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史:面對帝國的解體,英國政府為什麼無動於衷?

在當時19世紀,世界上出現了

史上最強大得帝國帝國-大英帝國,他不論是從軍事力量上還是在軍事規模上,都是最大的帝國。大英帝國僅在幾百年時間裡,就擊敗了所有的對手,稱霸半個地球。當時還在全球各地建立比較完善的殖民地統治,在19世紀大英帝國就統領了半個地球。

歐洲史:面對帝國的解體,英國政府為什麼無動於衷?

一、大英帝國的強大時期

19世紀是大英帝國最為強大的時期,全球有24個時區,大英帝國的領土面積就覆蓋了22個時區,在當時被稱之為“日不落帝國”。“日不落帝國”。

當時大英帝國佔領了全球陸地四分之一的面積。其統治面積達到約幾千萬平方公里,被國際社會及歷史學界稱之為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其實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中國有多大(960萬平方公里),當時大英帝國的領土是現在中國的3.5倍之多。

然而19世紀末開始,強大的大英帝國逐漸衰弱,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後,再也無法統率當時強大的帝國,因此原來遍佈全世界的殖民地開始建立獨立的國家,來擺脫當時帝國的統治

,面對這種情況當時的帝國,並不阻止,而是通過逐步給於各個殖民地自治權等方式,來緩和自己的統治。

在當時英國看到殖民地無法維持的時候,為了可以緩和自己的統治,他們就設立了一個空殼的英國聯邦,要獨立當時英國也不攔著,因為當時的帝國也沒有辦法攔著,後來英國乾脆就採用主動促成一些殖民地的獨立,這也是英國淪為二流國家的原因。

歐洲史:面對帝國的解體,英國政府為什麼無動於衷?

二、面對帝國的解體,英國為什麼不阻止?

其實當時英國的實力還是很強大,並不至於鎮壓不了當時殖民地的獨立,可是這是為什麼呢? 在20世紀初期,英國受兩次大戰摧殘,國力有明顯的下降。雖然國力下降不假,但這種下降也是正常的,但是就算是國力下降,鎮壓一兩個殖民地還是綽綽有餘的,他們卻不但不鎮壓,反而幫著殖民地獨立,可是他們為什麼這麼做呢?

其實這跟當時英國的理念分不開,當時的英國人傾向於利益。在傳統的大陸文明中,各國都是以對土地的征服和佔領為目的。但英國卻不一樣,她們擴張土地並不是為了對土地的征服與佔領,他們只是為了搞錢搞資源。雖然只是出於搞錢搞資源的理念,英國就佔領了廣袤的土地。但也僅僅只是佔領,他們在治理這些殖民地時,並不對當地的文化消化和吸收,只是為了搞錢搞資源就可以了。

所以,英式殖民十分講究利益,他們在在性價比的基礎上來賺取高額的利益,這才是英式殖民的理念。正是應為這種理念,導致英國對這些獨立的殖民地不予打壓,反而給予幫助的原因。在當時英國不強求對殖民地的絕對控制,他們對於一些文明較高的殖民地,還給於他們一些自主權利。有時候英國還會跟當地殖民者合作,借他們對殖民地的統治,來達到自己搞錢搞資源的目的。

歐洲史:面對帝國的解體,英國政府為什麼無動於衷?

對於當時英國來說只看眼前現實利益,並非統治土地,更加註重性價比;正是因為英國的這種的殖民風格,使得當時他在處理殖民地問題上,也一直秉承自己搞錢搞資源的目的。在面對當時各殖民地紛紛要獨立的時候,英國還有可以鎮壓的國力,可以憑著實力繼續統治殖民地,但是這種成本太高,肯定比投入的東西要高很多。

其實不管是鎮壓,維持還是其它什麼,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錢財與資源,這種投入與產出出的利益不成正比,這就違背了當時英國只著利益的理念。因為英國的根本目的,只是為了自己有更大的利益,說白了就是是為了搞錢搞資源。然而現在資源搞不到,利益也沒有了,還要自己花費大量的錢去填窟窿,這樣英國人覺得划不來。

歐洲史:面對帝國的解體,英國政府為什麼無動於衷?

其實大英帝國的解體主要是兩個原因:

第一,美國、蘇聯的崛起,成為新的大國,對當時的英國造成極大的衝擊,而且當時英國綜合國力下降,已經大大不如以前。

第二,當時英國所在的殖民地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殖民地的人民不再像早期那樣封閉落後。隨著各國現代思想的進入,殖民地民眾的思想認識也在發生了改變,尤其是中上層領導層的人,他們不再想像過去那樣,在英國殖民統治之下生存。

這就使當時英國考慮到,就算當時重金砸進去,也不可能讓殖民地回到以前那種太平歲月。因為,當時英國的大勢已去。此外,從19世紀末開始,民族理念在美國的推行下對全球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美國為了自己能發展成為大國,更是加大對這套理論的推廣,幾十年下來,這股社會思潮席捲全球,民族國家逐漸成為世界潮流。

再加上當時民族意志的覺醒,英國各個殖民地的民眾對英國統治越來越反感,正是這種反感的民族意志覺醒,從根本上,侵蝕了大英帝國的統治基礎,面對這股民族意志,英國無能為力,也註定逃過覆滅的結局。當時英國就考慮到,與其這樣慢慢的被拖死,還不如主動的不要。

歐洲史:面對帝國的解體,英國政府為什麼無動於衷?

三、大英帝國對歷史的影響

二戰結束後英國開始扶持殖民地獨立,但在這些殖民地獨立之前,他們會使用利益來控制這些殖民地的核心人物,就這樣英國在後面推動這些殖民地獨立,這些殖民地也就這樣紛紛獨立了,然而英國在這些殖民地都獨立之後,任然控制住他們的核心經濟,像資源、經濟、貿易這些方面,也就是說,殖民地的利益,和其它功能一個都沒變。而且英國還不用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來治理,這才大英帝國真正的政治決策,這也是英國到現在影響力依然很大的最大原因。更加重要的是,殖民地獨立後都加入了聯邦組織,還都聽英國的話。

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帝國的文化。英國作為世界第一殖民強國,英國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他的文化,政治制度更是無人能及。從英國開始崛起,英國的文化與政治制度就開始不斷的擴散。

後來英國的文化、科技、政治制度等被傳播到世界各地,最典型的就是他的語言。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當然英語也是世界第一語言,就目前來說,全球說英語的人就高達十幾億,連世界強大的美、中、俄等強大的國家都要學習英語,把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英國對全球的影響力可想而知。

歐洲史:面對帝國的解體,英國政府為什麼無動於衷?

四、結語

作為一個強大的帝國,英國在對待殖民地問題時,從始至終,都持著務實、理性的思維,根據自身的情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這種思維模式,幫助大英帝國快速的崛起;當帝國無以為繼,註定要解體,並且在解體的時候,儘可能的為英國減少了損失,保留住了較多的利益。英國在面對殖民地獨立所表現出的大度,是這個國家在政治上高度成熟、理性的體現。雖然英國在處理殖民地問題上確實高度理性,但這種穩健的風格,卻沒有在現代英國政治中得以延續。

參考文獻:

1、《大英帝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2、《戰後英國外交史》,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

3、《新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最後階段》,世界知識出版社,1966年。

4、《英國和英帝國危機》,世界知識出版社,1954年。

5、《英帝興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6、《英國政黨政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4、《大英帝國從殖民地撤退稍後》,新天出版社,199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