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大兵團作戰,不是每一個將軍都能做到的,歷史上哪些將軍擅長指揮大兵團?

不才講史


從1927年的南昌第一聲槍響起,小米加步槍起家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一系列戰爭的漫天硝煙中錘鍊成了百戰雄師,也湧現出了很多能征善戰的將帥。

在眾多開國將領中,有三個人以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而出名,他們就是彭德懷、林彪、粟裕。那麼,他們的作戰方法有哪些特色呢?

彭德懷--勇彭老總的作戰風格是沉穩,而且尤其善打苦仗,越是艱苦的條件,越能爆發出強大的能量,可謂是越苦越勇。

彭老總指揮的兩次經典戰都是這樣的。第一是百團大戰。雖然,當時八路軍進入國民革命軍序列,但是南京政府基本沒撥付一槍一炮,都是八路軍戰士從日本人那裡繳獲的,所以說武器裝備極其簡陋。

而且,當時八路軍在敵佔區,兵力分散。在這樣的背景下,彭老總指揮發動百團大戰,充分發揮了八路軍的優勢,延緩了日本人的南進計劃,有力支援了正面戰場,也破除了八路軍遊而不擊的謠言。

第二是抗美援朝。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部隊後勤保障能力不足,裝備也是很落後。面對裝備精良的多國部隊,彭老總指揮志願軍英勇作戰,打出了中國軍人威勢,為新中國恢復生產、發展經濟贏得了寶貴的和平環境。

林彪--猛

林彪的作戰風格講究"猛",其"三猛戰法"還是比較有名。

林彪提倡猛打、猛衝、猛追,講究一鼓作氣,窮追猛打。第一輪打不下來,第二輪接著猛打,第二輪打不下來,第三輪接著打。一旦敵人潰敗,就窮追猛打,擴大戰果。

當然,"猛"並不代表著盲幹,其中還有一些巧勁。林彪的"一點兩面"戰法就代表著巧,集中優勢兵力攻其一點,兩面進行包圍,一旦在一個點上打開了口子,其他方位早晚潰敗。

林彪在東野時候這些戰法發揮的淋漓盡致,東野部隊的戰鬥力至強悍,讓國民黨部隊膽戰心驚,在東北與林彪交過手的杜聿明對傅作義說:"東北共軍部隊南下作戰,共產黨一年內統一全國。"

粟裕--奇

粟裕用兵特在"奇",善於出奇兵、用奇謀,敵人根本摸不準套路,林彪評價他打"神仙仗"。

粟裕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能夠把握住其重點,奇招層次不窮,對形式判斷之準確,行動之大膽讓人拍案驚奇。什麼聲東擊西、避實擊虛、猛虎掏心、誘蛇出洞等計謀層疊而出,什麼攻堅戰、游擊戰、運動戰運用自如。

在蘇中,粟裕指揮部隊不拘成法,在運動戰中捕捉戰機,消滅敵軍力量,七戰七勝殲敵53000餘人。還有在孟良崮吃下美式74師等都表明了粟裕的指揮之高超。


向陽願景


既然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當然不是一般的將軍,只有達到戰區統帥的級別,才能有資格指揮大兵團作戰,如解放戰爭時期,我解放軍弟一野戰軍彭德懷,第二野戰軍劉伯承,第三野戰軍粟裕,第四野戰軍林彪,他們都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手。但在他們之上,還有一個巨人,是指揮大兵團作戰的泰斗,這個人就是毛澤東。

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軍事統帥一定都是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如白起、韓信、岳飛,左宗棠、蔣介石等。也別不服蔣介石,北伐戰爭的勝利不能說沒有蔣介石的功勞,紅軍時期如果不是毛澤東力挽狂瀾,紅軍已被蔣介石徹底消滅,歷史也將被改寫了。這幾天中央一套剛剛播出的電視劇《偉大的轉折》就是說這時候的事情。



