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中国自古以来留下的文章何其多。但北宋的范仲淹却以一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的短文《岳阳楼记》传唱千古,丝毫没有因历史的变迁而被冷落、淘汰,相反,它如一棵千年古槐,历经岁月的沧桑,愈显其旺盛的生命力。

《岳阳楼记》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历史遗产。《岳阳楼记》为什么能够屹立千年而历久弥新?归纳起来就是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

一、我们该怎样做人——独立、理性、牺牲的人格

《孟子·万章下》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范仲淹朝服像

《岳阳楼记》里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最为大家所熟悉,但却常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物,指外部世界,不为利动;己,指内心世界,不为私惑。就是说:有信仰、有目标,有精神追求,有道德操守。结合范仲淹的人生实践,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人格思想。

01他的独立精神——有志气,无奴气

范仲淹有两句诗,最能说明他的独立人格:“心焉介如石,可裂不可夺。”

范仲淹于太宗端拱二年(989)生于徐州,出生第二年父亲去世,二十九岁的母亲贫无所依,抱着襁褓中的他改嫁朱家,来到山东淄州(今山东邹平县附近)。改姓朱,名朱说。

他少年时在附近的庙里借宿读书,每晚煮粥一小锅,次日用刀划为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一点咸韭菜为食。这就是成语“断齑划粥”的来历。这样苦读三年,直到附近的书已都被他搜读得再无可读。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开封府

但他的两个异父兄长却不好好读书,花钱如水。一次他稍劝几句,对方反唇相讥:“连你花的钱都是我们朱家的,有什么资格说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世,大受刺激。他发誓期以十年,恢复范姓,自立门户。

大中祥符四年(1011),二十三岁的范仲淹开始外出游学,来到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县),昼夜苦读。一次真宗皇帝巡幸这里,同学们都争先出去观瞻圣容,他却仍闭门读书,别人怪之,他说:“日后再见,也不晚!”可知其志之大,其心之静。

在应天书院求学期间,有富家子弟见他日日清苦送他美食,他一口不吃,任其发霉。人家怪罪,他谢曰:“我已安于喝粥的清苦,一旦吃了美味怕日后再吃不得苦。”真是天降大任于斯人,自觉自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他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在殿试时终于见到了真宗皇帝,并赴御宴。他不久调去安徽广德亳县做官,立即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范姓。这时离他发愤复姓只用了五年。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岳阳楼记》雕刻

范仲淹中了进士后,被任命的第一个地方官职,是到安徽广德任“司理参军”,就是审理案件的助理。当时地方官普遍贪赃爱财,人为制造冤案。他廉洁守身,秉公办案常与上司发生争论,任其怎样以势压人,也不屈服。

每结一案,就把争论内容记在屏风上,可见其性格的耿直。一年后离任时,屏风上已写满案情,这就是

“屏风记案”的故事。他两袖清风,走时无路费,只好把老马卖掉。

02他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按原则办事

范仲淹的独立精神,绝不是桀骜不驯的自我标榜,和逞一时之快的匹夫之勇。他是按自己的信仰办事,是知识分子的那种理性的勇敢。

范仲淹是晏殊推荐入朝为官的,晏殊是他的恩师。他一入朝,就上奏章给朝廷提意见。这可吓坏了晏殊,他对范仲淹说:“你刚入朝就这样轻狂,就不怕连累到我这个举荐人吗?”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山东邹平范仲淹文化节开幕

范听后说道:“我一入朝就总想着奉公直言,千万不敢辜负您的举荐,没想到尽忠尽职反而会得罪于您。”回到家他又给晏写了一封长信说:“当公之知,惟惧忠不如金石之坚,直不如药石之良,才不为天下之奇,名不及泰山之高,未足副大贤人之清举。今乃一变为忧,能不自疑而惊呼!为公之悔,傥默默不辨,则恐缙绅先生诮公之失举也。”这件事情,充分体现了范仲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品格。

宋仁宗时,西北强敌西夏不断侵扰,他被任为前线副帅抗敌。当时朝野上下出于报仇心理和抗战激情,都高喊出兵。皇上不断催问,左右不停地劝说。但他认为备战还不成熟,坚持不出兵。

主帅韩琦说:“大凡用兵,先得置胜负于度外。”他说:“大军一动就是千万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朝廷严词催促出兵,他反复申诉,自知“不从众议则得罪必速”,“奈何成败安危之机,国家大事,岂敢避罪于其间!”

