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

愤青谈足球


袁世凯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重大问题上摇摆不定,接班人就是如此,做皇帝和做总统,也是如此。

最初,老袁是真心诚意要当好民国这个大总统,这从他对家人的安排便可以看得出来,几个成年的儿子在前清的时候倒在官府里做过一些事情,但到了民国后,在袁世凯的坚持下,反而没有一个人在外做官,这一点,其实日后很多嘴里唱得很好的大佬,都做不到。

而且,老袁的几个儿子也确实不着调。身为袁氏长子的袁克定(李菁神似啊),当初在河南老家骑马,因过于招摇而摔伤,又因医治不及时而落下了一个跛脚的症状。一个跛子,怎么当接班人,以后接见外宾岂不是闹笑话?

老二袁克文又如何呢?据说记性不错,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也能写字、作诗、填词,但这一些东西,都是花花草草的东西,论治国安邦,这些有什么用?而且因为袁世凯的偏爱,这小子挥霍、任性、骄奢,吃、喝、嫖、赌、抽(鸦片)五毒俱全,这样的货,又让袁世凯怎么拿得出手?

所以这个时候,袁世凯不当皇帝,也不让自己的家人接班,是明确无疑的。

可稍后袁克定去德国治脚伤,却得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盛情款待,甚至在喝酒的时候扬言,说中国不适合搞美国式的共和制,而应该搞德国式的君主制。

什么是德国式的君主制,说白了也就是君主立宪,只不过德国的君主,要比英国的君主强势一点点而已。结果袁克定这傻小子一听就入脑了,他给自己和弟弟们都定做了一套威风凛凛的德国亲王将校服,这便回国向老爹兜售他的帝国梦。

以袁世凯的智商,能不明白傻儿子打得什么主意吗?他当皇帝,傻儿子不就是太子了吗?

而段祺瑞的才能,显然远高于袁克定和黎元洪这一波人。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之后,段祺瑞被任命为陆军总长兼炮兵司令。北洋军中三个非常有才能的人被称之为“龙、虎、狗”,而段祺瑞就是“北洋之虎”。

段祺瑞有实才,他也在心里掂量:袁世凯现在是大总统,总统是有任期的,一旦任满之后,谁来接班呢?当然黎元洪是最有可能的,但黎是个软货,实力、才能这些必备条件,他一样都没有。至于北洋军中,冯国璋、曹锟这些货的本事,更在他之下。

所以段祺瑞认为,只要一切正常,这中华民国的大权,必然是属于自己的。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袁世凯对这小子的忌讳是颇深的。

那么黎元洪呢?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个软货,实际上并非如此。一旦掌握实权,这家伙也是很牛鼻的,譬如在武汉,他就果断诱杀了军务部副部长张振武和湖北将校团团长方维,为什么?因为这俩人是革命党的人,且试图挑战他在湖北的权威。

所以在袁世凯称帝过程中,黎元洪其实是抗拒的。譬如说老袁一称帝,就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却被黎元洪数次拒绝。 而在护国运动爆发后,身为副总统的黎元洪,邀集原国务卿徐世昌、代理国务卿段祺瑞等人联名发电,最终,西南四省宣告:"中华民国大总统,依法由副总统黎公继位。"

对于袁世凯来讲,把位子留给儿子,等于祸害了一家子,因为儿子能力不够,必然会在争斗中输给黎元洪段祺瑞等人;而如果给段祺瑞,那就等于给了他统领北洋军阀的名分,一旦段强势起步,那么谁还能阻挡他?只有给黎元洪是最好的,因为黎没有实权,他做大总统,就等于中华民国二元制的权利体制得到了延续(就好比印度,谁知道印度总统是谁?管事的就是印度总理)。

所以,这样的安排,对于袁克定、段祺瑞、黎元洪三人而言,都是最好的——但问题是,段、黎二人不解其中意义,随后又整出所谓“府院之争”,北洋军阀早期的权力稳定体系,就此被击破。而随后,不论是段还是黎,都被时势所淘汰。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用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话说,袁世凯是一个曹操式的人物,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晚年称帝,让他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后在郁闷中死去。