在紅軍時期,蔣介石几次“圍剿”,使走投無路的紅軍,被迫長征轉移,國民黨軍隊繼續圍追堵截,湘江一戰,8萬紅軍打得只剩下3萬,如果不是毛澤東力主改變計劃,另尋出路,中央紅軍可能要全軍覆沒。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獲得了指揮權,這才帶領紅軍,四渡赤水,巧過金沙江,擺脫敵人到達陝北,恢復了紅軍的活力。

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強大的日軍,毛澤東提倡打游擊戰,所以八路軍基本不與日軍正面抗衡。即使是“百團大戰”也是各部各自為戰,沒有大兵團大規模的戰鬥。但八路軍的規模卻在不斷壯大,到日本投降時,八路軍的兵力己由抗日初期的5萬餘人發展到百萬餘人。新四軍也同樣在發展壯大。




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將指揮大兵團作戰的高超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真正演繹了“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指揮藝術,雖然解放軍的4個野戰軍各自為戰。但部隊的作戰部署。都是在毛澤東的指導之下,每一個大戰役的實施,也都是有毛澤東親自參與。

他和各個戰場通過電報直接對話,直接指揮,親自起草作戰電報。毛澤東的軍事電文約6000餘件,也就是說幾乎所有的大的戰役,他都通過電報參與指揮。解放戰爭後期,國共之間基本上也是大兵團大規模的運動戰、攻堅戰、陣地戰,如遼瀋、淮海、平津等戰役,每次戰役都有毛澤東的部署與指揮



在朝鮮戰爭如同解放戰爭一樣,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基本上就是在攻守中相互轉換。每場大戰役毛澤東也都參與指導。

毛澤東作為軍事統帥,指揮大兵團作戰,很少有失誤,戰爭結局也只是戰果大小的問題,這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作為毛澤東的對手,不管是政治上的還是軍事上的,都很難有人可以與之匹敵。


我是歷史的微點,歡迎互相關注,共同學習!


歷史微點


解放戰爭期間,國民黨兵敗如山倒,即使佔據天時地利,好像也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大捷。因此,大家就認為,相較於將星如雲的中共,國軍內部沒有出色的軍事將領,更別說有能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人了。


但總覽國軍上下,能大兵團會戰的人還是有的,例如桂系首領李宗仁。


提到李宗仁,大家一般都會把他歸納到政治人物當中,把桂系的另一號人物白崇禧當做會打仗的人。其實在桂系組建之初,李宗仁可是立了頭功的,所以也當上桂系的一把手,統一了廣西全境。


在北伐開始時,由桂係指揮的第七軍勢如破竹,表現優異,打湖南,攻湖北,所向霹靂,因此第七軍更是贏得了“鋼軍”的稱號。而第七軍所取得成就自然是離不開李宗仁等人的指揮。


抗戰時期,李宗仁出任第五戰區司令官,直接指揮了徐州會戰和隨棗會戰,並協同第九戰區南北呼應,有力的牽制了部分試圖殲滅第九戰區的日本第11軍。在徐州會戰期間,李宗仁麾下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軍隊超過百萬,但沒有因為軍隊成分問題而影響作戰,也說明了李宗仁高超的指揮藝術和大兵團作戰能力。


徐州會戰期間的臺兒莊大捷,斃敵20000餘人,正是在李宗仁直接指揮下完成的。臺兒莊大捷的消息傳遍全國,有力提升了全國抗戰的信心。在戰後更是從容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為日後堅持抗戰保留了火種。


這也是李宗仁在處理各種複雜局面中表現出來的成熟,他沒有從派系利益出發,保存自己的實力,而是平等相待,實事求是,也給予友軍足夠的支持。這一點和蔣介石完全相反,在抗戰這個大背景下,顯得難能可貴。


李宗仁不僅擅長大兵團作戰,也對政治充滿興趣,所以抗戰勝利後,李宗仁總是以一副政治家的面孔出現,和蔣介石爭鋒相對,甚至做到了國民政府的“代總統”。而白崇禧更側重於戰術性指揮,雖然他是國民黨內部難得有見識、有眼光的將領,但是由於他思維的侷限性,只重視桂系小團體的利益,放任中央軍被殲滅的下場,導致白崇禧集團也難逃被圍殲的命運。