结果,上面不听他的意见,1041年好水川一战,宋军损失六千人。此后宋军再不敢盲动,最终按范仲淹的策略取得了胜利。纵观范仲淹一生为官,无论在朝、在野、打仗、理政,从不人云亦云,就是对上级、对皇帝,他也实事求是,敢于坚持。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湖南岳阳楼内《岳阳楼记》木刻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就是不随波逐流。那么以什么为立身根据呢?以实际情况,以国家利益为根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无私奉献。人能超然物外,克服私心,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就是君子,不是小人。

凡成大事者,首先在人格上要能独立思考,理性处事,敢于牺牲。而那些人格上不独立的人,政治上必然得软骨病,一入官场,就阿谀奉承、明哲保身,甚而阳奉阴违,贪赃枉法,卖身投靠,紧要关头投敌叛变。“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对独立的人格追求,仍然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03他的牺牲精神——为官不滑,为人不私

“不以已悲”就是抛却个人利益,敢于牺牲,不患得患失。范仲淹一生为官不滑,为人不奸。他的道德标准是,只要为国家、为百姓、为正义,那怕是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1038年,宋西北的党项族人建西夏国,赵元昊称帝。宋夏战事不断。边防主帅范雍无能,1040年,宋仁宗不得不重组一线指挥机构,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赶赴前线,这年他已五十二岁了,在这之前,他从未带过兵打过仗。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湖南岳阳楼景区双公祠范仲淹雕像

范仲淹一路兼程,赶到延州(今延安)。延州才经兵火之后,前面三十六寨都被荡平,孤悬于敌阵前。朝廷曾先后任命数人都畏敌而找借口不去到任。范仲淹说,形势危机,延州不能无守,挺身而出,并自请兼知延州。

范仲淹虽是一介书生,但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他见敌势坐大,又以骑兵见长,便取守势,加紧部队的整肃改编,提拔了一批战将,并在当地边民中招募了一批新兵。

庆历二年(1042),范仲淹密令十九岁的长子范纯佑偷袭西夏,夺回战略要地“马铺寨”。他引大军带筑城工具随后跟进。部队一接近对方营地,他令就地筑城,十天,一座新城平地而起。这就是后来发挥了重要战略作用的像一个楔子一样打入夏界的孤城——大顺城。城与附近的寨堡遥相呼应,西夏再也撼不动宋界。

西夏军中纷纷传言,现在带兵的这个小范老子(西夏人称官为老子),胸中有数万甲兵,不像原先那个大范老子(指前任范雍)好对付。西夏见无机可乘,随即开始议和。范仲淹以一书生领兵获胜,除其智慧之外,最主要的是这种为国牺牲的精神。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湖南岳阳楼景区双公祠范仲淹与滕子京雕像

二、我们该怎样做官——忧民、忧君、忧政

范仲淹的忧国思想,具体表现在忧民、忧君、忧政三个方面。

(一)忧民

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说,当官千万不要忘了百姓,官位越高,越要注意这一点。政治就是管理,就是民心。忧民生的本质是官员的公心、服务心,就是怎样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唐太宗甚至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范仲淹继承了这一思想并努力在实践中贯彻。他认为君要“爱民”、“养民”,就像调养自己的身体,要十分小心,要轻徭役、重农耕。特别是地方官,如果压榨百姓,就是自毁邦本。

范仲淹从1015年二十七岁中进士到1028年四十岁进京任职前,已在基层为官十三年。这期间,他先后转任广德(今安徽广德)、亳州(今安徽亳县)、泰州(今江苏泰州)、兴化(今江苏南通一带)、楚州(今江苏淮安)五地,任过一些掌管刑狱的幕僚小职,最后一任是管盐仓的小吏。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湖南岳阳楼

他表现出一个典型的有知识、有理想、又时时想着报国安民的青年官吏的所作所为。他按儒家经典的要求“达则兼济天下”,但是却扬弃了“穷则独善其身”,只要有一点机会,就去用手中的权力为老百姓办事,并时刻思考着只有百姓安康,政治才能稳定。

