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最寵愛的菜鳥網絡,為什麼這麼值錢?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11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為持續加大智慧物流投入,強化商業操作系統物流基礎設施,已領銜完成對菜鳥網絡新一輪增資。阿里巴巴通過增資和購買老股的方式,投入人民幣233億元(約合33億美元),持有菜鳥股權從約51%增加到約63%。菜鳥其他現有股東也參與了新一輪融資,表達了對菜鳥的長期前景看好和強力支持。

阿里最寵愛的菜鳥網絡,為什麼這麼值錢?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阿里選擇“雙11”前增持菜鳥背後自有深意,且這件事在誰看來都理所當然。因為,在2017年9月,阿里巴巴就已經增持菜鳥網絡,股權從47%增加至51%。而菜鳥是爭氣的,其後的表現也同樣在向各方傳達:“我值得”的聲音。

據今年“雙11”數據顯示,截止到11月11日18時31分,天貓“雙11”物流訂單量便突破了10.42億,超過了2018年“雙11”全天的訂單量;截止到當日24時,訂單總量已達到12.92億單,又一次刷新了全球物流一日訂單量的紀錄。這一數字讓無數在“雙11”狂歡中的消費者為之驚歎 。

與此同時,物流業的壓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爆發點。只不過,在菜鳥的系統保障下,今年的“雙11”物流服務依舊穩定。據瞭解,今年“雙11”前大量預售商品已經提前下沉,這些訂單近9成都可實現當日或次日達。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市場,我們支持菜鳥的持續發展,希望對整個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創造更大的化學反應,同時也助力推動物流行業的數字化進程。”這是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勇對菜鳥未來的期待,亦是更為嚴格的要求。基於優勢資源的整合,菜鳥將每一個環節進行疏通與協同,這是重塑的過程,也是菜鳥為行業提供的一種思路。

2019年,阿里全新的生態體系與業務結構亮相,與之而來的亦是菜鳥網絡的升級。經過梳理也不難發現,阿里為何對菜鳥持續投入?

一個數字化引擎

“雙11”剛剛結束不久,張勇便奔赴寧波、上海等地的跨境物流倉庫、菜鳥驛站等地查看物流運行情況。而令其感受最深的正是整個作業流程的數字化升級。作為菜鳥首個全數字化跨境倉庫,位於寧波杭州灣的菜鳥進口保稅倉通過一系列IoT智能設備,員工在倉庫的作業流程被數字化,可實時記錄、追蹤、調配,整個倉庫產能提高了50%,人效提高了20%。

當然,這只是菜鳥整個數字化升級的極小的一部分。在自動化、IoT等技術之於物流全鏈路上的應用普及影響下,天貓“雙11”開場僅8小時,商家發貨就超過1億單;中午12時,全國324個城市收到了凌晨購買的包裹,進口全天清關量達到2854萬單,創下中國跨境進口清關效率的新紀錄。

2019年是物流業進行數字化蛻變的一年,這其中菜鳥當仁不讓。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物流業轉向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當下,菜鳥一次又一次的蛻變無疑是加速了整個行業數字化進程。”的確,從菜鳥6年來的發展路徑,也能清晰的看到整個物流業數字化進程。從電子面單的改造到包裹的數字化升級、智能供應鏈提供商家普惠服務、全球供應鏈“秒級通關”、菜鳥裹裹快遞全鏈路數字化,再到菜鳥驛站“最後100米”數字化解決方案,菜鳥無疑成為了行業數字化的引擎。


阿里最寵愛的菜鳥網絡,為什麼這麼值錢?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一次供應鏈體系升級

張勇曾表示,阿里要參與到全球供應鏈網絡的建設中,整合供給端,用數字化方式把全球的貨帶到中國。而全球供應鏈體系的完成,必然要把物流這個臺子搭好,無論是跨境直郵,還是保稅模式,都需先把貨統統運到中國的倉,再根據品牌商的實際需求分發到不同的銷售渠道。這是菜鳥最基本的全球供應鏈體系構建與完善的內在邏輯。

今年初阿里巴巴的財報曾披露,截至今年3月份,這套跨境進口物流模式已經覆蓋了天貓國際90%的包裹量。4月,菜鳥再公佈一項數據,菜鳥全球供應鏈服務將直接到全球33個國家和地區的134個港口提貨,從原產地開始幫助海外商品直達中國。目前已經有400多個國際品牌使用了這項服務,平均成本節約了10%,平均時效提升了5-10天。

5月,菜鳥總裁萬霖重申了公司的戰略方向為“一橫兩縱”,一橫是技術投入,升級行業數字化,兩縱分別是新零售供應鏈與全球化。不難看出“兩縱”均涉及對供應鏈深度的挖掘。除了全球化供應鏈體系構建的野心外,菜鳥的新零售供應鏈再次被提升升級發展的議程。

藉助零售通覆蓋的百萬小店以及大潤發等大型商超,將貨輸送至線下實體店,實現一盤貨處理。在減少貨的流動次數的同時,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而菜鳥向上遊端不斷介入,將多級分銷商發貨轉變為菜鳥倉發貨、線下門店發貨,重構了數字供應鏈體系。據相關數據顯示,菜鳥智能供應鏈普惠商家,實現週轉提升30%,物流費用降低15%。

