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人品二字與我無關,因為我沒有人品

宋之問:人品二字與我無關,因為我沒有人品

初唐詩人宋之問,可以說是一個文辭斐然卻毫無人品可言的人。

宋之問,一名少連,字延清。出生在大約唐高宗顯慶元年(公元656),

死於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活了56歲。歷史記載他有兩個不同的籍貫,一說在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市),一說在汾州(今山西汾陽市附近)。

宋之問的詩句講究聲律,文辭華美,對唐代近體詩的發展,尤其是七言律絕形式的完成有很大的貢獻,被稱為“律詩鼻祖”,他與陳子昂、盧藏用、司馬承禎、王適、畢構、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稱為“仙宗十友”。

他的父親宋令文曾在唐高宗時做過驍衛郎將、東臺詳正學士等官。由於富文詞,且工書,有力絕人,世稱“三絕”。宋令文的三個兒子各自繼承了“一絕”:宋之問工文辭,宋之悌有勇力,宋之精書法。

1、奪詩殺外甥

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其實出自一首叫《代悲白頭翁》的詩,全詩如下:

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

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

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

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

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髮亂如絲。

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

這是一首擬古樂府,詩題也叫《白頭吟》。寫得情真意切、催人淚下。描寫了宇宙間萬物變化不息的現象,抒發了一種傷老恨衰的遲暮之情和升沉不定的人世滄桑之感。不論是從藝術形式還是思想性上來看,這首詩在初唐時期的詩歌園地裡顯得出類拔萃,甚至直接影響了後來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

其實,這首卓越詩篇真實的作者不是宋之問,而是其外甥——劉希夷。

據史料記載,他的外甥劉希夷,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少有文華,好為宮體,詞旨悲苦。”

一日,劉希夷將此詩作成後,呈給舅舅宋之問品鑑,宋一讀該詩,特別是讀到“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句時,拍案叫絕,於是要求外甥把此詩讓給自己,想到此詩是自己嘔心之作,豈可委於他人,於是劉便拒絕了。然而宋之問卻志在必得,這下可惹惱了宋,舅甥二人便爭執了起來。心胸狹隘的宋之問“惡向膽邊生”,一不做二不休,把裝了滿滿一大麻袋土的袋子砸向了劉希夷,“以土袋壓殺之。”

就這樣,不到30歲的才子劉希夷死在了舅舅宋之問的手上,這首千古名篇也被宋之問奪去了,因此我們會看到同樣內容的詩句在《全唐詩》裡有了兩個作者。還好歷史是公正的,宋之問奪詩殺外甥的記錄卻留在了歷史恥辱柱上。

宋之問:人品二字與我無關,因為我沒有人品

2、提尿壺諂媚

宋之問在唐高宗上元二年( 675)便考中了進士,那時他才19歲,可謂少年得志。中了進士之後,便與初唐四傑之一的楊炯一同任教於習藝館。習藝館為武則天下令為培訓宮女所設,教授宮女學習詩文、經學、書法、舞蹈、棋術等。這個官職雖然不是要職,但有個好處是可以經常見到武則天。

宋之問是不甘於只做個宮女培訓教授的。武則天曾召一些文學之士作為自己的參謀班子,時人稱之為“北門學士”, 這是文人在政治上得以晉升的難得好時機,宋之問對此很是垂涎,於是厚著臉皮向武則天提出要做北門學士,卻遭到了武則天的拒絕。

這讓他十分鬱悶,想著自己才華橫溢,怎麼就不被認可呢?於是寫下了一首《明河篇》,呈給了武則天:

八月涼風天氣晶,萬里無雲河漢明。

昏見南樓清且淺,曉落西山縱復橫。

洛陽城闕天中起,長河夜夜千門裡。

複道連甍共蔽虧,畫堂瓊戶特相宜。

雲母帳前初氾濫,水精簾外轉逶迤。

倬彼昭回如練白,復出東城接南陌。

南陌徵人去不歸,誰家今夜搗寒衣。

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

雁飛螢度愁難歇,坐見明河漸微沒。

已能舒捲任浮雲,不惜光輝讓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

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充分表達了要死心塌地侍奉女皇的熱切願望。

武則天見到此詩後,對身邊的崔融說:“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口過”指由於患齒疾,有口臭。武則天因為宋之問有口臭的毛病而拒絕了他。得知這樣的答覆,宋之問有些羞愧無比,從此人們就經常看見他口含雞舌香(即丁香),以解口臭。

