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范:合肥职教城的“老住民”

作者 李云胜 余文文

在合肥磨店职业教育基地,聚集了几十所职业院校,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院校便是其中之一。职教城从2007年开始进行一期建设,幼儿师范在2009年整体搬迁至磨店,和后来陆续在磨店入驻的众多职业院校相比,它算得上是职教城的“老住民”。

一、

1980年,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在原省业余滑翔学校旧址上成立,位于长江东路,东七里站附近,这就是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院校的前身。

幼儿师范:合肥职教城的“老住民”

2011年,合肥幼儿师范学校获教育部批准升格,成为安徽省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幼儿师专。根据校史资料,在80年建校初期的时候,办学条件十分简陋,缺少水电,交通也十分不便。那时候,学校领导会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建校劳动,为学校的建设添砖加瓦。

2000年的时候,幼儿师范开始扩招,由于学校的土地面积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学校在合肥的其他地方租了教学场地,来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王曲云女士是幼儿师范校史的研究人员之一,曾经也是学校任职教师,用她的话来说,2000年到2008年的那段校史就是“找地方办学”。据她介绍,2002年的时候,学校租用了原合肥市第三十一中学的场地,安排2002级学生在此学习。2004年,学校又租用了中德印刷培训中心的场地办学。一年之后,2002级的学生和2004级的学生又一同迁至了位于合肥学院旁边的明珠校区。此后,学校便在长江东路的老校区和明珠校区进行两地办学。

直到2009年位于磨店的新校区建好,学校才结束了两地办学的日子,所有的师生终于在磨店校区实现了大团圆。可是那段两地办学的日子,却印在了王老师的记忆中。那时候,她住在老校区,经常要起早赶校车到明珠校区授课,这让她觉得有些不方便。在她看来,两地办学的另一个缺点是,教师被分散在了两个校区,这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而在整体搬迁至磨店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二、

幼儿师范:合肥职教城的“老住民”

其实,早在刚刚跨入2000年的时候,幼儿师范便打算升级为专科高等院校。根据相关规定,升级的前提之一便是校园的占地面积,而老校区的面积达不到国家标准,再加上租用场地进行两地办学也并非长久之计,于是搬迁至更大的校区便成了学校发展计划的一部分。

2009年,幼儿师范整体搬迁到了磨店职教城,正式结束了两地办学。原有的老校区的地皮被政府回收,建成了现今的行知学校(东七校区)。

然而,搬迁在最初却并不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新校区的环境。

2009年的时候,磨店职业教育基地也才刚刚建设两年。那时候,学校的建设远不如现在。王老师笑称他们是“踩着泥巴路进来的”。

刚搬迁至新校区的时候,学校连大门都没有,教学楼只有主教楼,宿舍楼也只有两栋,一到下雨天便泥泞不堪,让人寸步难行,整个学校在初期可以用“荒凉”二字形容。

随着磨店职教城和学校本身十几年的发展,新校区早已变了一番模样。学校里面的建筑多了,学校外面的公交车班次多了。用王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越来越美”。

三、

走在校园内的主干道上,经过艺术楼时,会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顺着琴声走进艺术楼,舞蹈室、琴房便呈现在眼前。其中有一间琴房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在这里你可以看见钢琴,可以听见学生手指敲击琴键的声音,却听不见琴声。原来这里是静音钢琴室,每个学生都可以不受干扰地练习弹钢琴。

幼儿师范:合肥职教城的“老住民”

彼时,学生的手指在琴键上灵活地起舞。三十多年前,练习钢琴的学生亦是如此,只不过,他们的琴键是自己用黑笔在白纸上画的。上个世纪建校初期,教学设施远没有现在齐全,钢琴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学生想要练习钢琴,却苦于没有实体钢琴可练,于是便想出了自己画钢琴的妙招。钢琴的黑白键,被一支黑色墨水笔和一些白色纸张复刻。这种在纸上练习钢琴的行为,在今天的学生眼里,也许是无法想象的。

现如今,学生坐在窗明几净的琴房里,每个学生都可以独享一台钢琴进行练习,这样的机会也许是三十年前的学生梦寐以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