范仲淹的忧民思想,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为民办事、为民请命和为民除弊。

01为民请命

范仲淹的第一忧是忧民。出身贫寒,起于基层的范仲淹,一生不管地位怎么改变,忧民之心始终不变。

1033年,全国蝗、旱灾害流行,山东、江淮地区尤甚。时范已调回朝中,他上书希望朝廷派员视察,却迟迟得不到答复,他又忍不住了,冒杀头之祸,去当面质问仁宗:“我们在上面要时刻想着下面的百姓。要是您这宫里的人半天没有饭吃会是什么样子?今饿殍遍野,为君的怎能熟视无睹?”皇帝被他问得无言以对,就顺水推舟说:“那就派你去赈灾吧。”

当年他以一个盐吏因上书,自讨了一个修堤的苦差事,这次他这个谏官,又因言得差,自讨了一份棘手难办的赈灾之事。但从这件事情上,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办事才干。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雕像

他一到灾区就开仓济民,组织生产自救。灾后必有大疫,他遍设诊所,甚至还亲自研制出一种防疫的白药丸。赈灾结束回京后,他还特意带回灾民吃的一种“鸟味草”,送给仁宗,并请传示后宫,以戒宫中的奢侈浪费。

他还给仁宗讲了他调查访问的一件实事。途中,他碰到六个从长沙到安徽的漕运兵,他们出来时三十人,现连死带逃,还剩六人,路途遥远,还不知能不能活着回到家。他深感百姓粮饷和运输负担太重。他对皇帝说:“知之生物有时,而国家用度无度,天下安得不困!”

02为民办实事

1021年,范仲淹调泰州,任一个管理盐仓的小官。当时泰州、楚州、通州(今南通)位于淮水之南,东临黄海,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冲毁盐场,淹没良田,不但政府盐利受损,百姓亦流离失所,逃荒他乡。

范仲淹只是一个看盐场的小吏,这些地方上的政务经济上的事本不归他管,但他见民受其苦,国损其利,便一再建议复修海堤,政府就干脆任他为灾区中心

兴化县的县令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范仲淹石像

他制定规划,亲率几万民工日夜劳作在筑堤工地。一次大浪淹来,百多人顿时被卷入海底。一时各种非议四起,要求停工罢修,范力排众议,身先民工,亲自督战,前后三年,终使大堤告成。地方经济恢复,国家增收盐利,流离的百姓又回到故乡。

人们感谢范仲淹,将此堤称为“范公堤”,甚至有不少人改姓范,以之为荣。历代,就是直到今天,能为范仲淹之后仍是一种光荣。明朝朱元璋一次审查犯人名单,见一叫范从文的人,疑是仲淹之后,一问,果是十二世孙,便特赦了他。有一土匪绑票,见苦主名范希荣,再问是仲淹之后,立即放掉。可见范在民间的影响之大之远。

03为民除弊

他是一位行政能力极强的政要。他的忧民,绝不像其他官僚那样空发议论,装装样子。他能将思想和具体的行动,进一步上升到制度的改革,每治一地,必有创造性的惠民政策。

他在西北前线积极改革用兵制度。当时因战事紧张,政府在陕西征农民当兵,士兵不愿背井离乡,便有逃兵。政府就规定在兵的脸上刺字,谓之“黥面”。一旦黥面,他永世,甚至子孙后代都不得脱离军籍。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江苏省盐城市范公堤遗址处范仲淹雕像

范经调查后体恤民情,认为这“岂徒星霜之苦,极伤骨肉之恩”,就进行改革,边寨大办营田,将士可以带家,又改刺面为刺手,罢兵后还可为民。深得百姓拥护。

范仲淹是六十四岁去世的。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积劳成疾,病体难支,但逾迸发出为民请命、大胆改革的热情。

1050年,他六十二岁时,知杭州,遇大旱,流民遍地。他不只用传统的调粮、赈济之法,而是以工代赈,大兴土木,特别是让寺院参加进来,用平时节余搞基建,增加就业;二是大办西湖的龙舟赛事,让富人捐助,繁荣贸易,扩大内需;三是高价收粮,使粮商无法囤粮抬价。这些看似不当,也受到非议,但却挖掘了民间财力,杭州平安度荒。