袁世凯称帝虽然有自私的念头,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当时民主制度在中国不成熟,民主共和的观念就连很多高级官员也不懂。中央政府缺乏权威,税收都收不上来,国家财政困难。



此前国内支持君主立宪的那些人纷纷支持袁世凯称帝,尤其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也希望能够接班成为皇帝,对帝制非常热衷,甚至不惜制造西方各国纷纷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假象。

袁世凯早年为了笼络人心,从对自己的手下心腹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说:将来我的位置还不都是你们的,总统和总理的这些位置永远都属于北洋系。

当袁世凯915年12月称帝后,北洋系的将领就明白自己接不了袁世凯的班了,就也以民主共和的名义反对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去世。



在袁世凯去世前,很多人就问他,到底让谁来接班。袁世凯回答道,我死以后你们自己看金匮石屋。当徐世昌等人找出袁世凯的遗书后,发现上边依次写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段祺瑞虽然是袁世凯培养出来的人,但他向来刚愎自用,早就把自己当成了共和国的接班人。他担任陆军总长期间,因为次长的人选问题和袁世凯闹翻了。从此两个人就形同水火,势不两立。



段祺瑞曾被人称为再造共和的功臣,他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段祺瑞就把自己塑造成了共和制度的维护者,自然要遵从中华民国的约法。

约法中规定,总统出现不测,由副总统接任。现在总统袁世凯去世了,按照法律规定,就应该由副总统黎元洪接班。



在这个时候段祺瑞的势力还不能一手遮天,如果他自己站出来争取总统的位置,就会被别人骂成伪君子,违反约法。

正好当时段祺瑞担任了内阁总理。早在孙中山担任大总统的时候,当时计划在中国推行总统制,也就是说国家大事由总统说了算。后来南北议和由袁世凯接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人又制定了临时约法,把总统制修改成了内阁制,就是说国家大事由内阁总理说了算,总统只有盖章的份儿。

段祺瑞就想利用自己内阁总理的身份来架空总统黎元洪,作为武昌起义领导人的黎元洪自然不愿意当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罢免了段祺瑞的内阁总理职务,但当时的军队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后来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的时机,再次反对帝制,被人称为三造共和的功臣。这时黎元洪早就躲进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来了,段祺瑞就顺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实权。



如果袁世凯的帝制没有取消,那么接班人就必定是太子袁克定。传说袁家世代年龄都不超过60岁,袁世凯称帝的这一年已经56岁了,所以在一开始就确定了袁克定。但当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他就要把它修改了。

在袁世凯临死前几天,徐世昌等人问他到时候怎么办?袁世凯就说约法。意思就是说按照法律规定去办,前边已经说了,如果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由副总统来接班,这和美国的制度是一样的。

民国的约法规定:总统和总理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当时段祺瑞在担任内阁总理,除非他辞去内阁总理的职务,才有机会担任总统。但这又与约法的规定不合,很难操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系的大佬们经过商议就只有推举黎元洪接替总统职务。袁克定根本不可能进入总统的候选名单,他是最没有机会的。后来徐世昌曾经担任过总统职务,最有权势的段祺瑞担任过很长时间的内阁总理,但一直没有担任过总统。


新知传习阁


一,袁世凯的遗书

袁世凯临死前,留下了一个金匮,里面放着自己的继承人的顺序。

金匮中的名字,依次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从这三个名字中,可以看到袁世凯这个人,还是很有政治手腕的。

除了继承人的名字,还有袁世凯的遗书,主要内容如下:

“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可以看出,袁世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充满悔恨的。这种悔恨,主要来自于对实行帝制的错误上。袁世凯认为,实行帝制造成了国家混乱,主要责任在自己,无法推脱。从这个方面看,袁世凯是一个负责人的政治家。

同样是晚节不保,汪精卫很明显就差太多了。袁世凯是在生命的最后半年误入歧途的,汪精卫是在生命的最后3年当了汉奸的,汪精卫临死前,也没有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过任何的反省,甚至她的妻子陈碧君在抗战胜利后还拼命为他洗白,可见这是一个铁杆的汉奸家族。汪精卫的坟墓,是钢筋水泥打造的,最终还是被挫骨扬灰了。

二,袁世凯有权力制定继承人吗?

