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曾國祥這個導演,是寶藏。

作為星二代,他去當導演,沒一個人看好它,全然當是玩票。

結果搗騰出一部《七月與安生》。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不但備受肯定,在金馬大出風頭,還直接把周冬雨和馬思純帶飛昇。

而現在,他又拍出一部《少年的你》。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口碑比前者更甚,各種討論這幾天瘋狂刷屏。

但在討論中最惹眼的,卻並不是誇獎。

而是一個可以讓所有創作者,頭皮發麻,如臨大敵的詞——抄 襲

1.

不撒謊,看完《少年的你》後,我很喜歡,還哭了好幾次。

但回頭看評論我才發現,竟然有不少人在說它抄襲,而且抄的人還是東野圭吾。

“《少年的你》是一部融梗大作,同時抄了《嫌疑人X的獻身》和《白夜行》。”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這讓我蒙圈了,我的立場是絕對的反對抄襲,可坐在影院從頭看到尾時都沒想到這兩本書。

只是後來回想時,才覺得小北和陳唸的共生關係,有點《白夜行》雪穗和亮司的意思。

看了解釋後又意識到“為愛人頂罪”也確實有點像《嫌疑人》。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秉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又去查了原著的故事信息。

確實,有讀者細心地羅列了情節對比,我們可以看到,相似的地方不是一處兩處。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更有人科普,《少年的你,如此美麗》在晉江上連載時,就被規則判定為抄襲。

然而老闆為了賺錢,愣生生把規則改了,說它不算抄襲,是“融梗”。

橫看豎看,《少年的你》原作小說“抄”的身份,是沒得洗的。

只是電影編劇和導演做了合理化改編,可它的身份,又確實是融梗小說改編而來。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這個事有點著名哲學問題,“忒修斯之船”的意思:

一艘船如果被不斷地替換零件,直到所有老零件都被替換為新的,那它還是原來那艘船嗎?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換到《少年的你》就是:

如果一個電影是融梗小說改編而來,可它卻把融梗的部分去掉了,那它還屬於融梗的作品嗎?

而且,雖然電影不融梗,可電影火了,作者玖月晞還是會毋庸置疑的得到好處。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哪怕沒有票房分紅,她的名氣大了,作品認可度高了。

以後有意向找她作品改編的人,肯定會比現在多上N倍,錢賺的也更多。

那麼對於被抄襲的原作者來說,這無疑是不公平的。

對於部分言論表示“好看就行了,抄不抄管那麼多幹嘛”,我不贊成。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這幾年來,在網文界,抄襲問題嚴重,甚至有一些作者因為被抄退出圈子。

保護原創,是任何一個創作環境都該去努力提供的。

作為觀眾,我們也應該反對任何一個作品的抄襲行為。

也正因此,許多人都陷入糾結。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我喜歡四字弟弟,可小說融梗啊。”

“電影口碑這麼好,可小說融梗啊。”

“我真的好想看,可小說融梗啊。”

於是問題來了:

《少年的你》,看還是不看?

2.

如果將原作抄襲這件事先放一邊,《少年的你》無疑是非常優秀的國產片。

論故事,它寫實而跌宕,情感真摯動人。

我看首映時,後排的小姐姐哭出豬叫,紙巾用了七八張。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論演技,周冬雨真的開掛,27演17毫無違和感。

陳念不再是她擅長的“鬼馬少女”,可她的內斂,懦弱,崩潰,她照樣完成的令人讚歎。

易烊千璽也是,作為第一次演戲的偶像,直接被評價:

“將對流量關上的電影大門,用身體再次撞開。”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再論題材,電影討論的是一個相對而言敏感的社會痛點:

校園暴力

在審查限制下,它最大程度的拍出了霸凌事件的觸目驚心。

讓人夢迴中學,回憶起自己的曾經,或見證的一幕幕往事。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但真真正正讓我欣賞,讓我願意為它鼓掌的,

是《少年的你》高明的主題立意,和現實意義

拍校園暴力,它並非獨創。

比如幾周前,郭敬明就在《演員請就位》中說道: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悲傷逆流成河》是中國第一部校園暴力題材的電影。

的確,它也一直在表現霸凌者的反面形象,讓人恨得咬牙切齒,也能讓人感同身受。

可為什麼《悲傷逆流成河》口碑一般?

