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大兵团作战,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做到的,历史上哪些将军擅长指挥大兵团?

不才讲史


从1927年的南昌第一声枪响起,小米加步枪起家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一系列战争的漫天硝烟中锤炼成了百战雄师,也涌现出了很多能征善战的将帅。

在众多开国将领中,有三个人以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而出名,他们就是彭德怀、林彪、粟裕。那么,他们的作战方法有哪些特色呢?

彭德怀--勇彭老总的作战风格是沉稳,而且尤其善打苦仗,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爆发出强大的能量,可谓是越苦越勇。

彭老总指挥的两次经典战都是这样的。第一是百团大战。虽然,当时八路军进入国民革命军序列,但是南京政府基本没拨付一枪一炮,都是八路军战士从日本人那里缴获的,所以说武器装备极其简陋。

而且,当时八路军在敌占区,兵力分散。在这样的背景下,彭老总指挥发动百团大战,充分发挥了八路军的优势,延缓了日本人的南进计划,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也破除了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

第二是抗美援朝。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部队后勤保障能力不足,装备也是很落后。面对装备精良的多国部队,彭老总指挥志愿军英勇作战,打出了中国军人威势,为新中国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赢得了宝贵的和平环境。

林彪--猛

林彪的作战风格讲究"猛",其"三猛战法"还是比较有名。

林彪提倡猛打、猛冲、猛追,讲究一鼓作气,穷追猛打。第一轮打不下来,第二轮接着猛打,第二轮打不下来,第三轮接着打。一旦敌人溃败,就穷追猛打,扩大战果。

当然,"猛"并不代表着盲干,其中还有一些巧劲。林彪的"一点两面"战法就代表着巧,集中优势兵力攻其一点,两面进行包围,一旦在一个点上打开了口子,其他方位早晚溃败。

林彪在东野时候这些战法发挥的淋漓尽致,东野部队的战斗力至强悍,让国民党部队胆战心惊,在东北与林彪交过手的杜聿明对傅作义说:"东北共军部队南下作战,共产党一年内统一全国。"

粟裕--奇

粟裕用兵特在"奇",善于出奇兵、用奇谋,敌人根本摸不准套路,林彪评价他打"神仙仗"。

粟裕根据战场上的实际情况,能够把握住其重点,奇招层次不穷,对形式判断之准确,行动之大胆让人拍案惊奇。什么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猛虎掏心、诱蛇出洞等计谋层叠而出,什么攻坚战、游击战、运动战运用自如。

在苏中,粟裕指挥部队不拘成法,在运动战中捕捉战机,消灭敌军力量,七战七胜歼敌53000余人。还有在孟良崮吃下美式74师等都表明了粟裕的指挥之高超。


向阳愿景


既然能指挥大兵团作战,当然不是一般的将军,只有达到战区统帅的级别,才能有资格指挥大兵团作战,如解放战争时期,我解放军弟一野战军彭德怀,第二野战军刘伯承,第三野战军粟裕,第四野战军林彪,他们都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手。但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个巨人,是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泰斗,这个人就是毛泽东。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的军事统帅一定都是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如白起、韩信、岳飞,左宗棠、蒋介石等。也别不服蒋介石,北伐战争的胜利不能说没有蒋介石的功劳,红军时期如果不是毛泽东力挽狂澜,红军已被蒋介石彻底消灭,历史也将被改写了。这几天中央一套刚刚播出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就是说这时候的事情。



在红军时期,蒋介石几次“围剿”,使走投无路的红军,被迫长征转移,国民党军队继续围追堵截,湘江一战,8万红军打得只剩下3万,如果不是毛泽东力主改变计划,另寻出路,中央红军可能要全军覆没。遵义会议后毛泽东获得了指挥权,这才带领红军,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摆脱敌人到达陕北,恢复了红军的活力。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强大的日军,毛泽东提倡打游击战,所以八路军基本不与日军正面抗衡。即使是“百团大战”也是各部各自为战,没有大兵团大规模的战斗。但八路军的规模却在不断壮大,到日本投降时,八路军的兵力己由抗日初期的5万余人发展到百万余人。新四军也同样在发展壮大。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指挥大兵团作战的高超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演绎了“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指挥艺术,虽然解放军的4个野战军各自为战。但部队的作战部署。都是在毛泽东的指导之下,每一个大战役的实施,也都是有毛泽东亲自参与。

