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掌控中國的動力電池“帝國”

如果你對車市稍有了解,一定聽過“金九銀十”的說法,也就是說,每年的9月和10月,汽車的銷量都會迎來一波頂峰。但是今年,對於新能源車企來說,這個9月和10月可並不好過。我看到最新的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車的銷量已經連續四個月同比減少,10月同比降幅進一步擴大到45.65%,幾近腰斬。業內預計,新能源車市今年很可能會出現首次年度負增長。

什麼原因呢?很簡單,國家不給補貼了。我們知道,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一直受惠於政府的補貼政策。但是,2017年以後國家開始降低補貼,今年6月出臺新政策,補貼更是下調65%到100%不等,地方補貼直接取消。

像這種因為政策紅利消失而導致企業喪失競爭優勢的情況,其實並不少見。我最近在《華爾街日報》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就提到,與新能源汽車緊密相關的另一個行業——動力電池行業,也在面臨類似的情況。

可別小看動力電池行業的影響力。數據顯示,在一輛電動汽車中,電池會佔到30%~40%的成本。而電池的續航能力和安全性,也是新能源汽車消費者最關心的問題。對於新能源汽車企業來說,有一家靠譜的電池供應商,至關重要。

而在動力電池這個領域,中國在世界範圍內處於領頭羊的位置。我看到一份數據,2018年全球汽車動力電池企業前十名當中,居然有七家是中國企業。而位於榜首的,是一家大眾幾乎沒聽過的中國企業,叫寧德時代。

寧德時代2011年成立於福建省的小城寧德市,只用了8年時間,就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公司。就在上個月,還登上了《財富》未來50強榜單。它的“朋友圈”,幾乎囊括了所有全球頭部車企,連寶馬、大眾、通用這樣的大公司,也要找它合作。

你可能好奇,一家並不算知名的小企業,居然能短時間稱霸全球電池帝國,實在太值得國人驕傲了。可我想告訴你的是,這家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機,而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在今天的《邵恆頭條》中,我就綜合《華爾街日報》和其他國內媒體的相關報道,給你說一說。

要解釋為什麼寧德時代會遇到危機,就先要知道它是怎麼成功的。從根本上說,寧德時代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押對了技術。什麼技術呢?三元鋰電池。

鋰電池我們都熟悉,目前我們手機、相機中使用的基本都是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目前採用的也是鋰電池,只不過工藝不一樣。最主要的技術有兩種:一種叫磷酸鐵鋰電池,一種叫三元鋰電池。

先來說磷酸鐵鋰電池。在寧德時代之前,比亞迪是國內動力電池行業的老大,比亞迪涉足動力電池的時候,就是以磷酸鐵鋰電池作為核心產品。這種鋰電池最大的優點是安全性高,不容易燃燒或爆炸,使用壽命也很長。深圳出租車市場曾經在2010年投入850臺比亞迪E6運營,至今累計總行駛里程已經突破了3億公里,仍然運行良好。

聽起來很不錯,對吧?可是,磷酸鐵鋰電池有個最大的短板,就是能量密度低。換句話說,續航里程不行。而普通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車型時,對續航里程是非常看重的,畢竟開個車出門還要總擔心電池快沒電,實在太影響駕駛體驗了。

而寧德時代選擇的技術,是當時還不算主流的三元鋰電池。所謂的三元,也就是電池正極材料中,除了鋰之外,還有三種金屬,要麼是鎳鈷錳,要麼是鎳鈷鋁。這種電池其實在安全性方面不如磷酸鐵鋰電池,遇到高溫或劇烈碰撞容易爆燃。但最大的優點是能量密度很高,也就是說,續航能力十分優秀。

正是續航能力高這一點,為三元鋰電池最終鎖定了勝局。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是政策補貼。國家為了鼓勵新能源汽車發展,曾經對新能源車企出臺了優厚的補貼政策,而補貼政策,是向高續航里程車型傾斜的。於是,能帶來更好續航表現的三元鋰電池就逐漸佔據了上風,最終稱霸新能源車市場。寧德時代也因為押對了技術,由此上位。

那你可能有疑問:做三元鋰電池技術的難道只有寧德時代一家不成,那些國外廠商呢?確實,能生產三元鋰電池的絕對不止寧德時代一家,比如特斯拉所採用的三元鋰電池,就是跟日本松下合作的。此外,LG化學和三星SDI也實力雄厚。作為後起之秀,寧德時代又是怎麼擊敗這些“強敵”的呢?