按照《中华民国约法》国家实行内阁制,一切大小事务都由总理及其内阁说了算。对于总统的位置,则是一旦总统去世,由副总统接任。按照《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无权制定继承人。

可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把革命党变成了实现个人权力的工具,袁世凯也把中华民国政府当成了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袁世凯修改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并且规定了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且有制定继承人的权力。袁世凯制定的这个《中华民国约法》被人称为袁记约法。

按理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早已成为集中华民国行政权、立法权、军权等权力于一身的独裁者,并且得到了革命党以外所有人的认可。段祺瑞为首的北洋派、徐世昌为首的清朝遗老遗少、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朱启琴为首的交通系,这些人要兵权有兵权,要财权有财权,要知识有知识,要文化有文化。可是袁世凯依旧决定搞帝制。

袁世凯搞帝制,反对最激烈的三个人,正是三个最有力的继承人——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袁世凯如果让袁克定当总统,那等于给他判了死刑。

帝制既然失败了,那就按照原《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让副总统继承吧。

这种安排,既符合袁记约法,也符合临时约法,两全其美。

三,袁世凯的识人用人功夫。

在“副总统”继任总统的这个大原则之下,袁世凯还加了两个人,分别是徐世昌和段祺瑞。这里能看出,袁世凯的识人用人功夫简直太强了。

首先来看黎元洪。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的头号功臣,是推翻清廷的急先锋。这样的人,不管是在革命党还是在北洋派那里都由很高的地位,很强的认同感。袁世凯实行帝制时,要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这是唯一的亲王,标志了袁世凯不忘武昌首义的功劳。

黎元洪虽然号称菩萨,可是政治远见和政治才能并不输给孙中山、段祺瑞等任何一个人。袁世凯认为,如果想要国家恢复平静,黎元洪是唯一人选。黎元洪一面拉拢孙中山等在野党,一面弥合段祺瑞和其他北洋将领的关系,能够在袁世凯死后迅速稳定政局。

如果黎元洪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能说天不佑中华民国了。

其次来看徐世昌。

徐世昌在北洋系中,属于地位超高的二把手。如果袁世凯是是刘邦,徐世昌就是他的萧何,杨士奇等人只能算是张良,想要镇住段瑞琪、冯国璋等人,还只有徐世昌能做到。徐世昌掌权,大概率能够整合北洋系势力,让北洋系不至于过分分裂,让国家不至于立刻陷入军阀混战的惨剧之中。

最后来看段祺瑞。

段祺瑞是北洋系大佬中最有才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是就是因为太有才、锋芒太盛,越容易招致不同派系的不满。袁世凯早就预料到段祺瑞如果掌权,会导致北洋系彻底分裂,陷入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死循环中。

袁世凯害怕的那一天,很快就到来了。黎元洪担任总统,被总理府的秘书长徐树铮欺负的要死,引发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没想到段祺瑞黄雀在后,反而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自此,段祺瑞掌握军政大权,谋求武力统一,徐世昌成了橡皮图章,把中华民国带入了军阀混战的深渊。

袁世凯选择继承人,也有无奈的一面。宋教仁的民主改革错了一次,袁世凯的帝制改革又错了一次,民国能经得起几次大错?

很多人认为,袁世凯如果功成身退就是华盛顿那样的英雄,这也是一厢情愿。袁世凯如果急流勇退,顶多是像载沣那样独善其身,绝无可能成为英雄。因为,美国的成功,不在于华盛顿的功成身退,而是十三州代表的大妥协,是共同制定了美利坚宪法,是美国国父们始终恪守了那一份自由和民主的信念。这份信念,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大多数元勋们,都不具备。


历史知事


1916年6月6日上午,袁世凯召集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张镇芳等人,在病榻前商议国事。不过与其说是商议国事,不如说是交代后事。

