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可能是无效的

你的努力,可能是无效的

有时我不得不怀疑,清华大学官微是个“放卫星”的秘密基地。

自从上次一天学习17个小时的“学霸计划表”登上热搜后。

2019年11月15日,也就是今天。

“每周阅读3000页文献”的清华特等奖候选人,再次登上热搜。

清华大学举行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里,人文学院张博涵的介绍词写道:“他从日出到深夜不断地学习和阅读,每周英文文献阅读量超过3000页,一年完成3000词左右的论文32篇,在交换期间取得了全A的成绩”。

你的努力,可能是无效的


看到张博涵同学的自我介绍,我笑出了声。

虽然我丝毫不怀疑,他“赶超西方”的志向。

但在学习这个问题上,清华大学官微作为国内的龙头教育宣传部门。

他们一如既往,片面强调甚至夸张“努力”的时间,隐藏某些学霸成功的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一味鼓吹不睡觉的学习。

这不仅荒谬,而且还会深深打击一般努力者的自信心。对于大众的教育和学习,有弊无利。

官微评论区下,网友的评论无一不是:

“这就是我当不了学霸的原因!”

“果然是神仙打架,我膨胀的点开,礼貌的退出!”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很大!”

这就是我所担心的结果。

当一流名校把“努力”这件事夸张成“放卫星”时,普通学生对比之下将失去信心,再也不敢发出挑战。

正如清华大学官微之前所宣传的“每天学习17个小时的计划表”,你如果照着去做,除了打击自尊心,毫无用途。

实际上,那是个“记录表”。

事情间隔一个月都不到,清华大学官微又开始宣传“波动阅读”了!

你的努力,可能是无效的

我们来谈谈张博涵同学每周阅读3000页有英文文献,靠谱吗?

首先假设,张博涵是一个每天只睡6个小时的学霸,那么他有18个小时时间学习,我们默认他吃饭睡觉、走路、洗脸刷牙均不需要时间。

张同学在牛津大学学习,而美国牛津大学每天的课程时间最少也是4个小时,更别论教授布置的作业很多时候是通宵达旦都完成不了!

当然,张同学每年写32篇英文论文的时间我就不计了。至少我个人写中文网文(要知道这个难度是远低于英文论文的),思考加写作的时间最少也是5个小时。

如果写科研论文,那加上做实验和处理数据,哪怕灌水也需要两天,更别说是英文的。

我们假设张同学不休息、不考试、不参加学校任何活动,全科4.0的成绩完全靠天赋,他每天也只可能有14小时时间。

7*14*60=5880 5880/3000=1.96。

也就是说,张同学看一页文献只需要两分钟,而清华官微一开始宣称的是3000篇。

标准A4一页文献的字数是800单词,张同学一分钟可以看400个单词。

你的努力,可能是无效的


因此,这里只有两种合理解释。

解释一:张同学学过量子波动阅读!

解释二:张同学是可以不用睡觉的,也或者他有哈利波特里赫敏用的时间机器,可以穿越回来学习。

解释三:张同学看文献,基本是囫囵吞枣,也许就看下标题。

显然,解释一二是不可能的,只有解释三稍微合理。


02

但这就有一个问题,这样的泛阅读,恐怕对于学习是帮助不大的!

我们正处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脑中。

重复的,快餐式信息占据着各种社交媒体,博人眼球耸人听闻的信息让你应接不暇。久而久之你会发现,每天我们花很多时间刷朋友圈文章、浏览客户端新闻。但结果是,很多信息转身就忘,信息并未被消化,更别谈吸收了。

在日本学者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读一本书》里,有一个清晰的意见:

如果你没有带着明确目的,主动选择一本书,没有和书的作者产生某种观点式对话,没有理解书里的内在逻辑。

那这本书就白读了。

读书不重要,重要的是与书相处。

只可惜,当代人这项精读技能,几乎已经被流水线作业的爆文给毁了!

当清华学霸的消息出来后,无数的爆文写手,开始标题:

“读书是你吃过最少的苦”

“优秀的背后,只有苦行僧般的自律!”

“你见过北京四点钟的清晨吗?”

你的努力,可能是无效的

没人愿意深入挖掘下,学霸真正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他们只愿意跟着“鸡血情绪”走,读完煽动文后,感觉自己收获了什么了不得的“逆天改命”真理。

说句实在话,富士康流水线上的每个工人都极其努力,他们为什么不是百万富翁呢!

但是这样的文章不仅好写,而且读者爱看,而且还爱转发!

