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火烧,有温度的化石

肉火烧,有温度的化石

肉火烧,有温度的“化石”

肉火烧,潍坊最著名的小吃,诗人陈显荣曾赞誉为“美味民间第一香”。

肉火烧历史悠久,颇具文化含量,是我市潍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内不可多得的有温度的“化石”。

肉火烧,有温度的化石

经考证,肉火烧诞生于清同治年间。1867年潍县首富丁善宝与父亲丁廷珍投巨资在城东南开发了第一口煤井“丁家井”。比德国人开发坊子煤矿早30多年。潍县有了新的能源,社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清光绪二年,丁家井使用上了进口蒸汽机来为煤窑抽水,潍县成为中国早期践行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城市。优质的无烟煤,催生了潍县打火烧的行业。丁善宝在自己家里垒上土炉子,一开始打面火烧。后来借鉴肉烧饼的做法,研发了花椒肉火烧。

肉火烧,有温度的化石

丁善宝(1841—1887),天资聪颖,曾做过京官,见多识广,性耽风雅,是清末乡绅阶层中的精英人物。他以超前的意识,开办钱庄,开发煤矿,实施了一系列新的谋生路子,稳坐“潍县首富”的交椅。丁善宝善诗文,爱饮宴,结识名士甚多。晚年将自己著作《六斋诗存》《六斋文存》付梓,并修葺了有“江北第一园”之称的十笏园,现为我市城区著名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肉火烧,有温度的化石

2017年2月,笔者就肉火烧之事咨询86岁的十笏园后人丁永志先生(青岛理工大学教授),他说:“我们家里的确垒着火烧炉子,自己打肉火烧。但不是天天打!”由此可知,潍县首富家的孩子都不是每天能吃到肉火烧;解放初期,城隍庙火烧铺的郭学奎、南门火烧铺的裴锡祥都是以打面火烧为主,肉火烧只打一炉或两炉。有时卖不了还要在大街上叫卖……可见旧时肉火烧是极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

肉火烧是参考肉烧饼而研制出来的。肉烧饼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9年)带回的胡饼演变而来。北魏(公元540年)潍人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肉烧饼的做法,文中说:“由面粉、羊肉、葱白、盐……灸之”。由此可见,潍坊肉火烧的雏形可追溯到1500年至2000年前。

潍县是古丝绸之路的源头之一。文献记载白狼河边常有大批骆驼现身,庆成门里的米氏“西域斋”饭店即是最好的见证。潍县的肉烧饼是由羊肉做成的,后来潍人改成了猪肉馅的。无论是肉烧饼还是肉火烧,都是丝绸之路带来的福祉。

肉火烧,有温度的化石

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潍坊肉火烧遍地开花,这大饱了老百姓的口福,成为了古老城市的一张名片。追溯肉火烧的历史,更加深入地研究文化生态,进一步培养和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内在活力。使肉火烧这一带有温度的“化石”,为国家级潍水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增加更多可供研究的内涵。

肉火烧,有温度的化石

(原载《潍坊广播电视报》) 张惠昌老师 绘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