件中提出: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從發展的視角看,

深汕合作區作為深圳飛地,是汕尾的超級機會,是直接讓汕尾成為臨深城市的戰略空間佈局。

深汕區對汕尾來講,就是重大的空間發展紅利、制度紅利和市場紅利,將成為深圳與汕尾兩個城市之間進行長期全面戰略合作的基礎連接平臺。

深汕合作區的管理體制已經發生重大變革,由深圳和汕尾共管轉為由深圳單方面管理,名稱已經改為“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已經正式列入深圳“10+1”區。

這樣,在深汕區問題上,汕尾能得到的已經不是管理權,而是發展權,也就是說,汕尾是以管理權換髮展權。汕尾在深汕區最重要的不是要直接利益,而是間接利益,也就是如何讓深汕帶動整個汕尾的發展。

我看到,今年汕尾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仍然把深汕合作區的GDP列入汕尾GDP統計,我覺得汕尾最好不要和深圳在深汕區爭GDP統計,不要搞出兩市重複統計的尷尬現象來,汕尾只要30年合作簽約期內做到“兩頭在內”就好,一頭是土地法律權屬仍在汕尾,另一頭是合理的公共財政預算分配。

只要深汕合作區在,汕尾就是臨深城市。就要最大限度利用深汕,全面對接深圳,全力發展汕尾。至於30年合作期以後深汕區的體制機制是否維持或變化,這個不必想太多,車到山前必有路。

總結一下,深汕區對於汕尾來講,有三重意義:

1、讓汕尾成為臨深城市,進入同城化發展時代;

2、30年內合同期內每年可以獲得恰當的深汕區公共財政預算分配比例;

3、通過深汕區平臺,形成深汕兩地的戰略合作體制和機制,帶動汕尾的全面發展。

只要緊緊依託深汕,聯手深圳,那麼,汕尾的發展完全有可能超過大灣區的江門、肇慶,甚至惠州一些地方,要有這個信心。

深汕區的存在,讓汕尾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這兩區價值中,顯然要率先利用好深圳先行示範區價值,因為這個更加現實和可行。要對深圳企業進入汕尾給予更大的政策扶持,利用深汕合作區地位,大力改善汕尾大交通格局,做到無縫對接深圳。要充分利用臨深地位,深度引進深圳資金,深圳作為國內第三大金融中心,其本外幣存款8萬億以上,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

還要提醒汕尾的是,要利用但不要依賴深圳對汕尾的扶貧政策,因為依賴本身是懶惰的潛臺詞,汕尾畢竟要走市場化的道路,用足用好臨深城市的價值,這就夠了。此外,明年是深圳成立經濟特區40週年大慶,不排除存在擴容這樣的重大利好,當然可能帶來一系列影響,汕尾要關注這些動向,今明兩年抓緊落實深汕兩市之間的一些重大的合作項目。

相比深圳先行示範區對汕尾的影響,粵港澳大灣區可能會弱一些,因為這種行政導向的規劃本身和廣東地區長期以來的發展現實決定了汕尾很難在短期內與這麼多城市之間就可以形成富有成效的互動互惠。

但是,汕尾畢竟毗鄰大灣區,且是大灣區與粵東地區的紐帶和橋樑,因此仍然要以大灣區區域城市理念推進汕尾的發展。與長三角相比,珠三角(大灣區)的城市群規模小得多,汕尾完全有條件補位大灣區,實現“融灣”戰略。在“融灣”推進中,汕尾可以充分用足用好3+2(深莞惠+河源汕尾)合作機制,盡力融入大灣區內部發展模式。

除了深圳,汕尾也要逐步與香港、廣州兩大城市建立必要的合作通道和關係。深圳有超過100萬汕尾人,佔深圳常住人口的1/13,香港有60萬汕尾人,佔香港人口的1/12,廣州的汕尾人數量我沒查到,但也不少,汕尾要通過多渠道吸引這些遊離在外的鄉親回來投資建設家鄉。要力爭廣東省給予更多的省級政策扶持。

我前面已經講過,汕尾歷史上缺乏一個像樣的工業化過程,因此非常明確,汕尾要大力補工業這一課。工業補課的大方向是兩方面的,一方面,可以承接深圳等大灣區發達城市傳統制造業的外溢,另一方面,未來更要直接聯手深圳,推進先進工業的戰略佈局和發展。

利用深圳引進大企業、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率先把高端製造業發展起來,比如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電力能源及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智能製造、海洋經濟、新材料等七大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新材料、海洋經濟、現代種業和精準農業等重大領域形成自己的研發技術集群。要大力扶持創新驅動,積極創建和落實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汕尾的城市格局總體講,太小了,太弱了,離深圳不過100多公里,卻很少有人提到汕尾。還是要加快發展步伐,要大力推進大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要加快構建4條鐵路、9條高速、2條城際線、2條水上客運、3個港口、1個機場的“陸、海、空”立體交通格局,形成與大灣區“半小時、一小時、兩小時”交通圈。

汕尾抱緊深圳大腿,有望超越江門肇慶惠州

空中交通對於汕尾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目前以依託惠州機場(深圳第二機場)為主,形成汕尾空中走廊通道。當然在我看來,這個所謂深圳第二機場很難支撐深圳的長遠發展戰略,深圳應該積極申報在深惠接壤的人口、產業稠密地帶建設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第二機場,這樣,汕尾也可受益。長遠看,在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考慮申報汕尾機場,發展自己的航空通道和空港經濟。

當然,汕尾的城市化從根本上看,還是要依託強有力的工業化過程,只有工業及相關產業和經濟的大布局及快速發展,才能吸引更多人口、人才移民汕尾,才能夠吸引更多資金進入汕尾。汕尾的城市規劃中特別強化了汕尾中央商務區(CBD)的建設,要明白,沒有強大的工業及相關產業集成,CBD是建設不起來的,規劃了也是空虛的。要以產業經濟為基礎,以金融產業為核心,實實在在建設汕尾中央商務區,使之成為深圳以東重要的次級中央商務區,包括與之相伴的大型商業文化中心建設。

一個良好的城市化過程必然包括最重要的公共服務項目。要積極與廣州、深圳合作,推進大學建設,力爭十四五建成2-3所大專院校,推進建設更多的三甲醫院及醫療健康系統。應參照新加坡經驗和深圳二次房改經驗,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及普通商品房建設,合理控制住房價格,創造良好的投資、營商和生活環境。

還要強調一點,汕尾擁有455公里的海岸線,應該與深圳這個國家授權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實施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豐富的濱海資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和濱海度假產業。

最後我想總結一下:

汕尾未來發展的命脈在於,充分利用深汕特別合作區的重大空間紅利、市場紅利和制度紅利,形成臨深城市態勢,創建深汕同城化的發展格局,實質性地享受深圳先行示範區的便利,並且實質性地融入大灣區。強力推進工業化的大補課,在積極接納大灣區發達城市常規工業項目外溢的同時,更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以此戰略佈局形成全新的大開放格局,吸引更多人口、資金進入,由工業化推動城市化。

我期待汕尾發展不斷有好消息傳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