他和各个战场通过电报直接对话,直接指挥,亲自起草作战电报。毛泽东的军事电文约6000余件,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大的战役,他都通过电报参与指挥。解放战争后期,国共之间基本上也是大兵团大规模的运动战、攻坚战、阵地战,如辽沈、淮海、平津等战役,每次战役都有毛泽东的部署与指挥



在朝鲜战争如同解放战争一样,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基本上就是在攻守中相互转换。每场大战役毛泽东也都参与指导。

毛泽东作为军事统帅,指挥大兵团作战,很少有失误,战争结局也只是战果大小的问题,这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少有人能与之相比,作为毛泽东的对手,不管是政治上的还是军事上的,都很难有人可以与之匹敌。


我是历史的微点,欢迎互相关注,共同学习!


历史微点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即使占据天时地利,好像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大捷。因此,大家就认为,相较于将星如云的中共,国军内部没有出色的军事将领,更别说有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人了。


但总览国军上下,能大兵团会战的人还是有的,例如桂系首领李宗仁。


提到李宗仁,大家一般都会把他归纳到政治人物当中,把桂系的另一号人物白崇禧当做会打仗的人。其实在桂系组建之初,李宗仁可是立了头功的,所以也当上桂系的一把手,统一了广西全境。


在北伐开始时,由桂系指挥的第七军势如破竹,表现优异,打湖南,攻湖北,所向霹雳,因此第七军更是赢得了“钢军”的称号。而第七军所取得成就自然是离不开李宗仁等人的指挥。


抗战时期,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官,直接指挥了徐州会战和随枣会战,并协同第九战区南北呼应,有力的牵制了部分试图歼灭第九战区的日本第11军。在徐州会战期间,李宗仁麾下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军队超过百万,但没有因为军队成分问题而影响作战,也说明了李宗仁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大兵团作战能力。


徐州会战期间的台儿庄大捷,毙敌20000余人,正是在李宗仁直接指挥下完成的。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传遍全国,有力提升了全国抗战的信心。在战后更是从容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为日后坚持抗战保留了火种。


这也是李宗仁在处理各种复杂局面中表现出来的成熟,他没有从派系利益出发,保存自己的实力,而是平等相待,实事求是,也给予友军足够的支持。这一点和蒋介石完全相反,在抗战这个大背景下,显得难能可贵。


李宗仁不仅擅长大兵团作战,也对政治充满兴趣,所以抗战胜利后,李宗仁总是以一副政治家的面孔出现,和蒋介石争锋相对,甚至做到了国民政府的“代总统”。而白崇禧更侧重于战术性指挥,虽然他是国民党内部难得有见识、有眼光的将领,但是由于他思维的局限性,只重视桂系小团体的利益,放任中央军被歼灭的下场,导致白崇禧集团也难逃被围歼的命运。


所以我们感觉李宗仁不会打仗,只适合从政。对此,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粟裕大将是十大将军之首,他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记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1946年7月,他指挥的苏中战役,用19个团3万人的兵力,同12万国民党军队作战,连续取得了宣泰、皋南、海安、李堡、丁堰、邵伯、如黄路等七次战斗的胜利,歼敌5万3千余人,这是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林彪元帅得知苏中战役后,特地让人把此战的资料找来,关在屋里研究,最后对刘亚楼说:“粟裕打仗真行,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朱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陈毅元帅曾经说过“粟裕同志可算为理论与实际兼优的人,战役指挥高明,由于他长期在实际战争的锻炼,华东军事指挥主要靠他。”粟裕用兵出奇制胜,智深勇沉,百战百胜。1947年1月,他指挥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孟良崮战役中,他采取“猛虎掏心”战术,分围包抄,全歼蒋介石“王牌军”第74 师,击毙敌师长张灵甫,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此后的豫东战役、济南战役都是大获全胜。淮海战役中,他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粟裕是从一名战士成长起来的军事家,在战斗中成长,在战斗中实践,在战斗中积累,他确实是一位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军事奇才。





zj史海拾贝


解放军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军不少,有彭德怀、林彪、粟裕、刘伯承等。国军也有李宗仁、白崇禧、杜聿明等,但奈何遇到蒋校长这种臭棋篓子。