当时众人赶到后,袁世凯看了徐世昌一眼,有气无力地说道:“约法。”

等到徐世昌想要问清楚时,袁世凯就闭上了眼睛,从此这个叱咤风云的一代枭雄就这样撒手人寰,时间是6日上午10时40分,享年57岁。


袁世凯临死时所说的“约法”有两种:一种是孙中山制定的《临时约法》,称旧约法,它已经被袁世凯废除了;另一种是袁世凯制定的“新约法”,但也伴随着他废除帝制,约法的存在性也变得可有可无起来。

而两部约法对于总统的继承有些不同的规定,袁世凯到底指的是旧约法还是新约法,身旁的几人都不清楚。

如果按照新约法的规定,总统继承人由现任总统提名3人,写在“嘉禾金简”上,藏在“金匮石室”中。


其实这个选继承人的方法,还是效仿雍正皇帝的,清朝建立以来,在皇位传承上不断探索,前朝经验固然可鉴,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嫡长制可避兄弟之争,但不能保证选优;太子制容易引起皇室内部倾轧,骨肉相残。因此,怎样立储、怎样传位,颇费脑筋。即使像康熙这样英明的皇帝,也被“九子夺嫡”弄得心力交瘁。

雍正皇帝为了避免再次出现“九子夺嫡”的现象,创建了秘密立储制度,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密封收藏于特制的鐍匣内,一份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后,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金匮石室”在中南海万字廊内,里面藏有一个黄布包裹,内包一张一尺多长的泥金纸,上面写着“兆民拖命”四个大字,下面写着“民国万年”四字,中间则写着“继承总统”的人员,上面三个名字赫然在列,分别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据说这张名单是袁世凯取消帝制之后换掉的,本来上面只有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一个名字,后来改为了黎元洪、徐世昌、袁克定。在袁世凯病重之际,又将袁克定改为段祺瑞。而这几番改名,袁克定都被蒙在鼓里。

其实不管是新约法还是旧约法,黎元洪都算是首选的接班人(黎元洪时任民国副总统)。所以不管是徐世昌还是段祺瑞,都认为这总统还是黎元洪就任比较好。

如果推徐世昌、段祺瑞,甚至冯国璋为总统,一来违背了袁世凯的意愿,二来南方的护国军政府不会答应,三来会引起北洋派内部的分裂。毕竟黎元洪不仅仅是排在继任者的第一位,他本身就是副总统,就任大总统合情合理。

1916年6月28日《时报》和李剑农的《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记载:段祺瑞得知黎元洪不愿意接任总统职务后,主动对黎元洪说“公为副总统,当然继任”、“公出,北京秩序,祺瑞当一人负责”。

有实力的段祺瑞为什么不继任,反而在黎元洪不愿意继任的时候,劝说黎元洪继任呢?

据说当时北洋的一批高级军官,得知总统大位落入一个空架子的黎元洪手中之时,纷纷在总理办公室(段祺瑞处)抗议,有的人提议段祺瑞,有的人提议徐世昌,还有提冯国璋的。

总之不管是谁继任,绝不能让总统大位落入北洋军阀之外的人手中。于是段祺瑞对他们说:“这不过是权宜之计,大权仍在我们手里。”经过再三解释,才将这群人稳定下来。


那么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为什么又被排除在外了呢?

在取出泥金纸的当天,袁克定也在场,据说他当时擦了几次眼睛,最终只能接受原本上面应该是“袁克定”三个字的纸上,却出现了三个跟他毫不相干的名字。

关于袁世凯改名字这件事,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或许是他知道自己死后,没什么人去辅佐一个能力欠缺的“皇太子”;或许是他在弥留之际想洗白一番,不想把“家天下”的把柄留给后人唾骂;也或许是他真的看清了是非,不愿再让后人继续卷在这场斗争中吧。

总之,以袁克定的能力,就算是勉强当上了大总统,也不过是又一个“秦二世”而已。而段祺瑞是想当大总统,不然也不会有后来的府院之争了,但他却不能当,不然会引起军阀斗争。

所以不是袁世凯让黎元洪当大总统,而是当时黎元洪不得不当大总统。更何况这个大总统又来得这么名正言顺呢!


