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克里米亞:伏龍芝、布柳赫爾、弗蘭格爾的“三雄會”

血戰克里米亞:伏龍芝、布柳赫爾、弗蘭格爾的“三雄會”

排成長隊的士兵們悄無聲息地在深及腳踝的冰冷泥漿中行軍,泥漿散發著海水的腥臭味。這是1920年11月7日或8日的一個寒冷夜晚,溫度大約是50華氏度(10攝氏度),風很大,陣陣寒意吹向每個士兵,深鎖於秘密行軍的孤寂中。這些人是奧古斯圖斯·科克的第6集團軍的士兵,他們行軍3英里穿過錫瓦什湖去包抄庫捷波夫在彼列科普的白軍部隊。

伏龍芝本想主攻瓊格爾半島,但是由於格尼奇斯克結冰,亞速海艦隊的小型船舶不能進入錫瓦什湖,而這裡是船舶可以進入狹窄水域的唯一地方。由於沒有船隻,伏龍芝認為他無法調動足夠的突擊部隊穿過水域去打擊斯拉謝夫的防守陣地,他被迫把注意力轉向彼列科普,部署科克的部隊向韃靼牆發起正面突擊。

後來機緣巧合,大風和不尋常的潮汐降低了錫瓦什湖的水位從而開闢了一條新路徑。伏龍芝下令科克派遣他的軍隊的近三分之一——第15步兵師和第52步兵師以及第153混合旅,一共20300名士兵——於夜間橫渡錫瓦什湖。一旦穿過錫瓦什湖,科克就將在次日展開對韃靼牆的主攻。伏龍芝認為,一旦庫捷波夫的部隊背腹受敵,就會迅速崩潰。庫捷波夫和弗蘭格爾都沒有料到會有一支強大的進攻部隊穿過錫瓦什湖,但為了以防萬一,他們調配了2000名哥薩克騎兵在米哈伊爾·阿·弗斯季科夫的指揮下嚴密監控錫瓦什湖的南部沿岸。

馬爾基安·格爾馬諾維奇的第52步兵師在11月7日22時開始橫渡錫瓦什湖,緊隨其後的是第15步兵師。

大約三小時後,他們在彼列科普東南部的利托夫斯基半島成功登陸而且未被發現,整理隊伍後,向南前進了半英里。科克設法讓一些輕型火炮也渡過了錫瓦什湖,但他的先頭突擊部隊只能使用他們可以隨身攜帶的彈藥。大約在11月8日的4時,格爾馬諾維奇的第52步兵師的尖兵遇到了弗斯季科夫的一個旅,該旅正慢慢撤退回到在立陶宛半島的基地,但白軍因此贏得了時間,使庫捷波夫得以從亞美尼亞斯克的卓茲多夫斯卡亞師團調度兩個團來支援他們。到了9時,白軍在卡拉贊那亞的村子附近開始了大反攻,他們的裝甲車有效地阻止了紅軍的側翼機動部隊。在當日餘下的時間裡,激烈的戰鬥在村莊附近持續,庫捷波夫從彼列科普調來了更多的增援部隊。

紅軍的炮兵彈藥有限,因此他們沒能攻破白軍陣地,更為糟糕的是,錫瓦什湖的水位開始上升,他們被隔離在這裡。在水位更深之前,伏龍芝派出了第7騎兵師渡過錫瓦什湖前去支援科克的兩支部隊。到了晚上,伏龍芝的計劃崩盤。側翼機動部隊被迫停止橫渡錫瓦什湖,同時他們被白軍的強勢炮火痛擊。在阿拉巴特角下一個師的牽制性進攻也以災難告終,損失慘重。

伏龍芝本不急於在庫捷波夫的部隊被側翼攻擊瓦解前進攻彼列科普,但是如今他別無選擇——他命令瓦西里·康·布留赫爾的第51步兵師立即開始進攻彼列科普的韃靼牆。雖然伏龍芝的南方面軍頗具規模——從理論上說——布留赫爾的軍隊只有4800名突擊士兵和55門火炮,其中34門是75毫米或76.2毫米輕型炮。而他的重型火炮總共只有十二門120或122毫米和六門152毫米的榴彈炮,顯然不足以突破戒備森嚴的防線。

血戰克里米亞:伏龍芝、布柳赫爾、弗蘭格爾的“三雄會”

▲ 1920年,從韃靼牆底部壕溝拍攝的照片。照片左上角,韃靼牆頂部曾是白軍戰壕的鐵絲網遺蹟依稀可見。

布留赫爾原計劃於11月8日清晨在彼列科普開始炮火準備,但大霧阻礙了射擊觀測。即使在午時濃霧一度消散,布留赫爾的炮兵亦無法對敵人的防禦造成嚴重損害。迫於伏龍芝施加的壓力,布留赫爾在13時25分加強了步兵旅對韃靼牆的進攻,而且在被庫捷波夫的機槍手射成碎片之前他們成功地穿過了鐵絲網障礙的一部分。

