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克里米亚:伏龙芝、布柳赫尔、弗兰格尔的“三雄会”

血战克里米亚:伏龙芝、布柳赫尔、弗兰格尔的“三雄会”

排成长队的士兵们悄无声息地在深及脚踝的冰冷泥浆中行军,泥浆散发着海水的腥臭味。这是1920年11月7日或8日的一个寒冷夜晚,温度大约是50华氏度(10摄氏度),风很大,阵阵寒意吹向每个士兵,深锁于秘密行军的孤寂中。这些人是奥古斯图斯·科克的第6集团军的士兵,他们行军3英里穿过锡瓦什湖去包抄库捷波夫在彼列科普的白军部队。

伏龙芝本想主攻琼格尔半岛,但是由于格尼奇斯克结冰,亚速海舰队的小型船舶不能进入锡瓦什湖,而这里是船舶可以进入狭窄水域的唯一地方。由于没有船只,伏龙芝认为他无法调动足够的突击部队穿过水域去打击斯拉谢夫的防守阵地,他被迫把注意力转向彼列科普,部署科克的部队向鞑靼墙发起正面突击。

后来机缘巧合,大风和不寻常的潮汐降低了锡瓦什湖的水位从而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伏龙芝下令科克派遣他的军队的近三分之一——第15步兵师和第52步兵师以及第153混合旅,一共20300名士兵——于夜间横渡锡瓦什湖。一旦穿过锡瓦什湖,科克就将在次日展开对鞑靼墙的主攻。伏龙芝认为,一旦库捷波夫的部队背腹受敌,就会迅速崩溃。库捷波夫和弗兰格尔都没有料到会有一支强大的进攻部队穿过锡瓦什湖,但为了以防万一,他们调配了2000名哥萨克骑兵在米哈伊尔·阿·弗斯季科夫的指挥下严密监控锡瓦什湖的南部沿岸。

马尔基安·格尔马诺维奇的第52步兵师在11月7日22时开始横渡锡瓦什湖,紧随其后的是第15步兵师。

大约三小时后,他们在彼列科普东南部的利托夫斯基半岛成功登陆而且未被发现,整理队伍后,向南前进了半英里。科克设法让一些轻型火炮也渡过了锡瓦什湖,但他的先头突击部队只能使用他们可以随身携带的弹药。大约在11月8日的4时,格尔马诺维奇的第52步兵师的尖兵遇到了弗斯季科夫的一个旅,该旅正慢慢撤退回到在立陶宛半岛的基地,但白军因此赢得了时间,使库捷波夫得以从亚美尼亚斯克的卓兹多夫斯卡亚师团调度两个团来支援他们。到了9时,白军在卡拉赞那亚的村子附近开始了大反攻,他们的装甲车有效地阻止了红军的侧翼机动部队。在当日余下的时间里,激烈的战斗在村庄附近持续,库捷波夫从彼列科普调来了更多的增援部队。

红军的炮兵弹药有限,因此他们没能攻破白军阵地,更为糟糕的是,锡瓦什湖的水位开始上升,他们被隔离在这里。在水位更深之前,伏龙芝派出了第7骑兵师渡过锡瓦什湖前去支援科克的两支部队。到了晚上,伏龙芝的计划崩盘。侧翼机动部队被迫停止横渡锡瓦什湖,同时他们被白军的强势炮火痛击。在阿拉巴特角下一个师的牵制性进攻也以灾难告终,损失惨重。

伏龙芝本不急于在库捷波夫的部队被侧翼攻击瓦解前进攻彼列科普,但是如今他别无选择——他命令瓦西里·康·布留赫尔的第51步兵师立即开始进攻彼列科普的鞑靼墙。虽然伏龙芝的南方面军颇具规模——从理论上说——布留赫尔的军队只有4800名突击士兵和55门火炮,其中34门是75毫米或76.2毫米轻型炮。而他的重型火炮总共只有十二门120或122毫米和六门152毫米的榴弹炮,显然不足以突破戒备森严的防线。

血战克里米亚:伏龙芝、布柳赫尔、弗兰格尔的“三雄会”