所以我們感覺李宗仁不會打仗,只適合從政。對此,你覺得呢?歡迎留言評論。


歷史局中人


粟裕大將是十大將軍之首,他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記錄,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尤其是在解放戰爭中,他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軍事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勳。

1946年7月,他指揮的蘇中戰役,用19個團3萬人的兵力,同12萬國民黨軍隊作戰,連續取得了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黃路等七次戰鬥的勝利,殲敵5萬3千餘人,這是解放戰爭以來第一場大規模作戰的勝利。林彪元帥得知蘇中戰役後,特地讓人把此戰的資料找來,關在屋裡研究,最後對劉亞樓說:“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決心。”朱德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陳毅元帥曾經說過“粟裕同志可算為理論與實際兼優的人,戰役指揮高明,由於他長期在實際戰爭的鍛鍊,華東軍事指揮主要靠他。”粟裕用兵出奇制勝,智深勇沉,百戰百勝。1947年1月,他指揮華東野戰軍先後發起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戰役等,共殲國民黨7個軍(整編師)和1個快速縱隊。孟良崮戰役中,他採取“猛虎掏心”戰術,分圍包抄,全殲蔣介石“王牌軍”第74 師,擊斃敵師長張靈甫,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

此後的豫東戰役、濟南戰役都是大獲全勝。淮海戰役中,他指揮華東野戰軍17個縱隊,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戰役過後,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是從一名戰士成長起來的軍事家,在戰鬥中成長,在戰鬥中實踐,在戰鬥中積累,他確實是一位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軍事奇才。





zj史海拾貝


解放軍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軍不少,有彭德懷、林彪、粟裕、劉伯承等。國軍也有李宗仁、白崇禧、杜聿明等,但奈何遇到蔣校長這種臭棋簍子。

1946年9月底,濟南戰役結束後,粟裕為了改善中原戰局,向中央軍委建議以蘇北兵團攻佔兩淮、海州等地,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小淮海”戰役。

此時國軍這邊也沒閒著,徐州“剿總”副司令杜聿明,鑑於濟南戰役失敗的教訓,他建議蔣校長不要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

應馬上集中“剿總”70萬機動野戰部隊主動出擊,尋找機會和華野決戰,為此杜聿明還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按照杜聿明的設想,計劃於1946年10月15日開始執行。如果按這個思路走下去,國軍將先於華野行動,那後面的歷史將要改寫。

但就在此時,粟裕出了一個高招,他為了迷惑老蔣,特意在山東同時開動了十幾臺大功率電臺。

老蔣果然上了當,他以為華野主力還在山東,於是在國軍決戰計劃的頭一天,下令杜聿明跟他去東北救急。

而杜聿明認為東北大局已定,目前的精力應放在徐州決戰上,但無奈老蔣堅持,從而造成了後面一系列的被動。

淮海戰役打響後,杜聿明被緊急調回,但他發現“剿總”總司令官劉峙擅自更改了兵力部署,國軍已處於完全被動的局面,部分兵團都被分割殲滅的危險。

於是杜聿明建議收縮防線,並趕緊讓黃百韜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退回徐州。可由於劉峙忙於做自己販鹽的生意,耽擱了下令讓黃百韜兵團撤退的黃金時間。

但粟裕最擅長運動殲滅戰,豈會錯過這種殲敵良機?當得知黃百韜兵團孤軍突出時,粟裕馬上下令華野主力和山東兵團合兵,圍殲黃百韜。

本來黃百韜兵團被殲,“小淮海”戰役就結束了。但關鍵時刻,蔣校長又送來了一份“大禮”。

救援碾莊的黃維兵團奉命和宿縣的杜聿明部匯合返回徐州,當到達南坪集時,第18軍發現前方中野佈置了口袋陣。

18軍軍長楊伯濤建議馬上改變方向,和固鎮的李延年兵團匯合。但黃維是有名的“書呆子”將軍,他是不敢隨便違抗蔣校長命令的。

就在黃維和老蔣聯繫不暢時,粟裕令中野和華野的主力,強行軍包圍黃維兵團。

杜聿明得知黃維兵團形勢危急後,就向老蔣建議棄守徐州,他手下的三個兵團退至阜陽,然後以淮河為依託,為黃維兵團解圍。

老蔣先是批准了杜聿明的計劃,但當杜聿明撤退時,他又腦袋一抽,下令杜聿明兵團直接去救援黃維兵團。

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司令,一致認為這是死路一條,但又沒人敢違抗老蔣的命令,於是明知是坑,還是硬著頭皮鑽進去了。