因為它僅僅是在表現,只是客觀地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情。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像自媒體寫新聞一樣,把事件一股腦丟給你讓你看,僅此而已。

而《少年的你》不只是告訴你校園暴力的發生,更告訴了你,為什麼會發生。

這個答案便是:沒有一個成年人,真正地理解過孩子。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他們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要什麼,從未真正參與到他們的生活中。

最直接的體現,便是問題少年們父母教育的缺失。

小北自不必說,父親早逝,母親年幼拋下他,直接導致他成為街頭混混。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而作為反派存在的惡女三人組,在陳念報警導致被找家長後,我們也看到他們各自的家庭問題。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羅婷被父親當眾在學校裡暴打,而她,恰恰也是三人中最愛使用武力的一個。

徐渺的母親直接下跪,向校方委曲求全,而她也是三人中,最懦弱的一個。

雖然父親沒有出現,但可以想象,和羅婷一樣,一定是受父權極其強勢的壓迫的。

至於魏萊,她的母親價值觀和她如出一轍,在得知女兒欺負人後,坦然的表示: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那應該是被欺負的人的問題啊,肯定是因為她們不如魏萊。

你弱你就活該被強者壓,這屬於社會達爾文主義,殘酷而不近人情。

而魏萊的爸爸,則對她冷淡無比,所以魏萊才會哭著說“要是她今年再復讀,爸爸就不會理她了。”

在魏萊父親看來,她就像一隻股票,只有上漲了才有價值瞧瞧。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在這樣價值觀極其功利的教育影響下,魏萊終於理所當然的變成了一個——心理變態。

毫無負擔的霸凌他人,而內心不會有一絲歉疚和不安。

片中唯一相對較好的家長,是陳唸的母親。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雖然這是個失敗的女人,做微商被騙也沒錢,可她是愛女兒,也關心她的。

可即便是她,也從未真正的站在女兒立場,體會她的感受。

所以即便陳念剛被霸凌完,內心滿是瘡痍的回到家,她卻能完全察覺不到異常。

在女兒打電話表示自己很好的時候,沒有一絲懷疑,不知陳念已瀕臨崩潰。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對於孩子的世界裡發生了什麼,他們一無所知。

可一無所知的,只有父母嗎?

不,是整個成人社會。

3.

在《少年的你》中,還有其他大人角色,像是老師,警察。

可在胡小蝶受霸凌時,老師是什麼反應?

像瞎了一般無視,讓她好好上課。

陳念被霸凌時,他倒是吼了一嗓子“誰幹的?!”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陳念該被打被打,該被欺負被欺負。

沒卵用。

如果說老師還算管一管,校方的態度更讓人寒心。

片尾撕書的鏡頭,如果你仔細看,會發現走廊全部安了防護網,監獄一般。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然而,這真的能阻止學生輕生嗎?

心理崩潰導致的自毀傾向,顯然不會靠幾根鐵欄杆消除。

他們一樣會尋死,只是換個地方。

校方不知道嗎?他們當然知道。

但說白了,你只要不死在學校裡。

又關我什麼事呢?

再說三位警察,也各有“特色”。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那位女警察,懷著大肚子,卻沒有一點同理心。

審訊陳念時,只有咄咄逼人,絲毫不考慮對方感受。

黃覺飾演的老楊,看似通情達理,但你仔細想,他對孩子完全是一種看動物的態度。

他覺得孩子是一群猴,因為是猴,所以行為邏輯和人不同。

這個態度是高高在上的,所以你可以明顯感到,他對孩子並沒有從心底的同情。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至於鄭易,這是唯一一個關心少年,也能平視少年的成年人角色。

他真心實意地想幫助他們,希望儘量理解他們。

然而,其他成年人,有意無意地構建屏障,將他們拒之門外……

從此後,少年們早已收起伸向大人的手,將自己鎖在黑暗的屋中。

可這是他們的錯嗎?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陳念在鄭易說要幫她的時候,她表情諷刺,“怎麼幫”。

她不是沒有試著求助過,可結果都不如人意。

她向母親求助,母親毫無察覺。

她向校方和警察求助,可沒有實際效果的幫助,她反而變得更慘。

是小混混劉北山真正幫助了她,成為了她的精神依靠。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最後你想讓她重新投向大人世界,怎麼可能?

