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一邊希望享受美食,一邊害怕“發福”是現代人的常態。

但有一些人,TA們肆無忌憚的吃,卻從不會發胖。

這些人並沒有特殊的消化系統,而是採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催吐。

催吐愛好者們在網上有自己的組織,成員自稱為“兔子”,用獨特的暗語溝通。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網絡上關於催吐的論壇

你是sd還是g?

我現在可以zr。

抱歉沒忍住,今天又暴了!!

  • 生就是指吐;
  • Sd是用手指摳喉嚨引發嘔吐;
  • G是指使用胃管對食物進行倒流;
  • Zr(自然)是指不借助外力可以自己嘔吐;
  • 暴是說暴食發作,吃了超過承受限度的食物量。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網絡上關於催吐的文字、影像資料。

當我們第一次瞭解到這個群體,會覺得不可思議。

TA們真的存在嗎?為什麼我沒見過?

催吐人群在生活中如此少見,是因為TA們會隱藏自己的行為,大部分時候朝夕相處的親人都無法發現。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減肥交流群內關於催吐的討論

這些“兔子”們都是進食障礙患者,也許TA們自己也不知情。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兔子”們最開始的心態,可能只是想減肥。

減肥的人,都聽過:七分吃、三分練。

那就節食吧!

為什麼節食?因為不吃比每天去鍛鍊要容易太多了!

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七分吃並不是指七分的重點在於吃,而是七分的難點在於吃。——食慾,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控制。

食慾既是一種生理需求,也是一種精神需求。腦內的多巴胺與內啡肽等物質,是我們產生情緒的基礎,用於生成我們的感情,而它們主要由飲食蛋白、糖類與脂肪創造。

強行剋制自己的食慾,就相當於壓制住自己的喜怒哀樂一樣,會憋出病。這也是為什麼節食人群都會有明顯的焦慮或抑鬱情緒。

所以節食並不一定讓你因迅速降低的體重而感到幸福,但在這個過程中,你一定會失去快樂。

當節食超過了身體和心理能夠承受的極限,就像一個皮筋抻到了極限被拉斷,會出現“精神反彈”。

  • 有的節食逐漸發展成厭食症;
  • 也有的因為食慾瘋狂反彈患上暴食症;
  • 還有的人變成了“兔子”,患上神經性貪食。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厭食症不吃飯,暴食症瘋狂吃,貪食症吃了又吐。

進食障礙,就是在和食物不停鬥爭,而與食物做鬥爭,人類從來都不可能贏。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zr(自然)“兔子”,很可能是神經性嘔吐。

踏進進食障礙的大門,無論你是哪一種,都一定會收穫:

  • 月經紊亂、閉經、生育功能受到影響;
  • 皮膚鬆弛,面色蠟黃;
  • 畏寒、貧血、脫髮;
  • 膽結石風險與骨質疏鬆風險

為了美而開始的節食,反而會造就更加的不美。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想起食物就百爪撓心的感覺,是每個節食者都要經歷的痛苦階段。

此時食物本身已經失去了它“好吃”,“美味”,“能填飽肚子”的各種正常意義,對於節食者來說,渴望到的食物的感覺,不亞於沙漠中需要一滴水。

很少有人能真正通過節食長久的瘦下去,

是因為身體一定會報復你。

長久的節食會促成反跳性質的暴食——這不只是偶爾吃得多這麼簡單,而是頻繁的暴飲暴食超過身體能承受的限度。

他們中有的人能一天吃九次外賣。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不到一百斤的吃播女孩,一個人能吃八斤米飯。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日本大胃王木下君密子的胃部CT照片

從生理上來講,暴食給我們的負擔更嚴重。

  • 消化系統超負荷運作;
  • 胃始終處於飽脹狀態;
  • 胃大量分泌胃液,胃黏膜無法正常修復;
  • 甚至可能發生胃糜爛、胃潰瘍、胃穿孔等疾病。

在心理上更讓人痛苦,暴食過程中的短暫快感(並非我們正常的吃到美味食物的滿足感,而是機械的進食),很快就被自責、悔恨替代。

所以暴食者往往情緒不穩定,容易自我否定,把暴飲暴食當作自暴自棄或者是一種情緒發洩。

暴食者是食物的奴隸,機械的進食動作讓他們完全無法享受任何關於美食帶來的快樂感受。

而也許他們自己也不明白:為什麼我要吃這麼多,我到底需要什麼?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幾乎所有的暴食者,都努力嘗試過改變,但多數以失敗告終。他們很可能無法控制的走上另一個極端:神經性貪食

不同與暴食症,神經性貪食的主要特點是,暴飲暴食之後,患者會無所不用其極的想要去控制體重增加。

這種行為叫做:清除行為,清除手段包括:濫用利尿劑、過度運動、瀉藥、食慾抑制劑、代謝加速藥物等等…

上文所說的催吐,就是神經性貪食的最常見表現。

選擇催吐的人,通常有兩個出發點:

