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識篆字 養底氣

歷代印章所用的文字基本上以小篆為標準,前有大篆、金文、甲骨文,後有秦篆、漢篆、繆篆、鳥蟲篆等,都能在小篆裡找到聯繫,因此小篆是鑑賞者首先應該瞭解和掌握的。其實篆字不過是古人的平常字體,因為時代變遷才使它演化成了現在人們日常書寫、閱讀的字體,但印章印文,特別是閒章、書畫用的藝術印章,卻始終習慣沿用古人的篆體。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鄧石如“意與古會” “我書意造本無法”


明清以來的印文特徵比較複雜,因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文人篆刻運動產生了許多流派,而他們對印文的處理又有一套復古與創新的藝術手段。收藏明清名家印章成為眾多收藏門類裡最為瀟灑、最引人痴迷,也最令藏家困惑的一件事。要把握明清印章,熟悉流派和名家個人歷史特徵是基礎,熟悉存世印譜和現存實物印章原件材料是煉就一雙鑑印利眼的最重要環節。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青田封門青

識包漿質地

“包漿”是指器物長期接觸空氣而氧化所產生的一種光澤。明清印章少則也有近百年的歷史,其舊氣特徵包漿應十分明顯,俗稱舊氣包漿開門(“開門”是指器物真品特徵一目瞭然)。印章質地是指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銅為多,從傳世的戰國官私印中看,主要是銅質的,亦有少量玉印與石印。秦漢至南北朝這一時期,最多見的仍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鉛、水晶、滑石、陶泥等。隋唐至宋代,印型漸大,一般官印仍是銅質。宋代開始出現用瓷做官印的。私印印材發展較快,取材更廣,許多新興材料應運而生,如黃楊、檀香、竹根、瑪瑙、琥珀等。但最普遍的,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後則是花乳石。花乳石是質地不十分堅硬、脆柔細膩、易於鐫刻的葉臘石科的總稱。我國許多地方均出產,因地得名,品種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等。浙江青田石佳者半透明,世稱“凍石”,並有“燈光凍”、“魚腦凍”、“封門青”等各種名品。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壽山田黃石

壽山石產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分田石、水坑石、山坑石,著名的石材有白芙蓉、白高山、白旗降等優良品種。其田石系列中黃色的,世稱“田黃”,最為名貴。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昌化雞血石

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青漿中帶紅斑紋者,色如雞血的“雞血石”,亦是石中貴族。以上三處印石自明清以來產量最大,也最為有名。傳世明清印章,歷經摩挲,其局部自然使用特徵明顯,傳世包漿開門,入手時一目瞭然。有些作偽者用氨水清洗,或用水煮、火烤、浸泡藤黃水等等來製造舊氣。一般情況下,建議用溫水或牙膏塗抹清洗一下,待它晾乾後,再進行細緻觀察,比較容易識破。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丁敬篆刻

析刀法特徵

古代鑄印刻印,都是工匠們的事。這是由於金、銀、銅、玉、牙等印材堅硬、不易鐫刻的緣故。到了明清時代,質地鬆軟的花乳石為篆刻藝術開闢了廣闊天地。刀法是指鐫刻時用刀之方法。“使刀如使筆,不易之法也。”刀法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刀法包括執刀法(指法、腕法)和用刀兩個方面。狹義的刀法即指用刀法。

朱簡《印章要論》:“吾所謂刀法者,如筆之有起伏,有轉折,有緩急,各完筆意,不得孟浪。非雕鏤刻畫、以鈍為古,以碎為奇之刀也。”古人刀法繁多,有用刀十三法、十七法等名目及對刀法的各種講究。古人還有不能隨便刻印動刀的講究,清陳鍊《印說》:“石不佳不刻;篆不配不刻;義不雅不刻;器不利不刻;興不到不刻;疾風暴雨、烈暑祁寒不刻;對不韻者不刻;不是識者不刻。此所謂八不刻。”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蔣仁刻“真水無香”

明清印章藝術進入了輝煌時代,各流派不乏繼承者,每一位篆刻家都有各自的師承關係,反映在具體的刀法上,則都有其各自的鮮明特徵。明清篆刻家很講究用刀法,強調“穩、準、狠”,儘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因為復刀猶如寫字之復筆,難臻自然之美。制偽者在偽造刀法特徵時常常露出馬腳,所以熟悉刀法特徵是鑑印的重要一環。例如,西泠派自丁敬以下,餘六人均是取法丁敬刀法藝術之一翼加以發揮完善的:蔣仁得其醇,黃易得其秀,奚岡得其質,陳豫鍾得其工,陳鴻壽得其雄,趙之琛得其能。熟練把握箇中技法特徵,方能蹊徑別開。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黃易刻“小松所得金石”

最佳的方法就是多觀摩博物館或藏家處存世的真品實物,從其早期、中期、晚期較全面地歷史地來觀察、分析、把握某位篆刻家的刀法特徵,切忌一鱗半爪,鑽牛角尖,死抱書本紙上談兵,以偏概全,無視篆刻家藝術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特徵。  