1946年9月底,济南战役结束后,粟裕为了改善中原战局,向中央军委建议以苏北兵团攻占两淮、海州等地,也就是后来俗称的“小淮海”战役。

此时国军这边也没闲着,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鉴于济南战役失败的教训,他建议蒋校长不要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应马上集中“剿总”70万机动野战部队主动出击,寻找机会和华野决战,为此杜聿明还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按照杜聿明的设想,计划于1946年10月15日开始执行。如果按这个思路走下去,国军将先于华野行动,那后面的历史将要改写。

但就在此时,粟裕出了一个高招,他为了迷惑老蒋,特意在山东同时开动了十几台大功率电台。

老蒋果然上了当,他以为华野主力还在山东,于是在国军决战计划的头一天,下令杜聿明跟他去东北救急。

而杜聿明认为东北大局已定,目前的精力应放在徐州决战上,但无奈老蒋坚持,从而造成了后面一系列的被动。

淮海战役打响后,杜聿明被紧急调回,但他发现“剿总”总司令官刘峙擅自更改了兵力部署,国军已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部分兵团都被分割歼灭的危险。

于是杜聿明建议收缩防线,并赶紧让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退回徐州。可由于刘峙忙于做自己贩盐的生意,耽搁了下令让黄百韬兵团撤退的黄金时间。

但粟裕最擅长运动歼灭战,岂会错过这种歼敌良机?当得知黄百韬兵团孤军突出时,粟裕马上下令华野主力和山东兵团合兵,围歼黄百韬。

本来黄百韬兵团被歼,“小淮海”战役就结束了。但关键时刻,蒋校长又送来了一份“大礼”。

救援碾庄的黄维兵团奉命和宿县的杜聿明部汇合返回徐州,当到达南坪集时,第18军发现前方中野布置了口袋阵。

18军军长杨伯涛建议马上改变方向,和固镇的李延年兵团汇合。但黄维是有名的“书呆子”将军,他是不敢随便违抗蒋校长命令的。

就在黄维和老蒋联系不畅时,粟裕令中野和华野的主力,强行军包围黄维兵团。

杜聿明得知黄维兵团形势危急后,就向老蒋建议弃守徐州,他手下的三个兵团退至阜阳,然后以淮河为依托,为黄维兵团解围。

老蒋先是批准了杜聿明的计划,但当杜聿明撤退时,他又脑袋一抽,下令杜聿明兵团直接去救援黄维兵团。

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司令,一致认为这是死路一条,但又没人敢违抗老蒋的命令,于是明知是坑,还是硬着头皮钻进去了。

淮海战役,粟裕用60万兵力对战80万武器精良的国军,最后完全了歼敌55万的军事奇迹,可以说粟裕是最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军之一。


花木童说史


刘邦曾经与韩信有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

刘邦问韩信:韩信,你说以我的能力,最多能统领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到:十万。

刘邦又问韩信:那你自己呢,最多能统领多少兵马?

韩信回答到:多多益善。

刘邦瞬间拉下脸“不高兴”三个字挂在脸上,韩信见状立马又说了一句:“我是将兵,大王是将将,大王带兵虽然只有十万,但是大王带将军。”刘邦听完哈哈大笑。

刘邦起兵之后也是军旅生涯半生,统帅军队也不在少数,为什么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兵十万呢?主要原因就是大兵团作战对统帅的考验很大,一般的军事将领很难指挥大兵团作战,而中国历史上善于大兵团指挥的也就寥寥数人而已。

白起是一位典型的善于大军团作战的 人员,长平之率领的秦军接近60万,并且围困赵军45万大军,并一举打败当时秦国东方最大 敌人。白起也因为多次指挥大军团作战,被称为古代歼灭战第一人。

王翦如白起同为秦朝人员 ,也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秦国灭楚之战中,率领秦国的60万军队,一举灭了秦国,可见其指挥大军团也是游刃有余。

韩信是汉军的主要军事统帅,其带兵打仗最厉害之处在于军队能很开发展,背水一战用两万人,打败赵军20万人,到最后与项羽决战的时候,指挥4方兵力达到40万,最终将项羽围困垓下,逼迫项羽自杀。韩信是谋战派代表,正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李靖作为唐朝初期唯二的军事天才,相比李世民的奇兵,他更喜欢用正兵,也因为次,他只会大兵团的能力比李世民高超。唐朝对突厥一战,李靖率领30万大军与突厥决战,最终偷渡阴山,一举将吉利可汗父子斩杀,取的决定性胜利。

