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造就寧夏這方水土

寧夏深居內陸,冬寒長、夏熱短、春暖快、秋涼早,四季分明,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如果你想欣賞寧夏的江南秀色,須等到5月,一般來說,南方在3~4月間就已經春意融融,而寧夏在這個時候最常見的天氣卻是小到中雪或駭人的沙塵暴。至5~6月,寧夏的氣候才相對溫和,人們能見到大片大片的綠色,是欣賞“塞上江南”的最佳時期。7月是寧夏最炎熱的時節,且伴有乾旱。至8月底,當江南仍是熱火朝天的時候,寧夏已頗有塞北秋涼之感,氣溫下降,隨處可見金黃一片,是宜於賞景的季節。在9月之後,寧夏氣溫更趨寒冷,風沙天氣增多,而最寒冷的時候一般在1~2月。

氣候造就寧夏這方水土

B 固原的黨家岔堰塞湖,是寧夏最大的地震堰塞湖。

氣候造就寧夏這方水土

C 溝渠縱橫的黃河沖積平原

在氣候乾旱、土地貧瘠的大西北,寧夏在一年之中的大多數時候並沒有像其他西北省區所具有的荒涼之感。寧夏的大部分區域位於河套平原,由東北至西南走向的賀蘭山擋住了由內蒙古西部吹來的滾滾黃沙和寒流侵襲,加上黃河上游水的灌溉,寧夏的基本氣候由此而來。在南北相距僅456千米的範圍內,寧夏的氣候並不十分統一。最南面的固原南部地區屬於南溫帶半乾旱區,中部同心縣至固原北部區域屬於中溫帶半乾旱區。寧夏有著媲美江南的秀色,但在寧夏中部、北部以及南部地區則盡顯黃土沙漠的遼闊與蒼涼。乾旱少雨,日照充足,是寧夏的又一氣候特點。一年之中降水集中於6~9月間,降水量為680~180毫米,依地勢由南向北遞減。由於日照充足,又蒸發強烈,各地雨水年蒸發量為1214.3~2803.4毫米。在同心縣韋州鎮,年蒸發量竟為2803.4毫米。因氣候原因,西海固地區被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寧夏對西海固地區貧困人口先後實施了一系列生態移民工程,讓他們陸續搬遷出西海固地區。近年來,在寧夏南部,清水河、苦水河向北流入黃河,但水量小、礦化度高、泥沙多、徑流量變化大等,均不利於開發利用。在東北部的靈鹽臺地區,是一大片廣闊的溫帶荒漠草原,其間遍佈的是沙地與鹽湖,由於缺水而導致風沙剝蝕嚴重,沙荒多,農田稀少。治理乾旱,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仍是寧夏今後的一大歷史任務。

臺地

臺地是一種由平原向丘陵、低山過渡的地貌形態。表現為:四周有陡崖,直立於鄰近低地,頂面似臺狀,基本平坦。臺地產生於地質構造的間歇性抬升,多分佈於山地邊緣或山間。作為一種凸起面積較大且海拔較低的平面地形,臺地中央的坡度平緩,四周較陡。一般而言,人們把海拔較低的大片平地稱為平原,把海拔較高的大片平地稱為高原,而臺地則介於兩者之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