宋代税收常以实物缴纳,以余补缺,移此输彼,谓之支移,但运输费要纳税人出。1051年,范去世前一年,知青州,这是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他见百姓往二百里外的博州纳税,往返经月,路途劳苦,还误农时,运费又多出税额的二到三成。农民之苦,上面长期熟视无睹,范心里十分不安。

他就改革征税方法,命将粮赋折成现金,派人到博州高于市价购粮,不出五天即完成任务,免了百姓运输之苦,还有余钱。一般地方官都是尽量超征,讨好朝廷。他却多一斤不要,将余钱退给青州百姓。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忧乐精神诞生地

范仲淹曾说:“求民疾于一方,分国忧于千里。”

他的忧民是真忧,绝不沽名、不作秀,甚至还要顶着上面的压力,冒被处分的危险。像上面所举之例,都是问题早就在那里明摆着,为什么前任那么多官都不去解决呢?为什么朝廷不管呢?关键是心中没有装着老百姓。

(二)忧君

范仲淹的第二忧是忧君。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封建社会“君”即是国,他的忧“君”就是忧国。不管在朝还是在野,时时处处都在忧国。

用范仲淹的话说:“士不死不为忠,言不逆不为谏。”欧阳修评价他“直辞正色,面争庭对”,“敢与天子争是非”。仁宗属于“能君”,他有他的主意,对范是既不全信任,又离不开,时用时弃,即信即离。而范仲淹既有独立见解,又有个性,这就构成范仲淹的悲剧人生。

在封建社会,伴君如伴虎,真正的忧君,敢说真话是要以生命作为代价的。范仲淹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他说:“臣非不知逆龙鳞者,掇齑粉之患;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理或当言,死无所避。”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忧乐精神诞生地

他将一切置之度外,一生四起四落,前后四次被贬出京城。他从二十七岁中进士,到六十四岁去世,一生为官三十七年,在京城工作却总共不到四年。

01第一次谪贬

1028年,范仲淹经晏殊推荐到京任秘阁校理——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可以常见到皇帝的近水楼台。如果他会钻营奉承,很快就可以飞黄腾达。但是范仲淹的“忧君”,却招来了他京官生涯中的第一次谪贬。

原来,这时仁宗皇帝虽已经二十岁,但刘太后还在垂帘听政。朝中实际上是两个“君”。一个名分上的君仁宗皇帝,一个实权之君刘太后。宋真宗死后,刘太后长期干预朝政,满朝没有一人敢有异议。

范仲淹新入朝就赶上太后过生日,要皇帝率百官为之跪拜祝寿。而范仲淹认为这有损君的尊严,君代表国家,朝廷是治理国家大事的地方。皇家虽然也有家庭私事,但家礼国礼不能混淆,便上书劝阻:“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干脆再上一章,请太后还政于帝。这一举动,震动了朝廷。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忧乐精神诞生地

封建王朝是家天下、私天下,大臣就是家奴,哪能容得下这种不懂家规的臣子?他即刻被贬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县)任通判。范仲淹百思不得其解,十三年身处江湖之远,时时想着能伴君左右,为国分忧,第一次进京却一张嘴就获罪,在最方便接近皇帝的秘阁只待了一年,就砸了自己的饭碗。

02第二次遭谪贬

范仲淹第二次进京为官是在三年之后,皇太后去世。也许是皇帝看中他敢说真话的长处。就召他回朝做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右司谏官的级别并不高,七品,但权大、责大、影响大。范仲淹的正直当时已很有名,他一上任立即受到朝野的欢迎。

这时的当朝宰相是吕夷简。吕靠太后起家,太后一死他就说太后坏话。郭皇后揭穿其伎,相位被罢。吕也不是一般人等,他一面收买内侍,一面默而不言等待时机。时皇帝与杨、尚两位美人热恋。

一日,杨自恃得宠,对郭皇后出言不逊,郭挥手一掌向她打去,仁宗一旁急忙拉架,这一掌正打在皇帝脖颈上。吕和内侍便乘机鼓动皇帝废后。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忧乐精神诞生地