淮海戰役,粟裕用60萬兵力對戰80萬武器精良的國軍,最後完全了殲敵55萬的軍事奇蹟,可以說粟裕是最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軍之一。


花木童說史


劉邦曾經與韓信有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對話。

劉邦問韓信:韓信,你說以我的能力,最多能統領多少兵馬?

韓信回答到:十萬。

劉邦又問韓信:那你自己呢,最多能統領多少兵馬?

韓信回答到:多多益善。

劉邦瞬間拉下臉“不高興”三個字掛在臉上,韓信見狀立馬又說了一句:“我是將兵,大王是將將,大王帶兵雖然只有十萬,但是大王帶將軍。”劉邦聽完哈哈大笑。

劉邦起兵之後也是軍旅生涯半生,統帥軍隊也不在少數,為什麼韓信說劉邦只能帶兵十萬呢?主要原因就是大兵團作戰對統帥的考驗很大,一般的軍事將領很難指揮大兵團作戰,而中國歷史上善於大兵團指揮的也就寥寥數人而已。

白起是一位典型的善於大軍團作戰的 人員,長平之率領的秦軍接近60萬,並且圍困趙軍45萬大軍,並一舉打敗當時秦國東方最大 敵人。白起也因為多次指揮大軍團作戰,被稱為古代殲滅戰第一人。

王翦如白起同為秦朝人員 ,也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在秦國滅楚之戰中,率領秦國的60萬軍隊,一舉滅了秦國,可見其指揮大軍團也是遊刃有餘。

韓信是漢軍的主要軍事統帥,其帶兵打仗最厲害之處在於軍隊能很開發展,背水一戰用兩萬人,打敗趙軍20萬人,到最後與項羽決戰的時候,指揮4方兵力達到40萬,最終將項羽圍困垓下,逼迫項羽自殺。韓信是謀戰派代表,正所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

李靖作為唐朝初期唯二的軍事天才,相比李世民的奇兵,他更喜歡用正兵,也因為次,他只會大兵團的能力比李世民高超。唐朝對突厥一戰,李靖率領30萬大軍與突厥決戰,最終偷渡陰山,一舉將吉利可汗父子斬殺,取的決定性勝利。

林彪元帥作為四野的扛把子,帶領四野從11萬,發展到150萬,林彪也完成了對軍隊統治的銳變,三大決戰,他指揮了兩個,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不用質疑。

粟裕大將作為三野軍事指揮的世界指揮者,指揮三野在山東蘇北戰場上大放異彩,孟良崮戰役,萬軍從中取上將首級;淮海戰役以60萬對陣80萬,並且取得了全勝。中央最終給粟裕的評價是尤善於指揮大兵團作戰。

彭德懷元帥,彭德懷元帥指揮大兵團作戰主要還是在朝鮮戰爭上,當時面對美國的 侵略,中國毅然出兵,防止戰爭燒到國土之上。彭德懷元帥作為抗美援朝總司令,統帥兵力達到了150萬,在朝鮮戰場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軍,打出了中國的威風,打出來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歷史上還有很多出色的將軍,在指揮作戰中同樣精彩,不過一到指揮人數朝10萬人以上,就會比較棘手,但是以上的 這些將軍的確做到了統帥百萬之眾,攻必克,戰必勝。


帝國烽火


天地良心,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完全是冒賞貪功,現如今徐州會戰的抗戰軍史九成九是受了李宗仁回憶錄的影響。實際上,在徐州會戰第一階段取得“臺兒莊大捷”之後,從蔣介石到李宗仁都有些飄飄然,不僅大舉增兵蘇魯戰場,還很有一副分分鐘把日軍趕出華東的架式。