进而读史


袁世凯临终前,并没有指定接班人,而是说按照民国总统约法来选择后续总统。也就是说,关于袁世凯指定接班人,完全是谣言,袁世凯在称帝失败以后声名狼藉,自顾不暇并懊悔不已,自然不可能错上加错指定总统候选人了。



事实上,关于段祺瑞和袁克定,袁世凯就算真的有权利指定接班人,也不会让这两个人继承总统的;而段祺瑞和袁克定自身,恐怕也不敢担任总统。因为在当时,段祺瑞是袁世凯的心腹,而袁克定是袁世凯的公子。无论他们两个谁当总统,都难以承受当时的舆论压力。

关键还是袁世凯称帝,让天下人与袁世凯离心离德。袁世凯死前已经废除了帝制,但是袁世凯死后,涉及称帝的那些人,都必须给国内一个交代。段祺瑞、袁克定与袁世凯的关系都太过于密切,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韪当上总统,自然会被当做出头鸟首先进行打击。要知道,以袁世凯这样大权在握的枭雄,在各路诸侯的反对下,尚且难以独善其身。而段祺瑞、袁克定相比袁世凯是更加不如,又怎能掌控全局?因此,低调一点才是上策,他们是不可能往枪口上撞的。



至于黎元洪,黎元洪是当时的副总统。大总统袁世凯在任上辞世,按民国约法来讲,自然是应该由副总统代替大总统职权的。另一方面,当时的黎元洪没有任何实权,对各方军阀都没有威胁。让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也是各方都能够接受的人物。

虽然黎元洪当上了大总统,但是黎元洪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总统权力。相反,在黎元洪当总统期间,国家大权集中在总理段祺瑞手上。所以,段祺瑞虽然没有总统的名号,但掌管了实际大权;而黎元洪徒有虚名,实际上不过一个傀儡而已。



苏绽


袁世凯在宦海中纵横一生,他的政治智慧和权谋可谓一流,虽然他在晚年称帝而受千万人指摘,可这终究掩盖不了他在政治上的一流权术。

孙中山为了钳制袁世凯,制定了所谓的临时约法,可是,孙先生却似乎忘了,任何的小聪明和手段,在绝对的权势面前,仍然不堪一击!

孙先生能制定临时约法,袁世凯自然也能废了临时约法,然后制定更有利于自己的《中华民国约法》。

此外,袁世凯又授意修正了《大总统选举法》,不仅规定总统可以没有期限的连选连任,从而摆脱了只能当10年总统的桎梏,将总统变成了“终身制”;同时又规定,总统继任人选由现任总统提名推荐3个候选人,人选也没有限制条件,不用避亲,这便意味着他可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这两步棋一走,袁世凯的权势和皇帝也差不了多少了。

不过,他在谋士和儿子的怂恿、策划之下,即便明知会遭到无数人的反对,却仍然固执地称了帝,终于惹了一身骚,最终在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了帝制。

此时的袁世凯也走近了人生的终点,他自己似乎也有了这个不妙的预感,所以他在总统继任者的候选名单上写下了三个人的名字。

当时不少人在猜测袁世凯将自己的儿子袁克定放在第一位,可是,当北洋政府的高层们打开了金匮石室,揭开了名单之后,却愕然了,只见名单上赫然写着三个人的名字——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没有袁克定!

黎元洪被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他又是副总统,所以,袁世凯一死,黎黄陂自然便顺理成章地继位当了总统。

即便段祺瑞心有怨言,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反对。

可是,袁世凯辛辛苦苦弄出了《中华民国约法》,又费尽周章地修正了选举法,后来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不正是为了给袁克定铺路?

为何在临死前却没有“钦定”袁克定为继承人?即便不好让袁克定接任,也可以选择北洋一系的段祺瑞,可是,他为什么偏偏“钦定”了黎元洪呢?