后与帝是稳定封建政权的重要因素,看似家事,常关国运。范仲淹知道后一旦被废,将会引起一场政治混乱。这种家事纠纷的背后是正邪之争,皇后易位的结果是奸相专权。

他联合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数人,上殿前求见仁宗。半日无人答理。司门官又出来将大门砰的一声闭上。他就手执铜门环,敲击大门,并高呼“皇后被废,何不听听谏官的意见!”这真是有点不知高低,要舍命与皇帝辩论了。看看没有人理,他们议定明天上朝当面再奏。

范仲淹正盘算着怎样进一步劝谏皇上,忽然传他接旨,只听宣旨官朗朗念道,贬他到睦州(今浙江桐庐附近),接着朝中就派人赶到他家,催他当天动身离京。

显然这吕夷简玩起权术来比他高明,事前已做过认真准备,三下五除二就干净利落地将他赶出京城。他1033年4月回京,第二年5月被贬出京,第二次进京做官只有一年时间。

(三)忧政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无不是在心忧天下,总是在与政治腐败,特别是吏治腐败作斗争。

01第三次谪贬

1035年,范仲淹因知苏州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知京城开封府。他已两次遭贬,这次能够回京,在一般人定要接受教训慎言敏行,明哲保身。但这却让范仲淹更深刻地看到国家的政治危机。他又浑身热血沸腾,要指陈时弊了。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忧乐精神诞生地

到范仲淹在朝时,宋朝开国已八十年,吏治腐败,积重难返。再加上当朝宰相培植党羽,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皇帝要保护官僚,官僚要巩固个人的势力,拼命扩大关系网,百姓养官越来越多,官的质量越来越低。

在这之前,范仲淹已经两次遭贬,三次在地方为官,深知百姓赋税之重,政府行政能力之低,民间冤狱之多,根子就在于朝中吏治腐败。他经调查研究,就将朝中官员的关系网绘了一张“百官图”

1036年,他拿着这图去面见仁宗,说宰相统领百官,不替君分忧,不为国尽忠,反而广开后门,大用私人,买官卖官。范又连上四章,要求整顿吏治。皇帝虽有改革之意,但他绝不敢把这官僚班底兜翻

范仲淹在朝中成了一个讨嫌的人。吕夷简对他更是恨得牙根痒,就反诬他“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那个仁宗是最怕大臣结党的,吕很聪明,一下就说到了皇上的痒处,于是就把他贬到

饶州(今江西鄱阳)。

从他1035年3月进京,第三次被起用,到第二年5月被贬出京,又只有一年多一点。这是他第一次试图碰一碰腐败的吏治。这次,许多正直有为的臣子也都被划入范党,分别发配到边远僻地。朝中已彻底没有人再敢就官员问题说三道四了。范仲淹离京,几乎没有人再敢为他送行。但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三次被贬而不改初衷。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忧乐精神诞生地

饶州在鄱阳湖边,风高浪大,范自幼多病这时又肺病复发。不久,那成天担惊受怕,随他四处奔波的妻子也病死在饶州。未几,他又连调润州(今江苏镇江)、越州(今浙江绍兴)。四年换了三个地方。范仲淹已三进三出京城,来回调动已不下二十次

在饶州附近做县令的友人梅尧臣,写了一首《啄木》诗和一首《灵乌赋》给他。梅尧臣在《啄木》诗中劝他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灵乌赋》中也是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劝范仲淹应学报喜之鸟,而不要像乌鸦那样报凶讯而“招唾骂于里闾”,希望他从此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随意吃喝外,不要多事。

范仲淹也回写了一首同样题目的《灵乌赋》给梅尧臣,他在赋中斩钉截铁的写道,无论如何他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他始终都是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这句名言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为世人所千古传颂。

02第四次谪贬

自1036年被贬外地四年后,西北战事吃紧,皇帝又想起了他。1040年他被派往延州(今延安)前线指挥抗战。1043年宋夏议和,战事稍缓,国内矛盾又尖锐起来。赋税增加,吏治黑暗,地方上暴动四起,仁宗束手无策。

庆历三年(1043)四月,宋仁宗又将范仲淹调回京城任为副相,又免了吕夷简的官,请他主持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是他第四次进京为官了。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河南邓州花洲书院,范仲淹忧乐精神诞生地