1. 暴飲暴食之後的自責。

2. 出於減肥目的的催吐。

這種可以無所顧及的享用美食方法,太容易讓人淪陷——“反正吃進去的都能吐出來、當然吃的越多越過癮啊!”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南昌大學副教授易醒說過:“催吐危害很大。催吐減肥形成習慣後,易出現習慣性嘔吐,未成年人還易因此體重過輕,影響生長髮育、免疫系統、女性激素分泌甚至生育等。”

此外,催吐時帶出的胃液會腐蝕食道與牙齒,會造成沙啞嗓和爛牙;長期用手摳喉嚨,所以TA們手上也會留下無法恢復的傷痕。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催吐者被腐蝕的牙齒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長時間催吐後手上被牙齒磨出的傷疤

TA們不會因此而痛苦嗎?

不,TA們日夜都身處痛苦之中,只是TA們欺騙自己:沒關係,只要我瘦就好了。

這樣心理病態的瘦,真的美麗嗎?

體重變輕的TA們,真的自信了嗎?

真的收穫了想要的一切嗎?

我們無從得知。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厭食症是進食障礙中最危險的。

並非危言聳聽,厭食症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障礙,勝過抑鬱症和雙相障礙。

如此危險,但卻無人知曉。

無數少女為了苗條甚至會祈禱:我想得厭食症!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厭食症不是體重的救星,而是生命的剋星。

大家一定見過那些瘦骨嶙峋的厭食症患者的照片,這不是某些厭食症患者,這是所有厭食症患者的樣子。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很多姑娘會想,如果我厭食,我就可以少吃東西。

不,厭食症患者不是少吃,而是純粹不吃,是不可控的生理排斥!

一方面,厭食所導致的飲食失調、營養缺失、水電解質失衡,對身體會造成難以修復的損害,可能會發生暈厥、猝死等情況。

另一方面,進食障礙患者往往會共病其他精神障礙,包括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雙相障礙等等,也因此會導致輕生。

據美國流行病學統計暴食障礙門診患者中,神經性厭食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5.2-30倍。

厭食可能是過度節食導致的生理排斥,也可能是暴食之後的“幡然悔悟”。

當厭食心理出現之後,你一定要明白,對食物的態度已經威脅到了你的生命,及時的進行治療迫在眉睫!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如果你對進食障礙患者說:好好吃飯。

這無異於對抑鬱症患者說:想開點,沒什麼大不了;對骨折患者說:站起來跑兩步,堅持一下。

很多的真實的對話不堪入耳:

  • 你就是一隻豬,就知道吃吃吃!!
  • 吃了吐,吐了吃,你簡直浪費糧食!!
  • 你減什麼肥呀,一點也不胖,真是矯情!!

這些不理解與羞辱,導致了一個令人悲傷的結果——患者會抵抗治療。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進食障礙的複發率很高,且以難以治療聞名。

患者要麼隱藏自己的進食狀況直接拒絕診療,要麼在治療過程中十分抗拒甚至退出。

抵抗中的意識與非意識因素有下面三個特點:

1.躲避體重增加:患者會想盡辦法來躲避體重增加,如拒絕就醫治療、頻繁的觀察身體、稱重等。

2.自我內在和諧失調:暴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的患者,會意識到自己的狀態是問題與不和諧,往往存在求助意願,但厭食症的患者並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所以我們在網絡更多的是看到暴食者在發聲。

3.進程抗拒:患者會不適應治療過程中的體重變化與飲食變化,可能會產生焦慮感與不適感。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因為患者存在強抵抗,所以心理治療則尤為重要。

厭食症的患者因為治療動機不足,且身體機能水平較低,通常會建議住院治療。

貪食症患者的治療動機較高,營養不良的程度也較輕,所以常採取自我監督治療和門診心理治療結合的方式。

心理治療的關鍵是解決患者的認知障礙,從而在行為上引導患者做出調整。

讓患者明白:貪食症和暴食症並不是真的餓,厭食症並不是真的胖

1.認知行為治療在臨床上有很好的療效。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2.正念覺察療法能幫助患者找到對自己身體的掌控感。

3.家庭治療法可以幫助青少年找到進食問題的癥結所在——到底是缺失了父母的注意和關愛,還是親人曾嫌棄過母親的身材......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當進食障礙共病其他心理疾病時,藥物治療同樣很重要,可以有效改善共病抑鬱的自殺意念,或共病焦慮的恐懼問題等。

重申一遍,進食障礙是致死率最高的精神障礙之一。

食物無法填滿你的肚子,自然也不能填滿你的心。

到底為什麼要如此暴力的傷害自己呢?請讓醫生幫助你找到真正的原因吧

彭旭:暴飲暴食還催吐?你已經病了

插畫:李大姑娘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適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方案,如有需求請您及時就醫。作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現極限詞,為醫生臨床經驗中的個人認識或學界共識,是希望讀者能夠認識其客觀重要性的表述,主觀上無任何營銷性。對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議,請發郵件至安忻品牌部:[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