而日軍在臺兒莊吃了大虧以後,隨即調集重兵進行報復,從南北兩個方向進行夾擊的日軍精銳達到七個師團20萬人,戰役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聚殲中國抗日軍隊的主力于徐州地區。而此時的李宗仁還在請求增加部隊大打,陸續趕到第五戰區的國軍部隊已達50萬之眾,幾乎是1938年中國尚可作戰的野戰部隊之半數。

在許多所謂的“官方戰史”上,言之鑿鑿是蔣介石為了擴大戰果,盲目地向徐蚌地區增兵,以求李宗仁有更大戰果,而後者“睿智”地認為戰機已經喪失,這是有違真實軍史的。要知道,第五戰區的部隊可以有桂軍、川軍、西北軍、東北軍,也可以有後來開到的滇軍(盧漢第60軍),完全是個“雜牌軍集中營”,但中央軍卻只有湯恩伯的第20軍團,並且還不大聽招呼。



顯然,蔣介石對桂系老大是有戒備心理的,不會將太多的嫡系部隊交給李宗仁指揮,至於雜牌軍那倒是無所謂的。而在臺兒莊戰役後,趕來戰場的已經包括李延年第2軍、李仙洲第92軍、甚至是胡宗南第1軍的董釗第28師等部,如此之多的黃埔系中央軍加入戰團,不可能是老蔣主動撥來的,完全可以肯定,是李宗仁挾大捷之威,要求軍事委員會增調而來。

有一個人是清醒的,他就是桂系老二、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白崇禧,其實臺兒莊戰役期間他就一直呆在五戰區長官部“參贊軍事”,李宗仁不過是發號施令者,戰役謀劃多出自白崇禧、徐祖貽(戰區參謀長)和劉斐(軍令部次長)之手。白崇禧深知,臺兒莊戰後日軍必然反攻,因為打通津浦線使華中和華北佔領區連接起來,是日寇必須完成的戰略企圖。



從北伐時期就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白崇禧通盤研究了日軍動向,當他發現華中日軍荻洲立兵的第13師團攻佔宿縣後,並沒有沿津浦線北上直撲徐州,而是向安徽的永城、蕭縣方向迂迴,這是進行戰術合圍的慣用手段。與此同時,華北日軍土肥原第14師團則南渡黃河殺入豫東,封閉徐州戰場國軍西撤退路的徵候已經非常明顯,白崇禧知道情況不太妙了。

考慮到彼此之間的關係,白崇禧沒有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見,而是委託返回武漢的劉斐直接上陳蔣介石,再以軍事委員會的名義下達保持部隊機動態勢、隨時準備撤離的作戰命令。實事求是地說,蔣的戰略眼光是過得去的,白崇禧和劉斐這“民國一個半軍事家”的建議讓他也承認:徐州大軍處於危險之中。



1938年4月21日,軍委會軍令部命令第五戰區在運河以北只留少數兵力,主力部隊應轉移至運河以南和徐州以西。劉斐猶不放心,每日用電話聯繫參謀長徐祖貽以督促實施。

然而5月11日他發現李宗仁完全輕視了這道命令,所有到達部隊都被頂上一線跟日軍大打陣地戰,連湯恩伯軍團都被纏住難以脫身,一旦日軍完成合圍則後果不堪設想,輕易不發火的劉斐勃然大怒:“李長官糊塗!燕謀(徐祖貽字),你應該曉得當前戰局的兇險,50萬大軍都頂到一線,正面寬達300多里,一旦日軍迂迴包圍徐州戰場,我們幾十萬大軍如何轉移”?



蔣介石也急眼了,不僅囑咐林蔚和劉斐緊急飛往徐州,還特地專電白崇禧:“你們要跟德鄰說,敵人已經開始大包圍了,不趕快撤出來,幾十萬人都得丟掉,你們還要跟各級將領講,一定要貫徹軍事委員會的命令”。

1938年5月13日,在白崇禧、林蔚(侍從室主任)和劉斐三巨頭的勸說下,李宗仁終於意識到敵情的嚴重,兀自嘴裡不甘示弱:“你們不必驚慌,對於撤退我自有安排,南京的場面斷不會在徐州出現,我李某人不是唐生智”!