紅軍的裝甲車支援了這次進攻,但無法對抗白軍的炮火。當日下午,布留赫爾又下令三次進攻,但均以失敗告終。突擊部隊的傷亡率達百分之六十以上。由於沒有佔據三倍數量上的優勢,並且深受炮兵與步兵協調不到位的困擾,紅軍未能攻破彼列科普陣地,這幾乎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陣地爭奪戰的典型戰例如出一轍。

就在白軍距贏得戰爭看似只有一步之遙時,米哈伊爾·阿爾希波維奇·弗斯季科夫的哥薩克騎兵退出了在卡拉贊那亞的戰鬥,並一路撤回到在葉夫帕托里亞的港口。撤退的消息一經走漏,庫捷波夫麾下的第1軍的士氣大跌,其他隊伍開始撤退到在埃潯的後備陣地。白軍沒有意識到紅軍的處境更加糟糕,部隊紛紛擅自撤退,一發不可收拾。

因為側翼撤退,庫捷波夫被迫放棄了彼列科普陣地,試圖在埃潯重整隊伍。布留赫爾的第51步兵師被重創,直到11月8日上午才佔領了毫不設防的韃靼牆,也無力繼續追擊。科克敦促同樣情況不佳的第15步兵師和第52步兵師努力向埃潯推進。

埃潯也是一個易守難攻的陣地,周圍環繞有四個大湖泊和沼澤地。庫捷波夫在此地至少集結了9000名士兵和3輛坦克,而追擊他的紅軍隊伍中受過軍事訓練的士兵人數不超過15000人。白軍運送了兩門12英寸的戰列艦艦炮和三門8英寸炮到埃潯的炮兵,同時黑海艦隊部署了幾艘軍艦提供艦炮支援——簡而言之,白軍的火力優勢明顯。庫捷波夫的部隊在11月9日晚上擊退了敵人的第一次試探性進攻,但布留赫爾的第51步兵師11月10日在埃潯陣地的西側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僅僅迫於海軍炮火停戰。

血戰克里米亞:伏龍芝、布柳赫爾、弗蘭格爾的“三雄會”

米哈伊爾·瓦西裡耶維奇·伏龍芝,被譽為“紅軍的父親“

隨著弗蘭格爾將注意力集中在埃潯,伏龍芝命令第30步兵師在11月10日至11日的夜間橫渡瓊格爾地峽發動突然襲擊,並獲得成功。絕望中的弗蘭格爾下令在11月11日上午進行大反攻,由剩餘的哥薩克騎兵打頭陣,並幾乎挫敗科克的第6集團軍。然而,菲利普·庫茲米奇·米羅諾夫的第2騎兵軍的到達使戰爭演變成一場代價高昂的騎兵戰,超出了白軍的承受範圍。顯然,白軍已經竭盡全力,他們這次衝動的攻擊失敗了,弗蘭格爾命令他的部隊在11月11日晚上從埃潯陣地撤出。

紅軍騎兵緊隨其後追遍整個克里米亞,在不到一週的時間內迅速佔領了這裡。

(全文改編、摘錄自《克里米亞之戰 1941-1944 》一書)

https://detail.tmall.com/item.htm?spm=a212k0.12153887.0.0.3099687dAqluns&id=599947826849

血戰克里米亞:伏龍芝、布柳赫爾、弗蘭格爾的“三雄會”

《克里米亞之戰 1941-1944》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羅伯特·福奇克:國際關係與國家安全博士學位,對於歐亞軍事史頗有造詣。從軍18年間,在美國陸軍第2和第4騎兵師任坦克軍官,在第29輕騎兵師任情報參謀軍官,退役時軍銜至中校。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發動了“巴巴羅薩”作戰行動,突襲蘇聯。從戰爭初期斯大林對納粹德國的戰略誤判,到因輕敵而導致1942年克里米亞半島的最終陷落,再到1943年紅軍重返克里米亞直至最後半島的完全解放,本書全景式地講述了整個二戰期間在克里米亞半島上發生的一系列戰役。

但在講述克里米亞系列戰役之前,本書還介紹了克里米亞的簡要歷史:從16世紀韃靼人和俄羅斯的歷史恩怨,到俄羅斯征服克里米亞,以及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德國、英國、法國和土爾其對克里米亞的爭奪,再到十月革命後紅軍將士在克里米亞半島圍殲俄羅斯白軍殘部,這其中對克里米亞在俄羅斯地緣政治中的地位做了精確的描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