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馬拉瓦蒂神廟的石灰岩浮雕板

位列最重要的早期佛教文獻,《佛本生經》(Jātaka)包含了550則講述佛陀前生的故事。

在這些故事中,佛陀以不同的形象出現,有時是無私的國王、孝順的兒子,而有時甚至是動物,如大象、猴子和山羊。與伊索寓言相似,本生故事同樣也旨在為普羅大眾提供道德訓誡,但同時以令人信服和戲劇化的方式展示佛教教義。本生故事止於佛陀成佛前的最後一世悉達多·喬達摩王子(Siddhārtha Gautama)。在這一世中,他終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

阿馬拉瓦蒂神廟的石灰岩浮雕板

© 大英博物館

圖中這塊來自阿馬拉瓦蒂神廟的石灰岩浮雕所描繪的就是這一本生故事。位於印度東南部安得拉邦的阿馬拉瓦蒂神廟(Great Shrine of Amaravati)建於公元前200年,是古代印度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且最重要的佛教遺址之一。

此浮雕刻成於公元一世紀,顯示出早期佛教藝術“無偶像崇拜”(aniconic)的特點。其畫面避免直接用人像來表現佛陀的形象,而是將佛陀入胎和誕生的敘事場景分成一格一格的分鏡。觀者可像觀看連環畫一般,從右上方至左下方閱讀這座浮雕上的畫面。

阿馬拉瓦蒂神廟的石灰岩浮雕板

石板浮雕細節,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夢見白象,代表佛陀入胎腹中。© 大英博物館

右上方的第一幕刻畫的是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Queen Māyā)在夢裡見到一頭白象進入她的左肋,淨飯王(Śuddhodana Gautama)得知後便請宮中的婆羅門為其解夢。佛經記載了這位婆羅門的預測:“王大夫人必當生男…若紹王位,當乘金輪,伏四天下。若出家修道,證法王位,名聞十方,作眾生父。” 石板的左上方刻畫了這一幕。

按照敘事的時間順序,下一幕位於右下方:在四位方位護法的陪同下,摩耶夫人於藍毗尼園的無憂樹下扶著一根樹枝,悉達多太子——此時尚未成佛——即從她的右肋順利誕生。四位護法各持一塊布,上面印著佛陀誕生後最初的幾步腳印,這是對佛陀一種隱晦且反偶像崇拜的刻畫。(佛陀的腳印太小了,湊近了才能看清。)

阿馬拉瓦蒂神廟的石灰岩浮雕板

這一幕描繪了尚未成佛的悉達多太子從摩耶夫人的右肋順利娩出。© 大英博物館

浮雕左下方的最終一幕中,摩耶夫人將剛才四方位護法手中的布獻給了前來朝拜的守護神。後者則雙手合十並低頭致意(Añjali Mudr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