对于袁克定,袁世凯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即便是他自己,后期对北洋系中的实权人物的控制也越来越小了,更何况袁克定?袁克定上位,绝没有能力压制住段祺瑞、冯国璋这些野心家。

袁克定没有张学良这么幸运,少帅虽然也是中人之姿,可是却有张作霖的老兄弟,特别是张作相,在背后支持少帅,所以少帅能够顺利掌控奉系。

此外,袁世凯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称帝,矛头已经纷纷指向了袁世凯和袁克定,此时再将袁克定推上去,恐怕袁克定的下场会很凄惨。

所以,袁世凯为了保住袁克定,只能放弃让袁克定上位的想法,让他从这场政治漩涡中脱身,将总统宝座腾出来让给别人。

对于段祺瑞,这个时任国务卿的北洋政府二号人物,又是袁世凯一手带出来的人,除了袁克定,他应该是总统继承人的最热门人选了,可是,袁世凯为何没有选他?

袁世凯称帝之时,虽然弄出了所谓的“推戴书”,可实际上多数人是反对的,如蔡锷明着支持,暗着却跑回了云南发动了“护国战争”,又如冯国璋更是公然反对袁的称帝,即便是袁最信任的徐世昌也持反对态度,段祺瑞虽然没有冯国璋这么绝情,可终究是没有站在袁的背后支持他。

所以,袁世凯对段、徐两人终究是生了芥蒂,这恐怕也是他没有选段的一个小小的原因。

当然,袁世凯之所以没有选段,说到底仍是出于全局观的考虑。

从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修正总统选举法,再到后来的称帝,已经将他自己和北洋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南方的革命党因此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如果他再推段祺瑞上位的话,实际上比推袁克定上位所引起的风波也弱不了多少。

事实上,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即便没有当总统,也惹来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护法运动”。

所以,袁世凯为了保住北洋系的正统,为了稳定局面,只能让一个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人来当总统。

这个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人也是唯一的,因为他既不属于南方阵营,也不属于北洋系人,看似地位超然,同时得到了南北双方的认可,可实则却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可是他偏偏资历够老,让人没办法反对。

这个人自然便是黎元洪了,他曾是一个清军将领,后来被人从床底下拉了出来,便成了辛亥革命的元勋。

黎元洪虽然得到了袁世凯的优待,被任命为副总统,可他从来便不是北洋人,所以在北洋政府中也几乎没有任何的实权,所以,纵然让黎元洪当了总统,他也控制了不了北洋政府,如此一来,北洋政府便仍然处于北洋系的掌控之中。

只要北洋系继续掌控北洋政府,他在死后便能避过清算,袁家也可以托庇于北洋政府,不至于受欺负。

黎元洪当时本便是副总统,让他继位,绝对可以堵住南方的悠悠之口,让他们吃一个哑巴亏,这黎元洪当年是谁推上来的?是南方的革命党。

所以,黎元洪堪称是最好最合适的继承人。

袁世凯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糊涂,即便是在临死之前,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手段,仍然能够让无数人自叹弗如。

只可惜,他终究是走错了一步,这一步也让他几乎被满盘否定,让人唏嘘。


吾与吾国


确切的说,并不是指定,而只是的推选的名单上列了黎元洪的名字。

而当时有袁世凯修改的《中华民国约法》第二十九条只规定“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而当时的民国副总统是黎元洪,所以黎元洪暂时接替了总统职务。

段祺瑞虽然是袁世凯一手培养的,但在后期诸多事宜中与袁产生了隔阂矛盾,包括当时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是反对的,所以到了袁世凯后期,两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尖锐的。

当时段祺瑞是反对帝制的,并被称为再造共和的功臣,所以这个时候的段祺瑞不管愿不愿意,都必须遵从约法,并扮演约法的捍卫者的角色。而且当时,段祺瑞的势力还不能一手遮天,如果真的去争取总统一职,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

而当时段祺瑞正好担任内阁总理一职,民国的约法规定:总统和总理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当时段祺瑞在担任内阁总理,除非他辞去内阁总理的职务,才有机会担任总统,这就很难操作了。

