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助力打通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中國網11月18日訊(記者 吳瓊靜) “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持創新與規範並重,更加充分發揮PPP模式的積極作用”,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高杲16日在出席第四屆“中國PPP論壇”時致辭指出,PPP模式的持續健康發展對提高社會資本的投資信心,引導社會投資方向,促進有效投資具有重要的意義。

規範引導PPP模式守正創新

據高杲介紹,根據全國PPP監測服務平臺的數據,截止到11月初,各地正在推進的PPP項目近7000個,總投資約9萬億元。其中城市基礎設施、社會事業、交通運輸、生態環保佔全部項目個數和總投資規模的比重接近90%。

高杲表示,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推廣PPP模式,不斷強化對PPP操作的制度約束和規範引導,積極鼓勵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增加PPP項目的合理回報,在鐵路、林業等領域推廣了一批試點示範項目。“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持創新與規範並重,更加充分發揮PPP模式的積極作用”,高杲指出,各地應依法依規履行投資管理程序,提高PPP項目論證和決策的科學性,為PPP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PPP模式要想行穩致遠,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即在規範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司副司長韓志峰對此也表示贊同,創新是PPP模式發展的核心動力,但是其前提應該是保持合理的規範性。同時,應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地推進PPP。“我們不要一刀切,不要層層加碼,否則可能會導致偏離預期的效果。”

PPP模式助力打通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 ”

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副院長、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二局原副局長董煜在發言中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所取得的成就在國際上也得到了充分認可。但由於汙染本身是有韌性的,生態環境是慢變量,目前我們的資源約束依然趨緊、生態系統依然脆弱、環境汙染依然嚴重。為了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央為此專門部署了三大攻堅戰,汙染防治攻堅戰就是其中之一。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要做好生態修復工作,要像故宮修復文物一樣,去治療自然受傷的角落。應落實中央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應充分考慮到自然要素的平衡,“要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定要制定規劃方案,針對源頭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如何才能打通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董煜認為,生態產品價值論廣為大家所接受,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有了生態產品的價值衡量,就可以提供“有利可圖”的願景,從而形成對投資者的激勵機制。具體的做法跟PPP的理念是天然吻合的:需要建一整套合理的機制、要有一個市場和平臺、以及一批專業化企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持續資金支持。”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測算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綠色經濟每年需投入約3%的GDP規模。其中,政府出資約為10%-15%,社會資本佔比約為85%-90%。至2019年6月末,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中涉及汙染防治與綠色低碳項目累計有5000餘個,投資額高達4.9萬億元。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特聘研究員徐林認為,從實踐中來看,綠色低碳產業中的投資機會非常多。“隨著老百姓對綠色和生態環境改善需求的提高,整個社會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越來越多的願意為‘綠色’買單,已經形成了巨大的市場需求。” 因改善生態環境所形成的生態效益會不斷外溢,讓整個社會受益。“政府應當給與合理的補償”,徐林認為,這可以給投資人更好的回報保障,從而激勵等多的投資者去從事綠色低碳相關產業的投資。徐林還建議,應構建市場化的綠色資產交易機制。

PPP模式助推綠色“一帶一路”發展

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經濟合作與貿易司司長傑弗裡漢密爾頓(Geoffrey Hamilton)認為,應構建以人為本的PPP模式評價體系。他強調,“一帶一路”倡議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相統一的,兩者互利共贏與積極的溢出效應將會在未來逐步顯現。

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主任、光大國際總裁王天義介紹了採用PPP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展。由光大國際主導的越南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獲得了極大成功,深受當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歡迎。王天義表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發展中國家居多,大多面臨著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資金不足、經驗技術缺乏的局面,綠色PPP模式將逐步成為推進綠色“一帶一路”發展的新動力。

本屆論壇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指導,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承辦,來自產官學界的數百位代表圍繞“綠色PPP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主題進行研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