參照印譜需要注意的是,早期製版印刷的印譜,往往以原鈐印譜的面目銷售於書市。這類印譜較精確地複製成銅版、鋅版,印刷時以印蘸印泥鈐蓋在連史紙上。如吳隱創建於光緒末期的西泠印社,早期發行的《趙撝叔印譜》、《求是齋印譜》等均屬此類,可以亂真,唯邊款多易露出破綻。稍後,則有珂羅版、膠印版。珂羅版逼真,與原印毫釐不差,足資借鑑。而大批量膠印印刷,其印譜印章的字口稍有外溢,白文印線條較原印微瘦,而朱文印線條較原印微粗。鑑定時反此意而觀之,則恰到好處。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壽山石螭虎博古方章

觀印鈕體式

印鈕在現今只是一方印章上的裝飾品,而在古代,鈕制還反映出一朝一代的制度,從中還能看到這一時期冶煉鑄造和雕刻的工藝水平。古印中常見的鈕有幾十種之多。

“鈕”也作“紐”,意即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帶。因此,早期璽印鈕形只鑄成突起形狀,再橫穿一孔,即通常所說的“鼻鈕”。以後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增加,以及當時各種器皿紋飾和工藝品的影響,印鈕被雕成各種動物或器物形狀,製作也漸趨精美,種類大大增加,有螭虎、龜、辟邪、獅、魚、龍、羊、馬、覆鬥、瓦、壇、橋、錢等形制。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雙璃穿環鈕扁章

印鈕的變化發展經歷了先秦至隋唐宋元的實用性時期和明清工藝性時期兩個階段。明、清時代的印鈕製作,可以說是中國五千年石雕藝術的一個縮影。因為它不僅充分運用石雕造型藝術中的表現手法,如圓雕、浮雕、透雕、陰線刻、凹面刻、減地平面陰刻等,而且還在 “方寸之地”,集雕刻、書法、繪畫於一體,千姿百態,精巧之至,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藝術世界。

明清時代的印鈕造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鈕頭雕和全面雕。鈕頭雕指只限於印章頂上的雕刻,這類印章通常都有鈕臺。臺以上為鈕頭,臺以下為印身。有的在鈕臺下的印身四周雕刻帶狀錦紋的邊,被稱為“腰飾”。鈕頭雕有四種造型:肖形鈕、花果鈕、博古鈕和平鈕。全面雕分三種類型:圓雕鈕、浮雕鈕、薄意鈕。明清時代的印鈕雕刻特點是:刀法細、層次多、打磨細、地子平、線條爽、工整有序,能把自然界的山水、花鳥絲絲入扣地融入印鈕之中。現在一些仿舊的印章,由於工具、材質、工藝的不同,往往造型呆板,雕刻流滑、破碎、繁亂,古樸典雅的藝術氣息蕩然無存。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考邊款風格   

自明代中葉,篆刻的邊款藝術成就與明清流派印章藝術並駕齊驅。如果說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秦漢印優良傳統一脈相承的發展產物,那麼,明清卓有大成的邊款藝術則是秦漢印苑裡所未曾有的全新創作。鑑定一方印章是否為明清時代的,經過識包漿質地、析刀法特徵、觀印鈕體式三個過程,應該是不難斷定的。但涉及到具體篆刻名家,則必須依據存世可查的各項物證資料,及印章本身的邊款內容風格來仔細考證。

嚴格說來,篆刻家同時也是風格不一的書法家,自書自刻,或者不書而刻的款識,常常表現出一種毛筆所達不到的韻味,有的神似晉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晉草書,有的像北碑,有的像漢簡,各種書體神韻畢現,構成一個微型的碑林世界。

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始於明代。印款除題年月姓名外,有時還加上其他詞句,類似跋語。內容多的,佔滿一面、兩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頂刻上五面。有的書籍稱之“印跋”。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文彭刻

石章刻邊款的始創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寫款字,然後依墨下刀,每一筆雙面著刀。繼之者何震則開創了不寫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筆只刻一刀的單刀直刻法。雙刀法依筆跡而刻,比較能體現筆意;單刀直切,淋漓痛快,則比較容易表現出刀味與石味。明未清初一批印人,石章邊款不論篆隸真草,還是多用雙刀法。直到乾隆年間,丁敬開始全用單刀法,蔣仁、黃易以下群起效之,單刀法遂成氣候。

印章收藏是個技術活,不懂別碰

丁敬隸書邊款

收藏印章,講究的是真品、精品、完整品。明清以來,印家層出不窮,印作多不勝數,只要符合上述三條標準,不管是不是名家之作,都是值得收藏的好東西。對於藏家來說,以精為主,先博後精,不失為一種良策,因為收藏鑑賞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沒有博,哪來精。然而一味求博,劣石舊印收藏一大堆,也不是個辦法,所以只有在掌握相當的文史知識後,系統分類,有選擇地逐步積累經驗知識,由低到高,才能走向成熟精到的目標。

注:本站上發表的所有內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不代表小藝書的立場,也不代表小藝書的價值判斷。轉載旨在分享,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