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峁古城或是黃帝的下都

一、史籍方面的考證

  沈長雲先生從史籍的角度考證,認為陝北黃土高原是黃帝部族活動的區域:

  黃帝活動在石峁所在的陝北黃土高原是史有明言的,那就是《史記》、《漢書》有關黃帝的陵墓在距石峁不遠的陝北子長一帶的記載。《史記·五帝本紀》稱:“黃帝崩,葬橋山”,《索隱》引《地理志》說:“橋山在上郡陽周縣”。查《漢書·地理志》,其上郡陽周縣下確實記有“橋山在南,有黃帝冢”的字樣,陽周即今陝北子長縣,當今陝西黃陵縣以北偏東三四百里的地方。除此之外,《漢書·地理志》上郡膚施縣下還記載其地“有黃帝祠四所”,膚施即今陝西榆林,在子長縣北,毗鄰石峁所在的神木縣高家堡。既然石峁附近的榆林、子長一帶有黃帝的冢墓,還有人們祭祀黃帝的祠堂,則黃帝生前和他的部族在此一帶活動是無可否認的。

  沈先生也從白狄和犬戎與黃帝的關係的角度考證黃帝族起源於陝北:

  實際上,作為黃帝部族活動在今陝北地區的更直接的證據還應從黃帝后裔白狄族人居住在這一帶談起。

  白狄姬姓,與黃帝是同一姓氏。漢王符所作《潛夫論·志氏姓》即稱“隗姓赤狄,姮(姬)姓白狄……短(姬)即犬戎氏,其先本出於黃帝”。王符說白狄屬於姬姓,它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叫犬戎,二者均為黃帝之後。比《潛夫論》更早的文獻《山海經》對之有更詳細的記載,其《大荒西經》稱:“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其《大荒北經》亦稱:“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所謂北狄,後人認為包含了白狄與赤狄;而所謂白犬,顯然就是指的白狄。

二、《山海經》中的證據

  獨立學者王紅旗是《山海經》研究專家,他在《神木石峁古城遺址很可能就是黃帝都城崑崙》一文中如此闡述:

  復原再現4200年前華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42平方米《帝禹山河圖》(王紅旗創意,孫曉琴創作),將黃帝都城崑崙的位置畫在黃河河套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之上。該巨畫於1999年9月9日問世之後,筆者就期待著考古工作者在鄂爾多斯高原發現先夏時期古城遺址。果不其然12年後的2011年,考古部門對位於陝西省神木縣(位於鄂爾多斯高原之上、毛烏素沙地的東緣)髙家堡鎮洞川溝附近的石峁遺址進行調查,發現一處先夏時期規模巨大的石砌古城,石砌城牆、城門保存較好,面積425萬平方米。對此,有學者相信這座古城正是傳說中黃帝部族所居住的居邑,而筆者則認為石峁古城遺址當即黃帝部落聯盟都城崑崙所在地(90%可能性)。

  由於古史傳說都將黃帝都城崑崙與黃河發源地聯繫在一起,具體來說即黃河發源於崑崙東北方。因此,長期以來絕大多數學者都想當然地認為,黃帝都城崑崙所在地在今日黃河發源地附近。筆者認為上述觀點是一種誤解,並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經典圖讀山海經》、《山海經鑑賞辭典》、《山海經十日談》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全本繪圖山海經》(全三冊)等專著中論證指出:在先夏時期和夏商周時期,人們所知道的黃河發源地,實際上在今日的河套地區在4000多年前曾經有許多大湖澤,後套湖澤即《山海經》所說的黃河發源地泑澤。

  《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 “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有云:“至黃帝之時,以玉為兵”。

  崑崙之墟就是黃帝的下都,其中“以玉為檻”和“以玉為兵”的描述與石峁古城城牆中嵌入大量玉器的情形很是吻合。

三、《穆天子傳》中的發現

  我們不妨研究《穆天子傳》中周穆王觀黃帝之宮的行程,也可以發現了崑崙之丘位置的秘密。

  《穆天子傳》卷一所述"辛丑,天子西征,至於?人。河宗之子孫?柏絮且逆天子於智之□”,其中“智”即智邑,即今山西永濟西北。前人研究《穆天子傳》往往忽視了“智”這個地名對山西永濟的標定,而將周穆王祭拜河神的地點分析到了河套地區,這是錯誤的。山西永濟離山西絳縣即橫水大墓不遠,這就將?柏絮與倗國聯繫上了,可見我的分析是正確的。

