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進行稻田生態繁殖黃鱔的人工孵化?

丘崇壇


目前黃鱔的人工繁殖有哪幾種方式?



(1)自然繁殖法

又稱生態繁殖法,也稱自然生態繁殖法。是 在人工模仿黃鱔的自然生態繁殖環境中,按比例投放一定數量的 親鱔,通過人工強化培育管理等措施,讓成熟的親鱔能夠完成自然 產卵、受精、孵化的一系列過程。

這是一種簡易的繁殖方法,較適 宜養殖專業戶採用。

(2)半人工繁殖法

也稱自然產卵繁殖法。選擇親鱔,按一定 雌雄比例放養於土池或水泥池中,或者從養成池中劃出一角放養, 精心培育到繁殖季節,催產前挑選出性腺發育好的親鱔,注射激素 催產,而不進行人工授精,任其自行產卵、受精、孵化,隨後捕撈仔 鱔單獨培育。

這種方法簡單易掌握,一般養殖人員都能接受。獲 得的鱔苗具有成活率高,對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

(3)全人工繁殖法

又稱人工授精繁殖法。從親鱔選擇、親鱔 的培育、親鱔人工催產、人工授精、受精卵孵化全過程,都在人工幹 預下完成。該方法優點是能獲得批量鱔苗,質量也有保證;缺點是 技術性強,有些技術環節尚未完全成熟,操作程序也較複雜。

因此,目前掌握全人工繁殖技術人員不多。儘管如此,黃鱔全人工繁殖乃是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商品鱔的必由之路。那麼稻田繁殖如何進行的呢?


首先,稻田養殖黃鱔,黃鱔可攝食水生昆蟲及幼蟲,有利於水稻生長,水稻本身也為黃鱔棲息創造了條件,互生互利,既提高了水稻的產量,也收穫了一定數量的黃鱔,綜合效益顯著,是實現農業增收、農民致富的又一條途徑。稻田養殖黃鱔的選擇水質清新無汙染,水量充沛,排灌方便,田埂堅實不漏水,以保持一定水位的較低窪稻田為好。

其次,修築田間工程及防逃設施加高加寬田埂,田埂高70cm,底寬60cm,頂寬45cm,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或紗網做防逃設施,膜或網高出埂面20cm,埋入地下10cm。 黃鱔放養挑選規格整齊、無病無傷的鱔种放養,選擇體色黃色並夾雜有大斑點作養殖品種較佳,生長較快,放養規格為5~20cm。運回的鱔苗在放入池中以前,既可以有效防止水黴病,又可消除鱔苗體表的寄生蟲,具有一定的預防作用。飼養管理水質管理保持田中水質清新,適時加註新水,一般春秋季7天換水1次,夏季3天換水1次。確保做到水質“肥而不腐、活而不疏、嫩而不老、爽而不寡”。餌料管理鱔种放養後3天內不投飼,以使鱔種體內食物全部消化成為空腹,使其處於飢餓狀態,然後在晚上投餵黃鱔喜食的蚯蚓和切碎的小雜魚或動物內臟,投飼量為體重的1%~2%。等到吃食正常後,可在引食飼料中摻人蠶蛹、蠅蛆、魚粉、米糠、瓜皮等飼餵,投飼量視吃食情況逐漸增加到體重的3%~4%,在水溫26~28℃黃鱔生長最適溫度時,投飼量可增加到體重的6%~7%。

最後,病害管理病害的防治在養殖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僅苗種在放養前要消毒,養殖溝在鱔苗投入前7~10d,每平方米需用生石灰0.3kg清塘消毒,平時每半個月用15mg/L的生石灰溶液消毒,做好預防工作。鱔種在捕撈、運輸和放養過程中要儘量避免擦傷,以防細菌侵入發生赤皮病,症狀為:體表出血、發炎,以腹部和兩側最為明顯,呈塊狀,需內服藥和外用藥消毒結合治療。預防方法:鱔种放養時嚴格消毒,堅持經常巡田,檢查各項設施是否有損壞,特別在雨天要對進、排水孔及堤壩進行嚴格檢查,防止黃鱔逃逸。


巫山小哥


進行稻田生態繁殖黃鱔的人工孵化:(1)受精卵的收集在6-7月的產卵季節,大多數黃鱔將卵產黃鱔於土埂邊繁殖洞口的泡沫巢中,也有的將卵產在水葫蘆葉梗之間或!食臺邊的泡沫巢中。將黏浮的受精卵收集起來。(2)受精卵的孵化收集的受精卵用曝氣的井水清洗,放入孵化桶中孵化,水流速度以不使卵成堆但浮到水的中上位置為宜(距水面20~30cm)。保持水溫pH5.0~6.0,溶氧量5mg/L,在孵化期間隨時將發黴的未受精卵撈出。4.鱔苗培育受精卵孵化10天后,鱔苗陸續孵出。剛孵出的鱔苗腹部有大而明亮的油球卵黃,3-5天還不能遊動。待卵黃消失能自由遊動時, 將其放人水泥池飼養。鱔苗池池壁採用瓷磚,面積25平方米,水深20- 25cm,池中放水葫蘆,佔池水面積的1/3左右。先投餵浮游動物, 一星期後改喂水絲蚓。進行稻田生態繁殖黃鱔的人工孵化:(1)受精卵的收集在6-7月的產卵季節,大多數黃鱔將卵產黃鱔於土埂邊繁殖洞口的泡沫巢中,也有的將卵產在水葫蘆葉梗之間或!食臺邊的泡沫巢中。將黏浮的受精卵收集起來。(2)受精卵的孵化收集的受精卵用曝氣的井水清洗,放入孵化桶中孵化,水流速度以不使卵成堆但浮到水的中上位置為宜(距水面20~30cm)。保持水溫pH5.0~6.0,溶氧量5mg/L,在孵化期間隨時將發黴的未受精卵撈出。4.鱔苗培育受精卵孵化10天后,鱔苗陸續孵出。剛孵出的鱔苗腹部有大而明亮的油球卵黃,3-5天還不能遊動。待卵黃消失能自由遊動時, 將其放人水泥池飼養。鱔苗池池壁採用瓷磚,面積25平方米,水深20- 25cm,池中放水葫蘆,佔池水面積的1/3左右。先投餵浮游動物, 一星期後改喂水絲蚓。


祁陽發現


進行稻田生態繁殖黃鱔的人工孵化:(1)受精卵的收集在6-7月的產卵季節,大多數黃鱔將卵產黃鱔於土埂邊繁殖洞口的泡沫巢中,也有的將卵產在水葫蘆葉梗之間或!食臺邊的泡沫巢中。 將黏浮的受精卵收集起來。(2)受精卵的孵化收集的受精卵用曝氣的井水清洗,放入孵化桶中孵化,水流速度以不使卵成堆但浮到水的中上位置為宜(距水面20~30cm)。 保持水溫pH5。 0~6。0,溶氧量5mg/L,在孵化期間隨時將發黴的未受精卵撈出。4。鱔苗培育受精卵孵化10天后,鱔苗陸續孵出。剛孵出的鱔苗腹部有大而明亮的油球卵黃,3-5天還不能遊動。待卵黃消失能自由遊動時, 將其放人水泥池飼養。 鱔苗池池壁採用瓷磚,面積25平方米,水深20- 25cm,池中放水葫蘆,佔池水面積的1/3左右。 先投餵浮游動物, 一星期後改喂水絲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