明明是你們先讓他失望的啊。

表面上看,《少年的你》在抨擊校園暴力,那只是熱鬧的表象,是觸目驚心的後果。

舞臺後面劍所指的真正對象,是成年人對青少年心理本質的漠視,和自以為是的瞭解與關心。

他們把孩子和成人,劃分得涇渭分明,成年人和青少年之間,無形就出現一層隔膜,成為兩個平行世界而無察覺。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彷彿他們雖與自己生活在一起,卻絲毫不會互相影響,完全任由他們野蠻生長自生自滅。

直到那個世界崩塌,成年人才會驚覺:

咦,好好地怎麼就崩了呢,明白了,你這小孩有毛病。

電影是生活的寫照。

很多人認為《少年的你》誇張,可在我看來,至少對成年人的描寫,極其準確。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我們身邊的成年人們,又有多理解孩子?

4.

我就曾遭受過霸凌,初高中的時候,被嘲笑過,被欺負過。

但我沒有告訴過我的父母,直到畢業後我才十分埋怨地說,你們當年根本不關心我的心理狀況。

結果對方的回答是:

我怎麼會知道呢!你當時成績也挺好,身體也沒問題啊,我看著你過得挺開心啊!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這正是中國成年人的典型態度,在他們眼中,孩子沒有心理健康一說,因為孩子什麼都不懂。

所以他們不會焦慮,不會害怕,不會崩潰。

只要成績好,身體好,吃嘛嘛香,孩子就是好孩子。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也許孩子也會試著和他們交流自己的問題,但我想,多半得到的也只是這樣的答覆:

“你就該好好讀書,老關心那沒用的幹嘛?”

“這點小事也影響你?”

中國成年人最愛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大人講話小孩別插嘴”。

從未對孩子有過平等的態度,從出生的那刻起,就迫不及待的關上交流的大門。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孩子的所有問題,都是小問題。

直到哪天孩子崩潰了,選擇了一條絕路,他們才會晃過神來,哭天搶地。

“這好好的孩子,平常一點事兒沒有,怎麼就走了啊!”

他們永遠意識不到,

青春這件事,從來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這是被霸凌者的故事,而霸凌者的故事,又是另一種糟糕。

有的家庭,會將孩子視為自己的“下級”,完全以權力壓制他。

前面說到,魏萊,徐渺,羅婷三個霸凌者,都存在強勢父權對其壓迫的問題。

在這種典型的家庭中,不存在平等,有的只是上對下的絕對欺壓。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上級的話,你只能聽著,上級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上級做錯了?

上級不會錯。

你是下級,你沒有任何資格質疑上級。

只有服從,絕對的服從。

這不是家庭的相處模式,是階級的相處模式。

所以這樣家庭出來的孩子,往往會變得分裂。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一方面他們對比他們強的人極其懦弱,不會有一絲覺得應該反抗的念頭。

因為早已習慣強權的壓迫。

另一方面,又對弱者肆無忌憚的欺壓,也同樣不會有一絲反省,用權力制服弱者的思想早已由父輩,傳給了他們。

他們成為受害者,再在學校裡當施暴者,最後成年了,再去製造更多新的受害者。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這種階級式欺壓,只體現在學生之間,孩子之間嗎?

不。

在公司裡,在酒桌上,甚至戀人間,朋友間,這種不平等關係所造成的“霸凌”都在持續發生著。

太多人,同時兼具著受害者與施暴者的雙重身份,一邊懦弱而憤恨,一邊冷酷卻無情,而自己全然不知。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最近很多人反省自己,當年校園暴力時,ta只是站在一旁靜靜地看。

沒有伸出援手,充當了冷漠的旁觀者,如果時光重來,一定不會再那樣做。

那麼請問,不用時光重來,就在當下,有惡性事件發生,你會出手嗎?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如果你看到你的同事被老闆騷擾,你會冒著工作風險,去阻止,或者揭發嗎?

如果你在街上看到一夥強盜拿著刀圍著一個女孩,你會想辦法幫忙嗎?