林彪元帅作为四野的扛把子,带领四野从11万,发展到150万,林彪也完成了对军队统治的锐变,三大决战,他指挥了两个,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不用质疑。

粟裕大将作为三野军事指挥的世界指挥者,指挥三野在山东苏北战场上大放异彩,孟良崮战役,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淮海战役以60万对阵80万,并且取得了全胜。中央最终给粟裕的评价是尤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

彭德怀元帅,彭德怀元帅指挥大兵团作战主要还是在朝鲜战争上,当时面对美国的 侵略,中国毅然出兵,防止战争烧到国土之上。彭德怀元帅作为抗美援朝总司令,统帅兵力达到了150万,在朝鲜战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军,打出了中国的威风,打出来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历史上还有很多出色的将军,在指挥作战中同样精彩,不过一到指挥人数朝10万人以上,就会比较棘手,但是以上的 这些将军的确做到了统帅百万之众,攻必克,战必胜。


帝国烽火


天地良心,谓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完全是冒赏贪功,现如今徐州会战的抗战军史九成九是受了李宗仁回忆录的影响。实际上,在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取得“台儿庄大捷”之后,从蒋介石到李宗仁都有些飘飘然,不仅大举增兵苏鲁战场,还很有一副分分钟把日军赶出华东的架式。



而日军在台儿庄吃了大亏以后,随即调集重兵进行报复,从南北两个方向进行夹击的日军精锐达到七个师团20万人,战役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聚歼中国抗日军队的主力于徐州地区。而此时的李宗仁还在请求增加部队大打,陆续赶到第五战区的国军部队已达50万之众,几乎是1938年中国尚可作战的野战部队之半数。

在许多所谓的“官方战史”上,言之凿凿是蒋介石为了扩大战果,盲目地向徐蚌地区增兵,以求李宗仁有更大战果,而后者“睿智”地认为战机已经丧失,这是有违真实军史的。要知道,第五战区的部队可以有桂军、川军、西北军、东北军,也可以有后来开到的滇军(卢汉第60军),完全是个“杂牌军集中营”,但中央军却只有汤恩伯的第20军团,并且还不大听招呼。



显然,蒋介石对桂系老大是有戒备心理的,不会将太多的嫡系部队交给李宗仁指挥,至于杂牌军那倒是无所谓的。而在台儿庄战役后,赶来战场的已经包括李延年第2军、李仙洲第92军、甚至是胡宗南第1军的董钊第28师等部,如此之多的黄埔系中央军加入战团,不可能是老蒋主动拨来的,完全可以肯定,是李宗仁挟大捷之威,要求军事委员会增调而来。

有一个人是清醒的,他就是桂系老二、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其实台儿庄战役期间他就一直呆在五战区长官部“参赞军事”,李宗仁不过是发号施令者,战役谋划多出自白崇禧、徐祖贻(战区参谋长)和刘斐(军令部次长)之手。白崇禧深知,台儿庄战后日军必然反攻,因为打通津浦线使华中和华北占领区连接起来,是日寇必须完成的战略企图。



从北伐时期就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白崇禧通盘研究了日军动向,当他发现华中日军荻洲立兵的第13师团攻占宿县后,并没有沿津浦线北上直扑徐州,而是向安徽的永城、萧县方向迂回,这是进行战术合围的惯用手段。与此同时,华北日军土肥原第14师团则南渡黄河杀入豫东,封闭徐州战场国军西撤退路的征候已经非常明显,白崇禧知道情况不太妙了。

考虑到彼此之间的关系,白崇禧没有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而是委托返回武汉的刘斐直接上陈蒋介石,再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下达保持部队机动态势、随时准备撤离的作战命令。实事求是地说,蒋的战略眼光是过得去的,白崇禧和刘斐这“民国一个半军事家”的建议让他也承认:徐州大军处于危险之中。



1938年4月21日,军委会军令部命令第五战区在运河以北只留少数兵力,主力部队应转移至运河以南和徐州以西。刘斐犹不放心,每日用电话联系参谋长徐祖贻以督促实施。

然而5月11日他发现李宗仁完全轻视了这道命令,所有到达部队都被顶上一线跟日军大打阵地战,连汤恩伯军团都被缠住难以脱身,一旦日军完成合围则后果不堪设想,轻易不发火的刘斐勃然大怒:“李长官糊涂!燕谋(徐祖贻字),你应该晓得当前战局的凶险,50万大军都顶到一线,正面宽达300多里,一旦日军迂回包围徐州战场,我们几十万大军如何转移”?