为什么,因为可以感动自己,然后麻醉自己!

在巨大利益的驱动下,极少有作者还愿意探究真相。

所以,我想告诉你:

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看了多少书,做了多少事。

而在于他做了多少思考,做了多少改变!

而论文,恰恰是最不该被泛读的东西,论文为什么有摘要,目的就是帮助研究者选择正确的文章去精读。

03

这件事我真正关心的并不在于,一个清华学霸放了多大的卫星,夸大了自己的多少努力!

哪怕不需要这些惊悚的数字,他本人一定有足够优秀的。

但是现在我们的教育者和网友,已经没有辨别努力的正确价值观,只能靠堆叠数字来评价一个人是否优秀。

张同学之所以敢在评优会上“放卫星”,上纲上线地说,他知道评委看不出破绽,网友不会有疑问,而那些能给他利益的人,最吃这一套。

然后我们再看张同学的成就。

“开创具有中国底蕴的世界史范式研究!”

再看张同学的经历

“不理想的高考成绩,依旧可以通过努力成就卓越!”

再看张同学的精神,

“超越西方,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果不是这份自我介绍明显有数据问题,我看了他的自我简介都感动。

但我想问的是,为什么清华大学官微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造神运动”?

哪怕是候选人自己对他的努力没有概念,评委难道自己没法从自身经历上一眼就看出问题吗?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神仙打架”。

到底是评委对造假已经波澜不惊,还是如此浮夸的数字已经举目可见。

农民出身的总司令就可以一眼看出亩产两万斤粮食的干部到底有什么问题?而这种干部会对中国造成多么大的伤害!

什么时候,我们的科研也开始这么浮夸了?

清华人文学院的同学,一眼就看出了张同学历史文献学的描述是肤浅的。

你的努力,可能是无效的

顺便一提,大二学生自称精通英语、拉丁语、古希腊语。我觉得是一种对研究语言学者的不尊重,因为语言的背后是有文化的,真正懂这一点的人,不会用这个做为自己脸上贴金的素材!

但我不想多过批评张同学,他只不过是不注重内涵的“量化考核”的牺牲品罢了!

经济上赶超西方,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国内这几十年的发展深刻说明了这一点。

要在学术上赶超西方,我们就得彻底抛弃“放卫星式努力”。

片面相信“过度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只可能造就一个个虚假的“努力之神”,和无数个仿效不成就心灰意冷的真正努力者。

我们要做真正的努力者,而真正的努力者是深刻的。

04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努力升级”比“过度努力”重要!

哪怕一个人真的能每周泛读3000页文献,我也不觉得这是种宝贵的能力或者优势。

我发现当代很多不成功的人,都有一个毛病。

永远只做最简单的事,然后把这件事重复无数遍,显得自己很努力,但其实什么回报都没有!

H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年终绩效考核,H老师在会上义愤填膺,痛诉学校对她的不公。

她不断地强调,自己上了多少课,值了多少的班!

“我都这么为学校付出,你们怎么这么对我?”

实际上,学校领导曾经要她主持一项质量工程项目,谁知道H老师看了下申报书,就说烦!

为什么,因为申报项目是一个新挑战,是一个复杂而又需要大量学习的任务。

她只愿意上课,反正内容十几年不变。只愿意值班,反正坐在办公室玩手机就行!

H老师这类人很多,他们只挑简单的事做,然后重复一百次。

然后他就觉得自己很努力了,别人没资格说他。

学校一到考研季,我就看到大量的学生在听网课,一听就是几个小时。

但我翻开他们的习题集,发现根本没动过。

为什么?

因为背单词、做题、改错、写作文是一件需要消耗大量认知资源的事,而听网课就轻松的多了。

但听网课的东西,如果不进行反复的加工,是不会存在你的大脑里的。

这就是当代人努力的问题。

只看努力时间就觉得自己优秀,却不愿意集中注意力做真正重要却复杂的事!”

这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所以张同学要是能讲下,他是怎么获得去牛津大学访问的资格,我就更想听了,这才是他的真厉害之处!

-----------------------

剑圣喵大师,百万畅销书作家,500万粉丝个人帐号意见领袖,省高校心理协会常务理事,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情绪管理达人,陪同读者成就强大,愿得我心如明月,独映寒夜迷途人。

著有《优秀的人,从来不会输给情绪》《掌控情绪,从来不靠忍》正在热销中,微信公众号:剑圣喵大师(ID:swordpai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