關鍵因素,還是補貼。2015年3月,工信部制定併發布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條件》,並列出了符合這份規範條件的企業名錄,被業內稱為“動力電池白名單”。新能源車要想獲得補貼,必須使用進入白名單的企業所生產的電池。而重點來了:這份白名單上,清一色都是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

換句話說,如果新能源車企採用了日韓企業生產的電池,就拿不到補貼了,等於是吃了暗虧。在這種政策紅利的推動下,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範圍內的市場佔有率迅速提升。寧德時代,也一躍成為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獨角獸。

聽到這你可能發現了,寧德時代之所以能上位,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押對了技術的寶,又吃到了政策的紅利。但你應該也意識到了,通過這兩種方式獲得的優勢並不穩固,一旦技術被超越,或政策紅利取消,企業的競爭力就不復存在。而不巧的是,如今這兩種趨勢都已經出現了。

首先技術上,三元鋰電池已經進入了瓶頸。業界普遍認為,下一代動力電池產品將是安全性能更好、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態電池。單說能量密度,就是三元鋰電池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說,搭載同樣重量的電池,固態電池的可以比三元鋰電池多跑一倍的路程!這是相當巨大的優勢。

現在,動力電池賽道中的玩家都在摩拳擦掌,期待自己最先撞線。我看到有消息說,日本政府已經全面支持豐田、日產、松下等企業進行全固態電池的開發。等到固態電池技術成熟,那寧德時代手中的三元鋰電池這張牌,就不再吃香了。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隱患是,政策紅利的取消。就在今年6月21號,工信部取消了動力電池的“白名單”。這相當於全面開放了國內的動力電池市場,幾家日韓動力電池巨頭立馬就會入場競爭,市場格局很可能就此打破。

誰在掌控中國的動力電池“帝國”

那麼,一旦失去了技術優勢和政策紅利,寧德時代手中是不是就沒牌可玩了?其實還有。我注意到,寧德時代其實早就開始鋪路了,應對政策紅利消失,它的打法是:深度捆綁。

怎麼個捆綁呢?就是說,寧德時代並不是簡單地賣電池,而是在紅利還在的時候,極力通過與車企合資建廠,或是用股權投資的形式完成深度捆綁。過去一年,寧德時代與上汽、廣汽、吉利、東風等頭部自主品牌都建立了合資公司,還與北汽新能源、長安、宇通,以及華晨寶馬、大眾、戴姆勒等汽車公司簽署相應的綁定協議。

這一招其實很高明。在補貼逐漸取消的情況下,寧德時代提前深度綁定下游的主流車企,一方面可以穩固已經有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車企的遷移成本,有效抵禦海外電池廠商的衝擊。而各大車企,自然也願意拉上這麼一個能打的“隊友”。

另一方面,面對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的威脅,寧德時代也有應對之策,那就是:投資上游行業。什麼意思呢?我們知道,新能源汽車行業受上游電池行業的制約,而電池行業也有自己的上游,那就是礦業。三元鋰電池的成本,就受到鎳、鈷、錳、鋰等礦產價格的制約。

近幾年,鈷金屬的價格飛漲,讓動力電池企業叫苦連連。連馬斯克都表示,為了獲得足夠的電池原材料,特斯拉可能會進入採礦業。而我注意到,今年9月,寧德時代斥資5500萬澳元,入股澳大利亞鋰礦資源公司Pilbara,成為第一大股東。顯然,寧德時代是想加強對鋰礦資源的控制力,當技術本身不再是優勢的時候,就牢牢抓住成本,讓成本成為優勢。

好了,總結一下,在今天的《邵恆頭條》中,我跟你分享了在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是如何橫空出世,在短短几年時間內爬上頂峰的。原因可以簡單歸結為:它們押對了技術的寶,又吃到了政策的紅利,由此乘上了騰飛的東風。

這麼說來,寧德時代確實走運。可是,成功來得過於容易,背後必定暗藏著的危機。技術領先並不意味著永遠領先,政策上的一時的紅利也不可能一吃到底。如今,隨著新技術湧現,政策補貼取消,寧德時代輕鬆打下的動力電池帝國也即將經歷一場大洗牌。此時,這家一直順風順水的企業,才真正面臨嚴峻的考驗。

而這,也是那些或多或少享受過政策紅利的中國企業,有朝一日走出“保護殼”,面對群狼環伺的國際市場時,必須要破的題。

這一點,寧德時代也明白。它們的策略是,利用行業優勢地位,把觸角盡力延伸到上下游產業鏈,通過深度捆綁和投資入股等方式,為自己織一張牢固的利益網絡,希望凜冬到來的時候,這張網絡能成為它們抵禦風暴的城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