蒋介石也急眼了,不仅嘱咐林蔚和刘斐紧急飞往徐州,还特地专电白崇禧:“你们要跟德邻说,敌人已经开始大包围了,不赶快撤出来,几十万人都得丢掉,你们还要跟各级将领讲,一定要贯彻军事委员会的命令”。

1938年5月13日,在白崇禧、林蔚(侍从室主任)和刘斐三巨头的劝说下,李宗仁终于意识到敌情的严重,兀自嘴里不甘示弱:“你们不必惊慌,对于撤退我自有安排,南京的场面断不会在徐州出现,我李某人不是唐生智”!



白崇禧眼见李宗仁已经松口,立即部置召开高级将领军事会议,当面命令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第22集团军总司令孙震、第20军团长汤恩伯、第27军团长张自忠、第3军团长庞炳勋,以及卢汉、李延年、李仙洲、刘汝明等军长,立即向徐州以西和苏北突围,而就在此时长官部得到报告,日军的便衣队已经出现在徐州以西的黄口车站,真的是千钧一发。

所以说,就大兵团作战指挥的能力而言,放下多次介绍的我军各大野战军司令员不提(比如林总、粟总和刘帅等名将),国军方面大兵团指挥能力较强者,白崇禧确实是数一数二的,这从他后来围剿大别山和与四野对决的作战中都可以观察出来,是很难对付的敌手。而李宗仁后来逐渐失去对桂系军队的控制权,很难说与带兵和指挥能力的中庸没有关系。


度度狼gg


大兵团作战,首推还是粟裕。他最擅长,而且以小胜多,连战连捷, 到了出生入化的地步。特别是淮海战役,中央和毛泽东开始还没想到,他主动提出。毛专门请他去西柏坡面见。淮海战役,是个大手笔,两大集团军作战,军事上粟裕指挥,政治上是邓小平坐阵。林彪也很厉害,也是善于大兵团的。但风格不一样,装备也好些。其他将军受条件所限,没有机会。彭德怀是到朝鲜战场才有机会大兵团作战的,辅佐的是邓华、韩先楚等人,面对强敌,非常了不起。


徒步上路的人文地理


彭老总,家喻户晓,毛主席曾经对彭老总评价,“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共和国的缔造之一,杰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彭老总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共和国的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

彭老总指挥大兵团作战,当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1950年,共和国刚刚建立,半岛内战爆发,一开始战争进展非常顺利,随后由于以美军为首组成联合国军进行“仁川登陆”,战争立刻急剧转变,随着联合国军约过“三八线”,战火直接烧到刚刚成立的年轻共和国国土上,以毛主席为首党中央老一辈领导,为保家卫国,做出抗美援朝决定。彭老总走马上任,火速从大西北直接奔赴朝鲜战场。

当时做出抗美援朝决定,毛主席老人家也是力排众议,经过多次会议商讨之后,才做出决定,当时,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首先,当时我国经历百年的战乱,百废待兴,经济凋零,共和国刚刚建立,急需各方面恢复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安静的国内与国际环境,当时,共和国虽然已经建立,中国国土并未全部解放,西南、南方国土还在进行解放战争。国内当时一些地方的土匪、流寇尚未清理完毕。百姓生活更是温饱都难以解决。总之,当时国内当时是一穷二白。

其次,美军刚刚经历二战洗礼,在二战中,美军在世界各个战场表现,也让世界各国深知,尤其是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登陆夺岛作战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方。美军强大的综合国力,更是在二战中,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后勤大本营,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与世界第一的经济实力,可以源源不断地提供战备物资。

当时美军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同期我军一个王牌军的火炮装备仅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团的一半不到。美军拥有世界第一的海陆空三军,美军一个步兵班可以随时呼叫战斗力火力覆盖。美军后勤保障相对于志愿军就是天堂。