既然巴結武則天未果,於是轉念一想,想出了一個迂迴之策,不如獻媚於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易之恃寵專權,朝廷百官無不懼他,就連武則天的子侄也敬其三分,“爭執鞭轡,呼為五郎”。宋之問為了能抱上張易之的大腿,甚至不惜喪失人格,厚著臉皮為張易之提尿壺。

3、以怨報德

後來武則天稱病下臺,唐中宗李顯復位,誅殺了張易之兄弟,作為其餘黨的宋之問被流放到了嶺南,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市)參軍。

人生落魄的時候,倒是留下了幾首比較情真意切的詩篇,如《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還有《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嶺南瘴癘之地的日子實在苦不堪言,不久,他便與弟宋之遜北上,潛逃回東都洛陽,躲在了駙馬王同皎的家裡。

是時,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勾結中宗皇后韋氏把持著朝中政權。王同皎、張仲之等人對武后侄子武三思的擅權亂政早已不滿,經常在一起謀劃欲殺之,不想此消失卻被宋氏兄弟窺探。本來落難的宋之問應該格外感激王同皎的收留,何曾想人格卑下的宋氏兄弟卻差人將此事密報給了武三思,以怨報德,武三思先發制人把王同皎等人悉數處死。

宋之問:人品二字與我無關,因為我沒有人品

4、流放賜死

宋之問靠著出賣恩人獲得到了武三思的賞識,武氏不僅免除他的流放,還擢為修文館直學士。不久,武三思便被李多祚等誅殺,宋之問又開始巴結炙手可熱的太平公主,後見安樂公主權勢日盛,又投靠了安樂公主。

這種朝三暮四的的行為引起了強勢的太平公主的怨恨。一次,唐中宗欲提拔宋為中書舍人,太平公主乘機揭發宋任考官時收受賄賂的劣跡。這不但使宋的提拔泡湯,還降為了越州(今紹興)的地方官。

因醜聞而降職對宋之問這麼一個寡廉鮮恥的小人來講,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的,他認為好似恩賜一般,甚至自比古代歸隱田園的賢人雅士,於是在越州任上游山玩水,飲酒作詩,好不逍遙。

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樣的小人自然不會得到善終。隨著中宗的駕崩及睿宗復位,朝中開始清除“武韋”的流毒,睿總認為宋“獪險盈惡,無悛悟之心”,他再次被流放到了嶺南欽州。

唐玄宗先天元年,宋之問被賜死。當詔書送達時,他戰戰兢兢,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使者允許他回家與老婆孩子訣別,他“慌悸不能赴家事”,最後不得不“飲食沐浴就死”。我們很熟悉的《渡漢江》一詩便是在他接到賜死詔書之後回鄉告別途中寫下的: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句經典詩句歷來為人們所使用。

5、結語:才華橫溢卻無人品

宋之問曾寫過一首《題張老松樹》的詩:

歲晚東巖下,周顧何悽惻。

日落西山陰,眾草起寒色。

中有喬松樹,使我長嘆息。

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

“百尺無寸枝,一生自孤直。”這句讚揚松樹的詩與其卑劣的人格相比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反諷:誰能想到此讚揚高潔風骨的詩句竟出自一個最沒有風骨的人身上。

文不如其人,文人無骨,在宋之問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宋之問一生蠅營狗苟,卻鼠目寸光,如同一個沒頭的蒼蠅一樣,看到誰得勢了便猛然撲將上去。

史載宋之問“偉儀貌,雄於辯”,就是這樣長得儀表堂堂,才華橫溢的人因為低劣的人品永遠地留在了史冊裡為後人所不齒、所唾棄。

可悲可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