  “乙丑,天子西濟於河。□爰有溫谷樂都,河宗氏之所遊居”,這是周穆王從山西永濟向西渡過黃河,河對面是陝西大荔縣,而出自河宗氏的馮(通倗)國,即是在大荔縣。可見大荔縣也是河宗氏的地盤,這與《穆天子傳》所述“河宗氏之所遊居”可以印證。

   “丙寅,子屬官效器。乃命正公郊父,受敕憲,用伸□八駿之乘”,丙寅日,周穆王開始準備馬乘,準備出發去崑崙之丘。“丁巳,天子西南升□之所主居。爰有大木碩草,爰有野獸,可以畋獵”,到丁巳日,到達崑崙之丘附近,路上花了51天。路上沒有描述,應該是一直在趕路。

   “戊午,●□之人居慮獻酒百□於天子。天子已飲而行,遂宿於崑崙之阿,赤水之陽。爰有?鳥之山。天子三日舍於?鳥之山。”,又走了一天,終於到達崑崙了,晚上在崑崙之丘附近過夜,之後三天都在住在?鳥之山。

  “吉日辛酉,天子升於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豐隆之葬,以詔後世”,三天後,周穆王懸在良辰吉日參觀了黃帝之宮。

  從陝西大荔縣到崑崙之丘,《穆天子傳》沒有說周穆王再次渡河,因此可以合理推測崑崙之丘在黃河幾字灣內。周穆王一共走了52天,我們可以在黃河幾字灣內離大荔縣52天行程的位置尋找崑崙之丘。從大荔縣到石峁遺址現代的路程差不多744公里,古代的路程更不好走,可能實際距離還會更遠點。周穆王是去遊玩,行軍速度不會很快,如果以一天15公里的速度計算,從大荔縣到石峁遺址大概要走50天,這與周穆王52天的行程時間很接近了。考慮到石峁遺址在黃河幾字灣內、與大荔縣的行程以及石峁古城的規模和出土文物,石峁古城確實是目前崑崙之丘(黃帝之宮)最佳的候選遺址。

四、黃帝部族另外的候選者

  已故的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一直認為紅山文化對應的紅山古國就是黃帝的軒轅古國,這一論斷也得到部分考古學者的支持。蘇秉琦先生於1997年已經去世,而石峁遺址大規模發掘是2011年之後的事情。如果蘇秉琦先生還在世,看到石峁古城的發掘情況後,是否還會堅持紅山文化是黃帝軒轅部落的遺存呢?

  郭靜雲教授在《透過亞洲草原看石峁城址》一文中說到:高大倫先生進一步質疑石峁城是否具有聚落的功能,“石峁城裡面溝壑縱橫,似乎並不適宜居住,這個城是否也是一種特殊時期的建築,比如戰爭時期的短期防禦場所?”曹建恩先生將石峁城址與內蒙古軍城比較,認為內蒙和陝北文化類型是一致的,並強調本地帶防守技術續用到漢代,或可視為長城的萌芽。劉斌先生同意此觀點,石峁石牆順著山勢修建,“對它的研究不能套用幾層城圈中間是宮殿這樣的觀念。石峁城沿著山脊線修得很像長城,除了防禦,作為通道也是很重要的。”

《山海經》稱“崑崙之丘”為“帝之下都”,這讓我聯想到周朝時期的燕國。燕國亦有上都和下都之分,上都在薊,下都在易縣。燕國的下都可能主要是用於軍事防禦目的,從石峁古城的強大軍事防禦能力看,黃帝的下都或也有此用。

參考文獻:

1、沈長雲,《石峁古城是黃帝部族居邑》,《光明日報》(2013年03月25日 15版)

2、王紅旗,《神木石峁古城遺址很可能就是黃帝都城崑崙》,《百色學院學報》2014年9月

3、郭靜雲,《透過亞洲草原看石峁城址》,《中國文物報》2014年1月17日6版

作者易刀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