一道綠色“奇蹟”

今年“雙11”除了再一次刷新紀錄,比往年也更“綠”一些,有人說,綠色物流一直被提及,但實際落到實處的卻並沒有幾處。隨著天貓“雙11”當天誕生的近13億快遞包裹加速送向消費者,菜鳥以“數智化”技術與創新模式為依託,從打包發貨、中轉分揀、再到運輸送達,將綠色鋪到整個物流鏈條上去。

具體而言,在“雙11”期間,菜鳥電子面單幫助全行業減少50多億張紙,智能裝箱算法可以平均減少15%的包材使用,快遞公司每天投入超過800萬個環保集包袋,2萬輛新能源物流車也上路開跑。在“最後1公里”方面,全國4萬個菜鳥驛站和3.5萬個快遞網點分類回收利用快遞包裝,實現“環保小循環”。紙箱回收在今年雙11獲得清華大學等2000多個大學校園積極響應,在天津師範大學,菜鳥驛站一天就回收超過6000個快遞紙箱……

“做環保其實沒那麼難。”菜鳥綠色行動負責人介紹,“雙11”不只是消費狂歡,在歡樂收貨之外,“雙11”同樣創造了一道綠色奇蹟,而這不只是來自菜鳥的推動作用,更是全社會響應參與綠色環保、堅定推動可持續發展的踴躍、自覺之成果。

一場行業整合

一場“雙11”將我國快遞包裹量“送上”了全年最高峰:11月11日當日,郵政、快遞企業攬收快件達5.35億件,是二季度以來日常處理量的3倍,同比增長28.6%;就連順豐11月11日全網收件量環比平日增長145.6%,其中阿里平臺訂單量同比增長118%,攬收率高達80.8%。而且,如此多包裹並沒有出現“爆倉”等問題,而其中菜鳥功不可沒。

因為在2011年,“雙11”總成交額達到了33.6億,但包裹卻直到12月下旬才徹底發完。這一年“雙11”考驗著支付、物流等方方面面,但問題依然很多。這一現狀的改善是直到菜鳥的誕生。2013年天貓“雙11”,新成立的菜鳥物流第一次亮相便經受住了考驗,發揮了天網和地網的優勢:通過大數據提前分倉;通過物流雷達進行實時預警和調配。這一年的“雙11”,交易總額達到362億元,交易額交易量大幅提升,但物流體驗卻跟平時一樣順暢。

阿里最寵愛的菜鳥網絡,為什麼這麼值錢?看完這些你就明白了

因為,菜鳥網絡是以一個行業整合者的角色涉足物流業的,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步加強對各主要合作伙伴的股權投資與滲透,以便增強自身的話語權是其主要擴張舉措之一。

早在2008年,阿里便聯合富士康向百世投資了1500萬美元,百世成為最早被納入到菜鳥物流生態體系的物流企業;之後,阿里、菜鳥及其相關基金,先後投資了心怡科技、卡行天下、圓通、中通、申通、日日順、餓了麼等物流企業,逐步構建起倉、幹、配(含即時配送)等全域物流生態體系。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阿里系佔有圓通約17%的股份,手握中通10%的股權,持有申通約15%股權,未來根據協議若行權完成後,阿里將累計獲得申通46%控股權,主流電商快遞企業中,只有韻達快遞還沒有接受阿里的投資。

菜鳥對快遞物流“江湖”的發話語越來越重,其實這也是整合帶來的結果。阿里巴巴2020財年Q2財報顯示,本季度菜鳥物流實現營收47.6億元,同比增長48%;菜鳥驛站日處理包裹數量、菜鳥裹裹寄件業務,實現“兩個100%”增長。當然,這一切均得益於菜鳥對快遞、物流行業的整合,沒有整合,發展便無從談起。

某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其實,快遞企業的下一波紅利已經漸漸開始,只有全行業整體的攜手作戰,才能使上下游產業互通互聯,直至形成一個協同的生態圈。”事實上,快遞、物流行業的發展以及智能化、智慧化、全球化等均需要投入、支持與戰略上的高度配合。菜鳥與所合作的物流企業以技術為基礎,對各個環節不斷進行賦能,實現整體的高效、高質量發展。

今年“雙11”前,菜鳥聯合“通達系”首次公開承諾,長三角經濟圈26個城市互發的快件72小時必達。這也是“雙11”歷史上首次,各快遞企業敢於在現象級包裹洪峰中,承諾配送時效。

張勇曾言,“我們不是去追,在後邊追趕永遠是跟著人家的尾巴變化,一定要站到前面去等著別人。”的確,菜鳥敢為人先,因此走在整個物流行業發展的最前端。新物流需要新合作,更需要重新定義與他人的合作方式,才能將所有物流要素相互連接進而發生化學反應,賦予物流業不斷迸發的動力、無窮的潛力、可重構的創新力與引領力。

眾人所暢想的物流未來實際已經並不遙遠,這其中阿里的菜鳥會在不斷支撐阿里巴巴電商體系物流需求的過程中變得越來重要,這也就是它為什麼值得阿里巴巴投入的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