因为在孙中山担任大总统的时候,当时计划在中国推行总统制,也就是说国家大事由总统说了算。后来南北议和由袁世凯接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人又制定了临时约法,把总统制修改成了内阁制,就是说国家大事由内阁总理说了算,总统只有盖章的份儿。

这时候段祺瑞想的便是通过内阁架空黎元洪,作为武昌起义领导人的黎元洪自然不愿意当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罢免了段祺瑞的内阁总理职务,但当时的军队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后来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的时机,再次反对帝制,被人称为三造共和的功臣。这时黎元洪早就躲进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来了,段祺瑞就顺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实权,但直到最后也没有担任总统职务。

再看袁克定,如果袁世凯的帝制能撑下去,或许还有子承父业的机会。但是恢复帝制实败,曾经的“太子爷”于公没有参选资格,于私手里没有兵权,底下众多的军阀派系也不会同意的。


问鉴历史




袁世凯是个很聪明的人,也是个很会做事的人,关键时刻总能做出对整体最有利的选择,当然,“称帝”之事确实没做好,除此之外,其职业生涯堪称完美。

“袁世凯称帝”确实很闹心,不仅天下群雄反对,后来,袁世凯自己也后悔不已,尽管他只是想走“君主立宪制”,而不是走“传统称帝路线”,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哪里有解释时间?

因为“称帝失败”,袁世凯肠子“悔青了”,肾也“整坏了”,最终在1916年的6月6日去了黄泉。

因为在任上去世的,所以袁世凯可以指定三个总统候选人。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北洋系”的人会接过袁世凯的担子,但结果是,袁世凯安排的第一人选是:黎元洪,其次是段祺瑞、徐世昌,至于袁克定根本就没有出现在给候选人名单里。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非北洋系”的黎元洪,成了第一指定人选?

袁世凯作为总统去世,担任近五年副总统的黎元洪接任,合情合理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的大功臣,此人胸怀很大,先是在武昌起义后期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黄兴,后是拥护袁世凯做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上了总统之位,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将武昌起义的代表人物黎元洪放在了副总统的位置,这一放就是四五年时间。曾经的革命军代表人物孙中山早已远赴了日本,而黎元洪却长期“矗立”在民国高层中,看来此人是高手。



(黎元洪)

那么,袁世凯是不是很器重黎元洪?其实,也不完全是。袁世凯其实对黎元洪多有忌惮,因为黎元洪背后也有一帮人,那就是武昌起义的那一伙,可以说,黎元洪在湖北等地“树大根深”,人脉不少。只是,相比袁世凯的北洋系而言,黎元洪的势力还是差了不少。

但是,袁世凯死前,非常清楚,虽然黎元洪不是自己阵营的,但从整体来看,副总统接任总统之位,最为顺理成章,波澜最小,而且黎元洪此人绝非“小人之列”。

于是,黎元洪成了总统人选的第一选择。

袁世凯指定黎元洪上任,可以“避嫌”



袁世凯的最大失误是“称帝”,在杨度、袁克定等人来回地忽悠下,袁世凯走了“复辟道路”,此举让全国沸腾,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护国军”。

如果袁世凯死的时候,指定“袁克定”为总统人选,或者指定袁世凯的嫡系“北洋系”徐世昌、段祺瑞等人为总统,那么全国的护国大军会继续进京征讨,因为袁世凯把“国家利器”交给了“自己人”。

只有交给其他人,全国反对的浪潮才会小一点,因此黎元洪成了非常重要的选择。但,即使是黎元洪登上总统之位,国家这个权利机构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北洋系人物”,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无不是在重要岗位把持。所以,老袁的棋走得还是很妙。



(袁克定)

有人说,袁世凯对段祺瑞、冯国璋等兄弟“反对他称帝”怀恨在心,而不愿意将权力交给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因此排在了后面,这个可能还是相当小,因为,袁世凯的“胸怀不小”。

为了整体平稳过渡,为了避嫌,是袁世凯将总统之位不交给袁克定等人的又一个原因。

袁世凯将总统之位交给黎元洪,是因为黎有执政的能力



国家领导人,这个职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担当的。像袁克定这样的公子哥,放到位置上,真待不了几天,因为实在没有那个执政能力,强行上任,只会成为别人的傀儡,或者丢了性命,袁世凯在这点上看得很清楚。