▲ 1920年,从鞑靼墙底部壕沟拍摄的照片。照片左上角,鞑靼墙顶部曾是白军战壕的铁丝网遗迹依稀可见。

布留赫尔原计划于11月8日清晨在彼列科普开始炮火准备,但大雾阻碍了射击观测。即使在午时浓雾一度消散,布留赫尔的炮兵亦无法对敌人的防御造成严重损害。迫于伏龙芝施加的压力,布留赫尔在13时25分加强了步兵旅对鞑靼墙的进攻,而且在被库捷波夫的机枪手射成碎片之前他们成功地穿过了铁丝网障碍的一部分。

红军的装甲车支援了这次进攻,但无法对抗白军的炮火。当日下午,布留赫尔又下令三次进攻,但均以失败告终。突击部队的伤亡率达百分之六十以上。由于没有占据三倍数量上的优势,并且深受炮兵与步兵协调不到位的困扰,红军未能攻破彼列科普阵地,这几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地争夺战的典型战例如出一辙。

就在白军距赢得战争看似只有一步之遥时,米哈伊尔·阿尔希波维奇·弗斯季科夫的哥萨克骑兵退出了在卡拉赞那亚的战斗,并一路撤回到在叶夫帕托里亚的港口。撤退的消息一经走漏,库捷波夫麾下的第1军的士气大跌,其他队伍开始撤退到在埃浔的后备阵地。白军没有意识到红军的处境更加糟糕,部队纷纷擅自撤退,一发不可收拾。

因为侧翼撤退,库捷波夫被迫放弃了彼列科普阵地,试图在埃浔重整队伍。布留赫尔的第51步兵师被重创,直到11月8日上午才占领了毫不设防的鞑靼墙,也无力继续追击。科克敦促同样情况不佳的第15步兵师和第52步兵师努力向埃浔推进。

埃浔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阵地,周围环绕有四个大湖泊和沼泽地。库捷波夫在此地至少集结了9000名士兵和3辆坦克,而追击他的红军队伍中受过军事训练的士兵人数不超过15000人。白军运送了两门12英寸的战列舰舰炮和三门8英寸炮到埃浔的炮兵,同时黑海舰队部署了几艘军舰提供舰炮支援——简而言之,白军的火力优势明显。库捷波夫的部队在11月9日晚上击退了敌人的第一次试探性进攻,但布留赫尔的第51步兵师11月10日在埃浔阵地的西侧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仅仅迫于海军炮火停战。

血战克里米亚:伏龙芝、布柳赫尔、弗兰格尔的“三雄会”

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伏龙芝,被誉为“红军的父亲“

随着弗兰格尔将注意力集中在埃浔,伏龙芝命令第30步兵师在11月10日至11日的夜间横渡琼格尔地峡发动突然袭击,并获得成功。绝望中的弗兰格尔下令在11月11日上午进行大反攻,由剩余的哥萨克骑兵打头阵,并几乎挫败科克的第6集团军。然而,菲利普·库兹米奇·米罗诺夫的第2骑兵军的到达使战争演变成一场代价高昂的骑兵战,超出了白军的承受范围。显然,白军已经竭尽全力,他们这次冲动的攻击失败了,弗兰格尔命令他的部队在11月11日晚上从埃浔阵地撤出。

红军骑兵紧随其后追遍整个克里米亚,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迅速占领了这里。

(全文改编、摘录自《克里米亚之战 1941-1944 》一书)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12k0.12153887.0.0.3099687dAqluns&id=599947826849

血战克里米亚:伏龙芝、布柳赫尔、弗兰格尔的“三雄会”

《克里米亚之战 1941-1944》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罗伯特·福奇克:国际关系与国家安全博士学位,对于欧亚军事史颇有造诣。从军18年间,在美国陆军第2和第4骑兵师任坦克军官,在第29轻骑兵师任情报参谋军官,退役时军衔至中校。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了“巴巴罗萨”作战行动,突袭苏联。从战争初期斯大林对纳粹德国的战略误判,到因轻敌而导致1942年克里米亚半岛的最终陷落,再到1943年红军重返克里米亚直至最后半岛的完全解放,本书全景式地讲述了整个二战期间在克里米亚半岛上发生的一系列战役。

但在讲述克里米亚系列战役之前,本书还介绍了克里米亚的简要历史:从16世纪鞑靼人和俄罗斯的历史恩怨,到俄罗斯征服克里米亚,以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英国、法国和土尔其对克里米亚的争夺,再到十月革命后红军将士在克里米亚半岛围歼俄罗斯白军残部,这其中对克里米亚在俄罗斯地缘政治中的地位做了精确的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