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后,有50万存款的家庭,“买房”还是“存起来”?董明珠说清

最近一段时间,我发现楼市里散发“焦虑”情绪的声音多起来了。

动不动就是房产决定了“阶层”,总是以“孩子赢在起跑线”为口号。

前天看到一个房产专家说,买到北上广高端小区里的邻居,不是精英码农,就是985、211的高学历,整天讨论的是国学、经济、宏观和大势。

按他的说法,在三四线买房的人,接触的都是鸡蛋青菜多少钱、哪里的超市在打折、哪里的药店能领鸡蛋和粮油。

我们当然不否认大城市能开阔眼界,但如此武断的截取片面印象来支撑论点,多少有点偷换概念。

这种声音听多了,也就见怪不怪。无非是以城市层次划分房产,再以房产价值划分前景,直接得出“房子决定命运”的结论。

但是,为什么学区房值钱,学历却不值钱?房子的威力,真有你想象的那么大?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住着高价学区房的深圳考生,被河北的衡水考生“碾压”,在近两年学区房涨幅最大的苏州,全市进入高分段,拿到名校入场券的学生数量,还没有隔壁无锡一个学校多。

笔者觉得,把房子当成衡量孩子起点、人生成功的标准,有点过于狭窄。

5年后,有50万存款的家庭,“买房”还是“存起来”?董明珠说清

充其量,只能说是一种需求而已,只是很多人把这种需求描述成了焦虑,并把买房的焦虑传染给了其他人。

因此,我们不妨务实一些,对一般家庭而言,手握50万存款,未来5年,选“房产”还是“现金”?或者说,“买房”还是“存起来”?

先来说配置房产。

最近两年,楼市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房价上涨持续的时间,越来越短。

为什么现在“房子决定阶层”的论调大行其道?原因很简单,过去这10年,房价上涨的速度之快、持续时间之长,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房子带来了“财富幻觉”,也让更多人相信买房能够改变自己的人生。

从2008.10月到2012年2月,从2012年3月到2015年2月,从2015年月至2018年3月,每次大概持续3年左右时间,相信房子的人,早早上车赚了钱,不信的人,只能捶胸顿足。

但是,从去年至今,房价只涨了两次,每次持续的时间,连3个月都不到。

第一次,是2018年的3-5月份,第二次,是今年的3-5月份,当时的情况很相似,充斥着抢房、地王、房贷利率下降这些特征。

短暂的火爆,掩盖不了长达两年的疲弱,土地流拍越来越多,降价促销的城市也频繁出现,以至于不少城市打着“抢人”的旗号,“定向宽松”了购房门槛。

第二,持有房产会亏钱,成了市场共识。

5年后,有50万存款的家庭,“买房”还是“存起来”?董明珠说清

在过去10年的认知当中,大家都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房价涨幅远远高于持有房产的成本。

即便租售比不合理,每个月还要掏物业费,即便还要加上房屋折旧和交易税费,房价随便涨个20%,这点小钱谁也不会在乎。

但是,当房价真正开始走平的时候,会出现什么结果?

从二手房的表现就能看出,越来越多的城市进入存量房市场,加上不少城市严格实行限价政策,这就导致新房和二手房出现巨大的价差,上万人排队抢的限价盘,已经无法反映市场的真实情绪。

以杭州为例,截至10月31日22时,二手房挂牌量已高达99602套(含商业)。以目前增速看,11月初突破10万套大关毫无悬念。

从2018年3月的2.5万套,到今年9月底的9.4万套,平均每月净增3800多套。而从9.4万套到10万套,更只用了一个月。

这么多二手房积压在那里,成交周期越来越长,业主挂牌价一降再降,仿佛是被“冷冻”了一般。

杭州并不是孤例,成都、武汉、郑州同样“来势汹汹”,它们都是二手房被“冻结”的典型。

根据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武汉从去年最高点均价20317,跌到了18773,跌去了1544元。郑州从去年最高点均价17138元,跌到了14913元,跌去了2220元。广州二手房挂牌均价从38000跌到了32000元,北京、上海、天津也是跌势绵绵。

买房亏钱,正变得理所当然。

回到本文主题,50万能买来什么房子?

5年后,有50万存款的家庭,“买房”还是“存起来”?董明珠说清

如果以三成首付、90平以内小三室来计算,房价在两万以下的城市还是可以买到的。比如环京、环沪、环深的强三四线城市,中西部的一些弱二线省会。

但是,前者只有京沪广深的人口外溢,却没有短期可以迅速建立的配套,后者房价涨速很快,工作机会却与武汉、成都、杭州等强省会不可同日而语,对一般家庭来说,总共也就50万的存款,全拿来买房,月供就是个大问题。

稳定的收入,是负担房贷的前提,而工作机会的多少,是收入是否问题的先决条件。

因此,一个家庭的积蓄全部用来做首付,还要承担房价回落,买房亏钱的后果,确实不值。

有一种情况是比较适合买房的,人脉都在小城市,家里在本地有不少关系,有个交社保和公积金的工作,闲暇之余能有不错的副业收入,当地的首付和月供恰好也能负担,这样的家庭,拿出30万左右买个婚房,可以过的非常滋润,就算再过5年,对家庭财务状况也没什么影响。

再来说配置现金。

在最近举行的财经年会2020论坛上,前央行行长发表了一个演讲,其中提到:中国十年前储蓄率达50%,现在是45%,仍是全球最高。金融业收入再分配最主要的做法是住房抵押贷款,高收入的人存钱多,低收入的人借钱多。

这段话有两个重点,需要圈起来。

5年后,有50万存款的家庭,“买房”还是“存起来”?董明珠说清

第一,即便在房价高涨的年代,依然有大量的人在存钱。第二,富人爱存钱,穷人爱借贷。

这似乎与我们的认知不符。

因为这些年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说法,都是鼓励贷款,把房贷当成刚需族的一种“福利”,高杠杆买房的家庭越来越多,低首付、零首付买房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家庭拿不出存款来。

原因何在?笔者觉得,只有两个因素:教育和就医。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讲话,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说: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看,减什么负了,学校里面快乐成长,一出校门孩子们就马上被家长领着进各个辅导班。不进班怎么办?孩子将来命运没法预料,似乎落下一步,就意味着毫无出路。

同理,没有交社保和公积金的家庭依然很多,感冒花个千八百也是常事。

在子女教育和身体健康面前,房子就算再珍贵,手头也得有个几万块钱备用,心里才踏实。

因此,从配置现金的角度,不谈CPI和M2这些枯燥的数据,只讲维系生活运转的日常资金,50万存款,在未来5年,至少应该留一半给作为风险备用。

因为在教育和医疗面前,未来会花多少钱,你心里没底,把存款变成房子以后,还能不能再顺利变现,同样也不可预知。

董明珠也就这个问题发表过看法。

5年后,有50万存款的家庭,“买房”还是“存起来”?董明珠说清

她在接受杨澜采访时表示,“其实现在年轻人他要结婚,要生孩子嘛,你说他本来就想搞个科研,但是找了个对象愁死了,房子也没有,他的精力首先就拿掉了一半,他不可能用心去做科研。一人一套房,我逐步做到每个工人都有一人一套房。尤其是住房问题,这不只是基本的民生,更是在社会上的一种尊严”。

这段话说的非常清楚了,房产是尊严,现金是保障,都不可或缺,未来5年,“一人一套房”是趋势,但多出来的钱,没有必要再买成房子了,把钱存起来,想办法提升一家人的生活,为子女和老人保驾护航,才更务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