而黎元洪有这个执政能力,武昌起义前,就是清朝的官员,早年在北洋水师工作,后来随张之洞历练了很多,1898年赴日本考察学习三年,1905年成为了湖北常备军第二镇第三协统领,1906年又担任了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1909年代表军界代表参加了湖北铁路协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领导起义。1912年,当了袁世凯的副总统兼领鄂督,直到袁世凯“称帝”。

看得出来,黎元洪的经历很丰富,一路过来,积累无数人脉。像袁克定这样的人相比起来,差得太远。

不说袁克定,就说段祺瑞等人,在能力和履历方面也没有黎元洪丰富。特别是,近五年的副总统任职,让黎元洪对国家运转体系熟悉无比,理性来说,黎元洪就是最合适的总统继位人选,段祺瑞等人只能排在其后。



袁世凯指定黎元洪为继任总统第一人选,可以说是非常得当,眼光真的是非常老辣。

能力够,资历够,还能“避嫌”,还能让权力平稳过渡,袁世凯的继任总统,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蓝风破晓


袁世凯为什么会在全国人民的笑骂声中黯然早逝?主要原因是逆历史潮流复辟帝制。

已经是摆平和稳住主要竞争对手,军政大权独揽的终生大总统,跟皇帝并无实质区别了,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复辟帝制?恐怕主要是为了儿子袁克定也能继承大统,子子孙孙永远骑在万民之上称孤道寡。据说,袁克定为此上下其手,使了不少阴招。

满身能耐的老子都因为帝制翘了腿儿,再明目张胆指定儿子小袁接班,岂不等于直接抛出把柄让人废了小袁?

至于段祺瑞,此人有些能力和威望,但主导其思维和行为的是军事观点,而不是政治思维。当时环境下,这样的人主政中华,对国对民对自己均弊大利小,老袁能把北洋系弄成家天下,还是有些知人之明的。后来际会风云,老段再造共和,在北方也当过几天霸主,国家风雨飘摇、个人灰头土脸,这结果史书上都有记载。

至于黎黄陂,有辛亥首义之功,人望不差,本就是副总统,于法于势,是大总统最合法最合适的继任者。只是,造化弄人,北洋记民国又是个谁拳脚硬谁说了算,谁脸皮厚谁混得开,谁能糊弄谁得吃肉的乱世,黄陂注定也是匆匆过客。

老袁挂了没有多久,北洋系土崩瓦解,接下来就是南方来的那帮人在南京说了算啦。


小道干货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领袖,一生有很多的高光时刻,包括戊戌变法,劝溥仪退位,促进南北议和,当选民国大总统,恢复帝制等等。

袁世凯在弥留之际,把北洋军阀主要将领,和长子袁克定叫到跟前,说自己留下了遗嘱,等他去世以后,按照遗嘱上来推举下一个总统。


袁克定打开遗嘱,顿时愣在那里,因为他的名字并没有在遗嘱上。

黎元洪,段祺瑞和徐世昌这三个人,是袁世凯指定的总统候选人,黎元洪排在第一位。

那么,为什么黎元洪最后继任了大总统呢?我们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当时的黎元洪是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根据宪法的规定黎元洪继任总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第二,黎元洪在北洋军阀中,给人的印象比较宽厚,为人处世像是一个长者。

在南方革命党中,黎元洪是一个精神领袖,是武昌起义的元勋,有很深的革命基础。

第三,袁克定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在北洋军阀中根基尚浅,不能服众。

且袁克定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强行让他继任总只会让袁氏一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处境。



第四,段祺瑞掌握着实权,黎元洪并没有地盘和军权,所以黎元洪接任总统,对段祺瑞没有太大的影响。

综合这些原因,黎元洪最后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只是袁世凯死后,没有一方军阀可以控制全局,中国正式开始了军阀混战的时代。


喜欢的点个关注呗,或者在评论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