白崇禧眼見李宗仁已經鬆口,立即部置召開高級將領軍事會議,當面命令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第22集團軍總司令孫震、第20軍團長湯恩伯、第27軍團長張自忠、第3軍團長龐炳勳,以及盧漢、李延年、李仙洲、劉汝明等軍長,立即向徐州以西和蘇北突圍,而就在此時長官部得到報告,日軍的便衣隊已經出現在徐州以西的黃口車站,真的是千鈞一髮。

所以說,就大兵團作戰指揮的能力而言,放下多次介紹的我軍各大野戰軍司令員不提(比如林總、粟總和劉帥等名將),國軍方面大兵團指揮能力較強者,白崇禧確實是數一數二的,這從他後來圍剿大別山和與四野對決的作戰中都可以觀察出來,是很難對付的敵手。而李宗仁後來逐漸失去對桂系軍隊的控制權,很難說與帶兵和指揮能力的中庸沒有關係。


度度狼gg


大兵團作戰,首推還是粟裕。他最擅長,而且以小勝多,連戰連捷, 到了出生入化的地步。特別是淮海戰役,中央和毛澤東開始還沒想到,他主動提出。毛專門請他去西柏坡面見。淮海戰役,是個大手筆,兩大集團軍作戰,軍事上粟裕指揮,政治上是鄧小平坐陣。林彪也很厲害,也是善於大兵團的。但風格不一樣,裝備也好些。其他將軍受條件所限,沒有機會。彭德懷是到朝鮮戰場才有機會大兵團作戰的,輔佐的是鄧華、韓先楚等人,面對強敵,非常了不起。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彭老總,家喻戶曉,毛主席曾經對彭老總評價,“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共和國的締造之一,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彭老總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共和國的解放事業與社會主義國防現代化建設。

彭老總指揮大兵團作戰,當屬在抗美援朝戰爭中,1950年,共和國剛剛建立,半島內戰爆發,一開始戰爭進展非常順利,隨後由於以美軍為首組成聯合國軍進行“仁川登陸”,戰爭立刻急劇轉變,隨著聯合國軍約過“三八線”,戰火直接燒到剛剛成立的年輕共和國國土上,以毛主席為首黨中央老一輩領導,為保家衛國,做出抗美援朝決定。彭老總走馬上任,火速從大西北直接奔赴朝鮮戰場。

當時做出抗美援朝決定,毛主席老人家也是力排眾議,經過多次會議商討之後,才做出決定,當時,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造成的。

首先,當時我國經歷百年的戰亂,百廢待興,經濟凋零,共和國剛剛建立,急需各方面恢復經濟建設,需要一個和平安靜的國內與國際環境,當時,共和國雖然已經建立,中國國土並未全部解放,西南、南方國土還在進行解放戰爭。國內當時一些地方的土匪、流寇尚未清理完畢。百姓生活更是溫飽都難以解決。總之,當時國內當時是一窮二白。

其次,美軍剛剛經歷二戰洗禮,在二戰中,美軍在世界各個戰場表現,也讓世界各國深知,尤其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美軍登陸奪島作戰更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方。美軍強大的綜合國力,更是在二戰中,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的後勤大本營,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與世界第一的經濟實力,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戰備物資。

當時美軍已經全部實現機械化,同期我軍一個王牌軍的火炮裝備僅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團的一半不到。美軍擁有世界第一的海陸空三軍,美軍一個步兵班可以隨時呼叫戰鬥力火力覆蓋。美軍後勤保障相對於志願軍就是天堂。

就是在這種敵我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毛主席與彭老總統領全局,運籌帷幄,在美軍瞧不起我軍敢於參戰情況下,組織第一次、二次戰役,尤其是二次戰役,乘敵尚不瞭解志願軍的兵力和意圖,我軍採取後退示弱、誘敵深入戰術,然後猛烈反擊、迂迴敵後斷其退路,殲敵3.6萬人,收復“三八線”以北大部地區,一舉扭轉半島局面。

