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火防盗防鹿晗?那是你没教给孩子怎么正确追爱豆

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性别教育的文章。谁知大家看的时候,主题跑偏了,好多姐妹提到了鹿晗。之前,我对鹿晗最深刻的印象是,8岁的外甥一直梦想“自己能长的像鹿晗那么帅”。

纳闷为啥那么多孩子喜欢鹿晗?家长圈里“防火防盗防鹿晗”都成标语了。

追星真就这么可怕吗?作为爸妈我们该怎么办?一起聊聊~


想必现在不追星的微博控看到#鹿晗关晓彤#这五个字,都会烦吐了吧,打开手机满满的视觉冲击波……

就连我家里那位60多岁的爹都知道这事了。他笑着说:“鹿晗这个小伙子长得真俊,比他女朋友都漂亮。”

防火防盗防鹿晗?那是你没教给孩子怎么正确追爱豆

爹啊,这话您可不敢在外面说,会被“鹿饭”围攻的!您看看,鹿晗刚宣布脱单,不仅仅是“鹿饭”圈,整个社交媒体都抖三抖。粉丝们对骂一浪高过一浪,还有人直播割腕,场面血迹斑斑,惨烈无比。

网传一姑娘因为接受不了打击而跳楼,后经证实是谣言,但依然让人很揪心啊;还有一些女粉丝,默默心痛到无法呼吸。

我爹看完“俊姑娘哭成傻大姐”的视频,颇不以为然:“这事要是搁在那会儿你追星的时候,估计你也要一哭二闹三上吊了,幸好你偶像是女的。”

没错,我年轻时也算脑残粉一枚了。

那时候,我的爱豆是安室奈美惠。自从饭上她,我就好像把前十几年从未表达出来的热情毫不遮拦的展现出来:爱豆的综艺,我追;爱豆的周边,我买;爱豆的演唱会,我去不成现场就千方百计找VCD看。

现在回忆起来,满满的青春味道。年轻时喜欢一个人并且表达出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现在当了妈,在不久的将来,也要看着“只爱妈妈”的小宝变成谁的迷弟了。

但对于孩子追星,我倒不怎么担心。到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比如孩子在幼儿时期玩泥巴,到了青春期就满大街追明星,这叫做天性。

安室奈美惠。

防火防盗防鹿晗?那是你没教给孩子怎么正确追爱豆

粉偶像并不是一件低级的事,也并不是值得嘲讽的事,古已有之,不分中外。

往前数100多年,清末民初北京的京剧票友一掷千金地“捧角”;再往前追溯1000多年,美男子潘安每次驾车出行,都会引发女粉丝的疯狂围堵,连老奶奶也不能免俗,大家一起往他车里扔果子,每次都能带回满满一车。

所以,追星到底是好是坏,要取决于陷得有多深。有研究者将追星从程度上划分为三个等级。

低等程度叫做“娱乐-社会性”追星,这种粉丝会关注明星的动向,并将其作为聊天的谈资。这种追星主要满足的是娱乐价值,不会有太多情感投入,甚至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交生活。

中等程度的叫做“强烈-个人性”追星,特点是粉丝与明星建立起了强烈的单方向的情感联系,如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灵魂伴侣,甚至恋爱幻想。追星到这个程度,负面影响就开始显现了,比如抑郁和焦虑程度较高,身心健康状况较差。

去年,一篇初二女生的作文《十年后的自己》吓倒一片大人。小姑娘幻想自己十年后成了名模,与鹿晗一起拍广告时擦出爱的火花,然后两人相爱、结婚,还生了一个女儿“鹿小楠”……

祖国花朵励志嫁给小鲜肉,这就是典型的“强烈-个人性追星”了。

还有位小学生对李易峰表达爱慕的的“大作”《我有一个梦想》,也广为流传。老师的评语很有意思。

防火防盗防鹿晗?那是你没教给孩子怎么正确追爱豆

程度最强的叫“边缘-病态性”追星。顾名思义,已经进入了病理学的范畴,粉丝会出现许多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和念头,比如花重金购买一张偶像用过的纸巾;为爱豆自残甚至自杀。

所以才说,追星不是绝对的坏事,而是一把双刃剑。

杭州一位中学老师说:

孩子选择偶像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他们自我完善的过程。比起担心学生追星,我更担心他们没有偶像追星其实是孩子和世界对话的一种方式,如果没有偶像,孩子没有信仰,没有一件事会让他们变得热血沸腾,这才是可怕的事。

老师的话,我很认同。根据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取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方式。毫不夸张地说,当年的张国荣、周杰伦和现在的小鲜肉都为孩子的成长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网友@小苏打Lucien是苏打绿组合的迷妹:

苏打绿教会我,对于梦想,如果不想变成这个社会或者是长辈希望我们变成的样子,那么一定要勇敢的为自己站出来,温柔地推翻这个世界,并且把世界变成自己的。

再往前说,偶像崇拜从人的一出生就开始了。想想咱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学龄前的我们崇拜对象是父母,觉得父母是超人,无所不能。

上学后,我们的交际圈进一步扩大,向往美好事物,也容易被时尚潮流所吸引,对明星或其他人的崇拜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这表明我们不再把目光局限在父母的身上,而是进一步开拓内心的版图,人格开始走向独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孩子崇拜明星,并将他们当成自己的偶像,因为在他喜欢的那些明星身上往往包含着他们向往的一些重要价值,比如能力、职业、身份、形象、荣耀等,这也是他们自我认识的一部分,他们需要通过崇拜行为来进行自我塑造。

