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缺失的安全感,是個死循環

最近,“豫章書院”因報復志願者,重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它曾在2017年被媒體曝光,存在嚴重體罰、囚禁、暴力訓練等諸多問題。在校學生都遭受過被戒尺、“龍鞭”打,被囚禁在黑屋中,吃難以下嚥的食物等各種虐待。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豫章書院”雖然倒了,但像“豫章書院”這種性質的學校,現在在每個省都還有很多,而且完全不愁沒有學生。

我很困惑,為什麼那麼多家長,放著好好的學校不讓孩子上,豪擲千金地將自己家孩子送進這種鬼地方呢?

進一步瞭解我才知道,因為這些孩子,都有“問題”:早戀,網癮,不好好學習……

家長們如臨大敵,病急亂投醫,將自己孩子送到了那些由社會混混組成的“教師團隊”手中。

PS:這類學校都是由私人承辦,非常不正規

家長們千萬不要把孩子送進去!

但其實,誰家孩子沒有個叛逆期?我們小的時候,也做過很多荒唐事。不過哪怕一事無成,但健康快樂地長大,也比被父母“背叛”,遭人虐待,陰影籠罩一生要強。

在這背後,是家長們的焦慮在作祟,是他們強烈的不安全感,將孩子送到懸崖邊。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我朋友菲菲就是個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她家非常重男輕女,家對她來說,不是避風的港灣,而是壓力的來源。

原本以為,缺乏安全感的菲菲,一定會竭盡全力給孩子安全感,而事實卻是:

孩子走路晚,她就很焦慮,整天對著孩子唉聲嘆氣;

孩子剛滿兩歲,就被送進早教班,整天讓老師帶著;

三歲,孩子上了幼兒園,她每天在群裡問老師情況,有表現不好就會批評孩子……

現在,小寶膽子特別小,不僅黏人,還動不動就愛哭。

但凡菲菲說話大點聲,小寶都會眼淚汪汪地看著她,眼睛裡時刻充斥著“媽媽你還愛我嗎”的疑問,看著都讓人心疼。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菲菲這樣做,是因為她認為:自己優秀、有能力才最有安全感,因為誰也靠不住,只有靠自己。

最終,孩子變得和她一樣缺乏安全感了。

旁觀這一切,我深深覺得,缺乏安全感,就像個死循環。

原生家庭為自己造成的匱乏,竟然還會傳遞給孩子。

要知道,安全感不僅是決定一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它也在深深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所以,該為孩子的安全感一戰了。

我們的不安,正在剝削孩子的安全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過得太慘了。

相信2010年的藥家鑫事件,我們大家都很熟悉:藥家鑫開車誤撞人,擔心傷者糾纏父母索賠,於是對傷者連刺8刀致死。

柴靜曾在《看見》一書中,詳細描寫了藥家鑫生前接受的家庭教育:

他小時候,只要和小夥伴打架,無論對錯,捱罵的都是藥家鑫;

同學欺負他,老師通知他父親,父親只認為那是“孩子玩”“小事,不必太計較”,放任不管;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藥家鑫為父親買電動按摩椅做禮物,父親只是板著臉說“將來掙不著錢,別問我要”;

而當他被判死刑,提出死後要捐眼角膜時,父親藥慶衛對他說:希望你把你的罪惡都帶走,不要再連累別人。藥家鑫沒辯解,只說:好,我聽你的。

事件過去快要十年了,藥家鑫也為自己的罪惡行為付出了代價,但在我心裡總有個“如果”

如果藥家鑫的父母懂得保護他,給他足夠的安全感,他是否就能將這個家當作避風的港灣,就不會在撞了人後,因為“害怕她沒完沒了地纏著父母”,而起了殺意,犯下不可饒恕的罪行。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孩子的安全感,是他在這個世上最堅實的後盾,但總有父母以各種理由剝奪它。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小男孩扎因以“他們生了我”為由,起訴了自己的父母。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扎因從小生活在貧民窟,自己11歲的妹妹被父母賣掉,最終因難產大出血去世。

父母是他在世上唯一的依靠,卻無法為自己帶來絲毫安全感。

他們說:“我也沒有安全感,所以給不了你安全感。”

而扎因回答:“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無力撫養,絕對不單單是指“物質無力”。

對孩子來說,精神上的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那是他獨自面對世界的所有底氣。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缺乏安全感,我們卻完全不知道。

總有媽媽在後臺留言,說孩子到了某個階段,就特別難帶。

這些孩子,大多有以下表現:

  • 黏人不斷:媽媽,你要去哪呀?
  • 分離困難:我要媽媽!我不要和你分開!
  • 焦慮:媽媽,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 哭鬧:一哭二鬧三跺腳,擱誰誰都受不了。
  • 退縮、嫉妒、爭奪……

還有很多二胎媽媽說,家裡老大好像很討厭老二,經常在背地裡偷偷打小的,還揚言“等你們不在就掐死他”,等等。

其實,這些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你關注了嗎?

想要為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要抓住0-6歲的生理敏感期。

孩子0-6歲這段時期,對應著孩子成長不同的階段,李響老師這樣總結:

  • 0-1歲:口欲期
  • 1-3歲:分離焦慮
  • 2-3歲:自主意識發展關鍵期
  • 2-4歲:秩序感敏感期
  • 2歲半-3歲:
    建立規矩的敏感期
  • 2歲半-6歲:社會性交往與發展的關鍵期

在每個時期,孩子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而我們的回應,深切地影響著孩子的安全感建立。

一個2歲孩子的媽媽曾跟我說:因為擔心娃看到自己上班會哭鬧不止,就趁孩子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我急得拍大腿:孩子缺乏安全感,就是這種“自作聰明”的行為造成的!

從孩子的角度想想看:媽媽不一定什麼時候就不見了,太可怕了!

這樣一來,孩子能不黏人嗎?他當然要隨時能看見你才放心!

這種錯誤的行為/語言,還有許多,比如:

  • “你再不乖媽媽爸爸就不喜歡你了!”
  • “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 “再鬧打你屁股了!”
  • “你是從垃圾桶裡撿來的”……

孩子是世界上最單純、柔軟的小傢伙了,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語言正在不經意間傷害著他們。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養出有安全感的孩子呢?

給孩子空間去思考;

給孩子信任並陪伴;

給孩子方法去解決問題;

給孩子適度的要求去自制;

給孩子溫暖而堅定的父母,

能提升他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在中國人複雜的情緒模式下,以下這幾種家庭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 完美主義式家庭: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甚至要求完美。
  • 冷漠疏離式家庭:沒時間陪孩子,或者陪孩子只是“我玩手機,你玩玩具”。
  • 專制高壓式家庭:家長就是天,我說話你必須聽。
  • 過度溺愛式家庭:盲目順從,溺愛有害!
  • 懲罰暴利式家庭:用侮辱或者體罰等傷害孩子的手段進行教育。
  • 夫妻關係不和睦/角色混亂式家庭:夫妻關係不和睦,或夫妻一方缺失家庭參與。

反觀我們自己,有沒有偏向哪種“不良家庭”?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為他提供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獲得安全感的必要因素





囚禁、電擊、虐打……我們缺失的安全感,把孩子推進了魔鬼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