这次,他指出的要害仍然是吏治。七年过去了,他连任了四任地方官,又和西夏打了一仗,但朝中的吏治腐败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他立即上书《条陈十事》。

第一条,先要明确罢免升迁;第二条,抑制大官子弟世袭为官;第三条,贡举选人;第四条,选好的地方官;第五条,公田养廉······十条中就有五条是有关吏治的。后面还有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

“庆历新政”的改革之初,仁宗皇帝对范仲淹还是很信任的,改革的决心也很大。仁宗甚至让他搬到在自己的殿旁办公。范仲淹派许多按察使到地方考察官员的政绩,调查材料一到,他就从官名册上勾掉一批赃官,仁宗也都批准。有人劝他说:“你这一勾,就有一家人要哭!”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州县的百姓哭好吧。”短短几个月,朝廷上下风气为之一新。贪官收敛,行政效率提高。

但是,由于新政首先是对腐败的官员制度开刀,得罪了朝中的既得利益者,新政面临强大的阻力。宋仁宗在小人之怨和纷纭的浮议面前,渐渐开始动摇了。

庆历四年(1044),保守派制造了一起谋逆大案,将改革派一网囊括进去。这回还是利用了仁宗疑心重,怕臣子结党的弱点,把改革派打成“朋党”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范仲淹祖墓地——苏州天平山秋意

庆历五年(1045)初,失去了皇帝支持的改革彻底失败,范仲淹被调出京到邠州

(今陕西彬县)任职,这是他第四次被贬出京了。从此之后,范仲淹就再也没有回汴京工作。

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因肺病不堪北地的风寒,要求调邓州(今河南南阳),这年他已五十八岁,生命已进入最后六年的倒计时。而传唱千古的《岳阳楼记》就写于邓州。

三、我们该怎样作文——形美、情美、理美

范仲淹自二十七岁中进士为官,四处奔波,四起四落,已三十一年。自庆历改革失败后,他就一直在地方工作。现在,他终于可以一个人静下来,好好地回顾他的人生经历、思考为官为人的哲理了。

01《岳阳楼记》的写作背景

一天,他的老朋友滕子京,从岳阳送来一信和一幅《洞庭晚秋图》,希望他能为新修葺的岳阳楼作一篇记。滕宗谅(字子京)那一次在西北遭人陷害,亏得范仲淹的力保,虽没有下狱却于庆历四年(1044)被贬岳阳,但仍怀忧国之心,才两年就政绩显著,又重修岳阳楼。

范仲淹看罢来信,将《洞庭晚秋图》挂于堂前,只见一楼高耸,万顷碧波。胸中不由翻江倒海,回顾自己一生四起四落的人生经历,感慨万端。他心中万分激动,挑灯对图,凝神静思,一篇三百六十八字的《岳阳楼记》一气呵成,墨透纸背。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湖南岳阳楼

他把自己奋斗一生的做人标准和政治理想提炼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熔山水、政治、情感、理想、人格于一炉,文章说是写岳阳楼,其实是在写他自己的一生。

02《岳阳楼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岳阳楼记》共分六个自然段。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意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的快乐情境。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湖南岳阳楼

第五段,导出哲理,作者将有意推向的高度,设问:有没有超出上面那两种的情况呢?有,那就不是一般人,而是“古仁人之心”

了。这种人超出物质利益的诱惑,超出个人的私念:在朝为官,不忘百姓;被贬江湖,不忘其君。太平时忧天下,危难时担天下。进也忧,退也忧,那么,什么时候才乐呢?

到文章快结束时,才推出一个响亮的哲理式结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官要做这样的官,做人要做这样的人!用的是“理”字诀。这个道理一下就讲透了,这是文章的高潮,全文的主题,是作者一生悟出的真理,也是他毕生坚持的信念。

讲完这个结论后,文章又从“理”回转到“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出了一种超时空的向往和惆怅。

要做文,先做人,范仲淹四起四落的一生,都浓缩在《岳阳楼记》里

湖南岳阳楼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在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难得的高度,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结束语

要做文,先做人。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

范仲淹为我们后人写下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同时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永载史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