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

厥阴包括足厥阴肝与手厥阴心包两经两脏。

肝:主疏泄、喜条达、藏血、舍魂、在体合筋。

心包:为心之宫城,代心用事。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高土宗《素问直解》解释为:“由太而少,则终有厥阴,有太阴之阴,少阴之阴,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说明厥阴为三阴之尽。

《素问阴阳类论》有:“一阴至绝,作朔晦”,厥阴为阴至尽,故算至绝,阴尽则阳生,阳生是朔,阴尽是晦,故曰作朔晦,指厥阴具有阴中有阳,阴尽阳生的特点。《灵枢.阴阳系日月》“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戌亥为地支之尽,遇子则阳气来复,故曰厥阴。

伤寒 | 厥阴病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

厥阴为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可以将其概括为:两阴交尽,谓之厥阴;阴极阳生,极而复返。这是厥阴的生理。

厥阴病

厥阴病是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对外感热病不同病理阶段的特征生概括。太阳病是伤寒初期的表证阶段,阳明病是伤寒过程中表现为胃热炽盛的阶段,少阳病是伤寒过程中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均呈衰减之势,正邪相持的阶段,太阴病是脾阳虚弱的阶段,少阴病是心肾虚衰的阶段,厥阴病则伤寒最后的厥证阶段。

伤寒的过程是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外感病的发生是从太阳开始的,因为太阳主表,外邪不经太阳则无由进入人体。

外感病的死亡则在厥阴,因为厥阴是人体阴阳之气交替转换的阶段,厥阴病则是人体阴阳之气不能正常交替,即所谓“阴阳气不相顺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特征就是“厥”,“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再发展就是“阴阳离决”,“阴阳离决”就是死亡。

所以从伤寒的过程来看,厥阴病是伤寒的最后阶段。

伤寒 | 厥阴病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

从伤寒的发病过程看,厥阴病是伤寒的最后阶段。从临床表现而言,厥阴病的特征性证候就是厥。至于厥阴病的证候特征为什么是厥,其道理已如上述。

此外,在《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共55条原文,其中有32条原文54次提到“厥”。也足以证明,厥阴病篇主要是讨论“厥”,“厥”是厥阴病的特征,没有“厥”就不是厥阴病。

1、厥的病机和定义

根据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厥”的病机是阴阳气不相顺接,“厥”的临床特征是手足逆冷。为什么阴阳气不相顺接的临床表现是手足逆冷呢?是因为十二经中阴阳经的交接都是在手足。
2、手足逆冷与手足冷的区别

厥者,逆也,乱也。厥,就是手足逆冷;逆冷,是指手足冷逆向发展,即手足冷由肢端向肘膝关节方向发展。人体温度的维持是依赖于血液循环的,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如果手足冷逆向的发展,即向心性的发展,那可能是心脏的功能衰竭。

在《灵枢.厥病》中有“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与《伤寒论》中所说的“厥”相似。因此,在《伤寒论》中,厥、逆冷、厥冷、厥逆、厥寒的意思是相同的。

伤寒 | 厥阴病解读之一:厥阴病的基本概念

手足冷(或手足寒),仅仅是手足的寒冷,寒冷没有向肘膝关节方向逆向发展。这是手足冷和厥的临床区别。在病机上,手足冷是阳虚不能温煦四肢,厥则阴阳气不相顺接。

阳虚只是阳气量的减少,阴阳气不相顺接则是阴阳有离决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阳气的虚衰不断加重,由虚而脱的时候,就是发展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了。所以,太阴病的脾阳虚,少阴病的心肾阳虚,是可以演变成厥阴病的寒厥的。

在《伤寒论》中,三阳病可以根据发热的特征进行区别,即太阳病是发热恶寒,阳明病是发热恶热(即发热不恶寒),少阳病是往来寒热。三阴病可以根据手足的寒温来区别,即太阴病是手足自温,少阴病是手足寒,厥阴病是手足厥。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咨询,请私信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