當時我軍已經在半島一線投入百萬左右作戰部隊,在隨後三到五次戰役中,徹底將半島戰線穩定在“三八線”。

彭老總指揮百萬大軍,通過三年的浴血奮戰,最終戰勝不可一世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

最後,貝勒爺說,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無論是彭老總、還是無數志願軍戰士,你們都是最可愛的人,是國家的功臣,歷史與人民不會忘記你們,在這裡讓你們致以崇高敬禮。


貝勒爺解說歷史


微操大師蔣委員長可以說是一位非常擅長秀操作的統帥,在大兵團作戰時很喜歡一屁股坐在統帥部裡橫插一扛,有時候甚至全憑一時心血來潮、揣測行事,結果難免會吃敗仗。

萊蕪戰役就是很好的例子之一,遠在千里開外的蔣介石寧可聽取參謀總長陳誠“華野已經無力再戰”的一面之詞,也不願意相信身經百戰的王耀武“其中必有詐”的判斷,結果白白葬送了李仙洲兵團五萬餘大軍。

因此,指揮大兵團作戰可以說是個要求非常高的技術活,沒過硬的軍事本領還真可幹不了,更何況既沒有蹲過戰壕、也沒拿著望眼鏡親臨一線的微操大師,除非你是個不世奇才。

一個真正的軍事戰略家,在任何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從來都能抓住對手的弱點並牽著其鼻子走,這就是兵法所說的“致人而不致於人”的境界。

粟裕大將就是一個真正的軍事戰略家,也是一位非常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軍,一生曾指揮過無數大小戰役,其中比較能體現粟裕大兵團指揮藝術的就是豫東戰役了,這是自中原鏖戰以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兵團集中作戰。

豫東戰役可以說粟裕頂著巨大的壓力而打的(建議在中原大打殲滅戰),起初粟裕曾計劃在魯西南平原圍殲國軍精銳邱清泉的第五軍以打破中原僵局,當時粟裕手裡有八個縱隊的兵力,但主力背靠黃河地形狹窄不利於開展大兵團機動作戰,更何況中原地區敵人重兵雲集,因此作戰計劃落空了。

而為了打破中原僵局,粟裕不得不創造戰役,決定抓住了蔣介石的痛處,即攻其必爭之地省會開封。開封當時是國民黨在中原的重鎮,對於連一個村莊都不捨得丟的蔣介石來說,勢必會調兵增援,我軍可在運動中殲滅援敵創造戰機,通過一個小開封便可誘使諸多大魚上鉤。

於是爆發了豫東戰役,戰局也正如粟裕所料,陳唐兵團攻克開封后,怒不可遏的蔣介石不得不親自飛往睢縣上空督戰,同時嚴令邱清泉及區壽年兵團奪回開封,而胡璉兵團、孫元良兵團,還有隨後出現在睢杞戰場的黃百韜兵團等部也紛紛壓到了豫東戰場,對於只有八個縱隊可用的粟裕來說,整個局勢將愈演愈烈。

但是,粟裕在攻克開封后並沒有打算就此撤軍,而是決定放棄開封調動來援的邱清泉和區壽年兵團拉開距離,捕捉戰機以擴大戰果,結果在阻援的同時圍殲了區壽年兵團部及整編師75師。當粟裕抽出兵力對區壽年兵團的72師發起圍攻時,此時令粟裕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增援兗州的黃百韜兵團突然出現在了睢杞戰場上而且正好擋住了粟裕撤離戰場的路線,這也是喜歡秀操作的微操大師難得的一次神來之筆。

微操大師的這一操作,使得粟裕要面臨這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能用的兵力全部用上了,基本上已經無兵可調,為了主動出擊立足未穩的黃百韜兵團,不得不放棄圍攻區壽年兵團72師,抽出主力全力對付黃百韜;二是邱清泉兵團和胡璉兵團及孟良崮重建後的74師等部正在撲過來,我部隊連續作戰已經很疲勞,必須在敵人形成合圍之前結束戰鬥。因此,在痛擊黃百韜兵團後,粟裕的作戰目的已經達到,為了避免被動粟裕不再戀戰組織大部隊撤出了戰場,豫東戰役就此收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