我相信有的人選擇“會”,但恐怕更多人依然會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很多人之所以會敢說回到校園,會挺身而出,不過是因為步入成年世界後,

意識到當年對他比天大的校園環境,學生關係,其實也不過如此。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而當真正換成他所處,所在乎的環境,懦弱,逃避,自私,這些劣根並沒有任何改變。

校園暴力背後所代表的種種現象,實際是整個社會各種現象的冰山一角。

很遺憾,《少年的你》雖然觸及到校園暴力的背後根源,卻還是沒能挖掘到這更深的一層。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當然這也不能怪它,畢竟如今已經是走在審查的刀刃上,再說多了,也許就沒了。

但它能讓人因為它意識到這一層,那就足夠。

5.

當我寫到這的時候,我都能猜到看完前面文章,部分讀者打算留下怎樣的評論:

“你收錢了對不對!”

“給融梗作品洗地,不要臉!”

“支持抄襲,NMSL。”

“不是反對抄襲麼?怎麼還誇?”

……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這種評論,相信這幾天大家在網上都看到不少。

只要有人表示《少年的你》好看,或者說打算去看《少年的你》。

一定會有人跑出來說,你這是支持抄襲,你應該抵制。

看起來,合乎邏輯。

可大家需要了解這麼一個事實:

一部文藝作品它存在是否合理,是否正確,取決於很多複雜的價值之上,而抄襲不抄襲,只是這多重價值中的一條。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我並不是說維護原創不重要,只是有的人不妨回憶下,抵制抄襲作品有很多次,之前難道大家都不贊成嗎?

抵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是不是一片叫好。

辱罵《愛情公寓》,是不是人人拍手稱快?

還有很多很多案例,在抄襲這件事上,我相信幾乎沒有人不是反對的。

那為何《少年的你》會有這麼多支持者?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因為一來,相對於那些真正的抄襲作品,《少年的你》電影借鑑程度,本來就很小。

二來,《少年的你》質量足夠優秀,正面積極的影響足夠大。

於是其他價值蓋過了抄襲的負面,所以才讓人判斷時猶豫,覺得支持這部電影,也未必是壞事。

支持電影就等於支持抄襲,為什麼,就因為作者是玖月晞嗎?

可她難道是電影的唯一組成部分嗎?

對《少年的你》成功的重要性,掂量下她才佔多少啊?

如果因為這樣的邏輯而成立。

那電影也是易烊千璽演的,我看《少年的你》,可不可以代表是為了支持有演技的實力流量?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電影又是曾國祥拍的,我看《少年的你》,可不可以代表是為了支持有才華的新人導演?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電影又是講校園霸凌的,我看《少年的你》,可不可以代表是為了支持這件事被更多人重視,讓更多被霸凌的青少年得到關注?

電影還有美術組,攝影組,剪輯組,宣發組,製片組……

從改編到成片上映的過程中,摻雜了多少人真心實意的努力和目標,它早就不是“抄襲”二字就能概括的東西。

當然,我再重複一遍,反抄襲立場是必須的,《少年的你》原作融梗,也是洗不白的黑點。

我想表達的僅僅是:

一個人,完全可以擁有堅決抵制抄襲的立場,卻選擇去支持電影。

因為就像我說的,那不是它的唯一價值。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我所呼籲的,絕不是洗白抄襲,只是希望所有人,看事情能有一個更加辯證和全面的思維,

這個世界,太多事情是複雜的,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適合用非黑即白,非錯即對的方式看待。

我們應當反對小說作者用融梗,抄襲的方式創作,這是一切惡的源頭。

他們才是敵人。

可當它真的被拍出來後,你不該把責任丟到觀眾身上,指責看的人就是支持抄襲……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最後回到最初的問題:

《少年的你》,看還是不看?

我的答案是,這是一種令人心疼的選擇。

如果你因為介意抄襲,覺得它的成功是對原創的打擊,可以不看。

但如果你覺得因為它夠好,覺得它的社會意義值得鼓勵,也可以選擇去看。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最後,表達一些真心實意的願望。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希望我國電影業,文學業愈加成熟,讓好作者能夠出頭。

希望國產類型片多元化開花,像《少年的你》這樣敢觸碰現實話題的,以後能看到更多。

希望人們,將立場放下,懂得尊重,換位,和友好交流。

畢竟,電影剛剛才告訴我們,因為狹隘和自我,造成了多少悲劇,不是嗎?

少年的你,不只抄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