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助力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中国网11月18日讯(记者 吴琼静)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创新与规范并重,更加充分发挥PPP模式的积极作用”,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高杲16日在出席第四届“中国PPP论坛”时致辞指出,PPP模式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提高社会资本的投资信心,引导社会投资方向,促进有效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

规范引导PPP模式守正创新

据高杲介绍,根据全国PPP监测服务平台的数据,截止到11月初,各地正在推进的PPP项目近7000个,总投资约9万亿元。其中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交通运输、生态环保占全部项目个数和总投资规模的比重接近90%。

高杲表示,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推广PPP模式,不断强化对PPP操作的制度约束和规范引导,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增加PPP项目的合理回报,在铁路、林业等领域推广了一批试点示范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坚持创新与规范并重,更加充分发挥PPP模式的积极作用”,高杲指出,各地应依法依规履行投资管理程序,提高PPP项目论证和决策的科学性,为PPP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PPP模式要想行稳致远,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即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司长韩志峰对此也表示赞同,创新是PPP模式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其前提应该是保持合理的规范性。同时,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地推进PPP。“我们不要一刀切,不要层层加码,否则可能会导致偏离预期的效果。”

PPP模式助力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二局原副局长董煜在发言中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所取得的成就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充分认可。但由于污染本身是有韧性的,生态环境是慢变量,目前我们的资源约束依然趋紧、生态系统依然脆弱、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为了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央为此专门部署了三大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其中之一。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做好生态修复工作,要像故宫修复文物一样,去治疗自然受伤的角落。应落实中央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应充分考虑到自然要素的平衡,“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定要制定规划方案,针对源头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如何才能打通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董煜认为,生态产品价值论广为大家所接受,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有了生态产品的价值衡量,就可以提供“有利可图”的愿景,从而形成对投资者的激励机制。具体的做法跟PPP的理念是天然吻合的:需要建一整套合理的机制、要有一个市场和平台、以及一批专业化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资金支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测算的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经济每年需投入约3%的GDP规模。其中,政府出资约为10%-15%,社会资本占比约为85%-90%。至2019年6月末,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中涉及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累计有5000余个,投资额高达4.9万亿元。

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聘研究员徐林认为,从实践中来看,绿色低碳产业中的投资机会非常多。“随着老百姓对绿色和生态环境改善需求的提高,整个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越来越多的愿意为‘绿色’买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 因改善生态环境所形成的生态效益会不断外溢,让整个社会受益。“政府应当给与合理的补偿”,徐林认为,这可以给投资人更好的回报保障,从而激励等多的投资者去从事绿色低碳相关产业的投资。徐林还建议,应构建市场化的绿色资产交易机制。

PPP模式助推绿色“一带一路”发展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经济合作与贸易司司长杰弗里汉密尔顿(Geoffrey Hamilton)认为,应构建以人为本的PPP模式评价体系。他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是相统一的,两者互利共赢与积极的溢出效应将会在未来逐步显现。

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主任、光大国际总裁王天义介绍了采用PPP模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展。由光大国际主导的越南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获得了极大成功,深受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王天义表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发展中国家居多,大多面临着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资金不足、经验技术缺乏的局面,绿色PPP模式将逐步成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发展的新动力。

本届论坛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指导,清华大学PPP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产官学界的数百位代表围绕“绿色PPP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进行研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