从这个角度说,孩子追星,爸妈应该高兴。孩子的体内自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引导他们去探索世界,他们跳脱了“家”这个小圈圈,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更厉害的人,于是鞭策自己变得更强更好。

不过由于孩子的分辨能力有限,容易迷失自我,所以我们必须当好“引路人”,引导孩子正确追星。

什么是正确的追星姿势?拿“虹桥一姐”举个例子。

“虹桥一姐”追佟丽娅

防火防盗防鹿晗?那是你没教给孩子怎么正确追爱豆

“虹桥一姐”真名叫龚玉雯,一个1998年出生的小姑娘,辍学在家沉迷追星,败了父母不少钱。她每天守在虹桥机场围堵明星,要到了不少明星的签名照和合影。

龚玉雯因此迅速走红,但这种走红却充满了负能量,“虹桥一姐”这个头衔也满是嘲讽,很多人批评她追星荒废了学业和生活。

这是追星的反面教材,真正好的追星应该是这样的:

知乎上有个著名案例:一个小姑娘高中时无比喜欢英国演员“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自从听说抖森毕业于剑桥大学,不仅成绩优异还会6门外语之后,就励志大学要学语言,以后跟爱豆一样走遍世界不用翻译。

抖森

防火防盗防鹿晗?那是你没教给孩子怎么正确追爱豆

为了这个目标,她每天放学路上都听抖森读的英文诗,一有空就捧着单词本背个没完,但周围同学都把她“将来去英国看抖森”的话当成白日梦。

2013年临近高考,抖森来华宣传,粉丝头目私下分发见面会门票,致使很多非抖森粉进了会场,绝大部分抖森粉连票都没见到。整个欧美圈的迷妹都疯了,互撕、挂人,好不热闹。

唯独这姑娘,巍然不动,还是照常背单词,睡前听英文诗,跟没事人一样,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不是她对偶像的热情散了,而是在一心一意憋大招呢!

那年高考,某211高校自招小语种只收3个名额,学校报考的人不少,好多成绩比她好的都败兴而归,而她呢,面试时读了一段英文诗,成了3名幸运儿之一。

再后来,姑娘去伦敦交流,不仅去剧场亲眼见到了抖森,还收割了一大堆活在屏幕里的男神的签名和合照。

被问及当年不气愤自己没得到机会见抖森吗?她回答:“没关系啊,我好好学习的话以后总有机会去伦敦见。英文都不会说,见了只会哭有什么用?”

瞧瞧小姑娘的这心智这毅力,咱们大人都心服口服!

所以啊,追明星,追的就是正能量和不断向上的动力!

正如网友@樱红蕉绿说的:

比我美比我有天赋的人们,那么敬业,那么努力,那么与时俱进,我不进步都不好意思做他们的粉丝!

去年9月,巴西奥运会结束没多久,我对湖南卫视那期《天天向上》印象特别深,因为马龙和蔡依林同框啦!这两个都是我喜欢的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同样的饭爱豆,当你还在对着电脑花痴时,有些人已经和偶像同框了,不仅同框还合唱,不仅合唱还牵手。

防火防盗防鹿晗?那是你没教给孩子怎么正确追爱豆

马龙当蔡依林的迷弟已经十多年了,拿了奥运冠军之后上综艺,节目组、蔡依林都给他策划惊喜。

女神降临是什么样子啊?就是这个样子啊!

防火防盗防鹿晗?那是你没教给孩子怎么正确追爱豆

所以说,最好的追星方式,是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如果你足够优秀,全世界都会帮你追爱豆。

不管是抖森的迷妹小姑娘,还是鹿晗的“鹿饭”,我最欣赏的,是她们对生活的态度,我更愿意相信是她们的生活态度促使自己在追星的道路上学会了知识、实现了自我。

就像许多人说的,追星其实和打游戏、踢球这些爱好并没有多大区别。任何爱好都有可能让人奋起,也有可能让人堕落。

同样是追星,有的人可以追得阳光励志,有的人就追得狗血颓废;有的人追了好几年都还是个只会哇哇叫掏钱包的花痴怪,有的人却可以把在此过程中所学的技能发挥出来借此展开人生新篇章。

导致最终结果的并不是爱好,而是个人的生活态度。

我们应该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追星方式,将孩子对偶像的喜爱转化为让自己变好的动力。

可以试着和孩子一起“追星”,只有了解孩子追的“星”,才可以和孩子谈“星”。才有影响力引导孩子选择偶像、关注偶像身上的榜样因素;并告诉他们,偶像是前进奋斗的目标,不是沉迷的借口。

离他们近一点,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我们要相信孩子不傻也不笨,他不会盲目崇拜一无是处的“loser”,他们追逐的鹿晗、赵丽颖身上有着他们看重和欣赏的特质,他们希望自己拥有的闪光点。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对榜样的学习和模仿是孩子获取社会知识与经验的一种重要方式。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爱豆”,孩子崇拜的爱豆正是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方向。在尊重他们独立自主性的前提下,我们施与合理的干预和引导,会让爱豆发挥出更强的榜样力量。


mom看世界:践行自然教育,追求自然养育,崇尚自然生活,期待更多的姐妹与我携手同行。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