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别乱“煮”

主题教育是党内教育一次大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其主题。于党员干部而言,答好主题教育这篇文章,向党和人民交上满意答卷,不能偏离主题、把不准主线。否则,抓不住重点和主流,无的放矢、迷失方向、打错靶子,怎能把主题教育当作大熔炉,起到磨炼思想、淬打作风、增进能力的作用。

事实上,不乏少数地方和单位忽视主题,把主题教育当成“一锅粥”乱“煮”。比如,有的把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等同于学习教育,对党员干部的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不闻不问,认为业务学好了、精神就牢固了;有的检视问题不痛不痒,挑一些陈芝麻烂谷子,充当新问题,甚者把工作问题替代作风和思想问题;有的把整改落实搞成“大杂烩”,不管萝卜青菜一律往主题教育上靠,“锅碗瓢盆”、瓶瓶罐罐,缺乏干货硬货。

治大国如烹小鲜。抓主题教育也理应有“烹”的理念,掌好火候、调理“味道”,把握主题教育的精神内核和本质要义。不能大搞“眉毛胡须一把抓”、“逮到一棵葱也当菜”,毕竟党性修养、思想涵养、政治孕养是严肃和神圣的话题,更是党员干部之所以成为党员干部的独特价值体系。若走题跑偏、带歪节奏,缺乏严肃性、政治性和坚守力,甚至把主题教育泛化扩大,以致娱乐化、低俗化,岂不是吞噬了党内政治生活的绿色生态土壤。

当然,事物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开展主题教育在把握总任务和具体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结合地方和单位实际列出“自选菜单”和“订制动作”。古人说,“用实者成实时采”。个别党组织为了突出亮点、自我贴金、彰显“个性”,大兴伪创新或大搞“材料主题教育”,成效和水平全在文字上、汇报里。如此,把主题教育“煮”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十全大补汤”,表面上样样都有,实际上嚼起来没有味道、没有劲头,更看不到于群众有实际利益和好处的做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须躬行。答好主题教育答卷,得在实践中和行动中见真章。任何虚把式、假动作终究经不起检验和推敲。党员干部一言一行,关联着百姓群众一丝一缕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把主题教育乱“煮”,熬不出有营养、有价值、有分量的“粥”,党性作风“教”不上去、政治思想“育”不上去,百姓群众从中感受不到福祉与变化。外表眼花缭乱、鱼龙混杂,事实上没有新气象、新风尚,成效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