就是在这种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毛主席与彭老总统领全局,运筹帷幄,在美军瞧不起我军敢于参战情况下,组织第一次、二次战役,尤其是二次战役,乘敌尚不了解志愿军的兵力和意图,我军采取后退示弱、诱敌深入战术,然后猛烈反击、迂回敌后断其退路,歼敌3.6万人,收复“三八线”以北大部地区,一举扭转半岛局面。

当时我军已经在半岛一线投入百万左右作战部队,在随后三到五次战役中,彻底将半岛战线稳定在“三八线”。

彭老总指挥百万大军,通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战胜不可一世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

最后,贝勒爷说,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无论是彭老总、还是无数志愿军战士,你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是国家的功臣,历史与人民不会忘记你们,在这里让你们致以崇高敬礼。


贝勒爷解说历史


微操大师蒋委员长可以说是一位非常擅长秀操作的统帅,在大兵团作战时很喜欢一屁股坐在统帅部里横插一扛,有时候甚至全凭一时心血来潮、揣测行事,结果难免会吃败仗。

莱芜战役就是很好的例子之一,远在千里开外的蒋介石宁可听取参谋总长陈诚“华野已经无力再战”的一面之词,也不愿意相信身经百战的王耀武“其中必有诈”的判断,结果白白葬送了李仙洲兵团五万余大军。

因此,指挥大兵团作战可以说是个要求非常高的技术活,没过硬的军事本领还真可干不了,更何况既没有蹲过战壕、也没拿着望眼镜亲临一线的微操大师,除非你是个不世奇才。

一个真正的军事战略家,在任何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从来都能抓住对手的弱点并牵着其鼻子走,这就是兵法所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的境界。

粟裕大将就是一个真正的军事战略家,也是一位非常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将军,一生曾指挥过无数大小战役,其中比较能体现粟裕大兵团指挥艺术的就是豫东战役了,这是自中原鏖战以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兵团集中作战。

豫东战役可以说粟裕顶着巨大的压力而打的(建议在中原大打歼灭战),起初粟裕曾计划在鲁西南平原围歼国军精锐邱清泉的第五军以打破中原僵局,当时粟裕手里有八个纵队的兵力,但主力背靠黄河地形狭窄不利于开展大兵团机动作战,更何况中原地区敌人重兵云集,因此作战计划落空了。

而为了打破中原僵局,粟裕不得不创造战役,决定抓住了蒋介石的痛处,即攻其必争之地省会开封。开封当时是国民党在中原的重镇,对于连一个村庄都不舍得丢的蒋介石来说,势必会调兵增援,我军可在运动中歼灭援敌创造战机,通过一个小开封便可诱使诸多大鱼上钩。

于是爆发了豫东战役,战局也正如粟裕所料,陈唐兵团攻克开封后,怒不可遏的蒋介石不得不亲自飞往睢县上空督战,同时严令邱清泉及区寿年兵团夺回开封,而胡琏兵团、孙元良兵团,还有随后出现在睢杞战场的黄百韬兵团等部也纷纷压到了豫东战场,对于只有八个纵队可用的粟裕来说,整个局势将愈演愈烈。

但是,粟裕在攻克开封后并没有打算就此撤军,而是决定放弃开封调动来援的邱清泉和区寿年兵团拉开距离,捕捉战机以扩大战果,结果在阻援的同时围歼了区寿年兵团部及整编师75师。当粟裕抽出兵力对区寿年兵团的72师发起围攻时,此时令粟裕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增援兖州的黄百韬兵团突然出现在了睢杞战场上而且正好挡住了粟裕撤离战场的路线,这也是喜欢秀操作的微操大师难得的一次神来之笔。

微操大师的这一操作,使得粟裕要面临这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能用的兵力全部用上了,基本上已经无兵可调,为了主动出击立足未稳的黄百韬兵团,不得不放弃围攻区寿年兵团72师,抽出主力全力对付黄百韬;二是邱清泉兵团和胡琏兵团及孟良崮重建后的74师等部正在扑过来,我部队连续作战已经很疲劳,必须在敌人形成合围之前结束战斗。因此,在痛击黄百韬兵团后,粟裕的作战目的已经达到,为了避免被动粟裕不再恋战组织大部队撤出了战场,豫东战役就此收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