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频频“失访”?40多家医院织就的这张“大网”,将找回他们

早产儿频频“失访”?40多家医院织就的这张“大网”,将找回他们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豆豆出生时仅孕24周,体重只有600克,只有成人的手掌大。两年前,在医护人员抢救和精心治疗下,这个超早产儿结束了4个多月的漫长住院周期,带着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祝福回家了!

但是,两年过去了,这个早产儿却“失访了”,豆豆现在状况如何?这一直让医护人员们牵挂着。

早产儿由于胎龄不足,其生命相比足月儿更加脆弱!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很多早产儿在出生一年后就和医生失访了。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以下简称“一妇婴”)主办的“互联网+早产儿随访管理质量改进项目研讨会”上传来最新消息,目前全国已有包括一妇婴在内的40多家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新生儿科开始推广“线上早产儿随访体系”,这套新系统可以帮助医院找到“失访”的早产儿,并让这些高风险人群接受专业、便利的随访。

早产儿出院了,并不是万事大吉了

新生儿2.5公斤以上属于正常体重,1公斤以下就属于超低体重了。在医学上,一般把出生体重低于1000克的宝宝认定为是超早产儿。 这些年,由于生活压力增大、环境因素、产妇高龄化,医疗技术发展等原因,超早产儿不断增多。

在一妇婴,2012年时,医院每年才诞生10多个早产儿,从2014年开始,随着家长对1500克以下早产儿救治意愿的提高,医院一年至少诞生70多个早产儿。然而,这些早产儿一年以上的随访率只有20%。

“早产儿不是出院了,就万事大吉了。他们在一岁以后,甚至更长时间内,都需要到医院随访。”一妇婴新生儿科主任刘江勤是这次论坛的召集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围产医学及新生儿重症监护救治技术的进展让早产儿死亡率明显降低,各种严重早产儿疾病的发生率有下降趋势,但与正常足月新生儿比较,早产儿后期发生神经发育损害的风险更高。

早产儿频频“失访”?40多家医院织就的这张“大网”,将找回他们

▍ 早产儿出院后的每一项检查都应该“踩在点上”

然而,早产儿常常出院即“失访”,这让医学专家们忧心不已。这些高风险孩子出院后,如果不能及时踩在各个重要的生长发育时间节点进行各项随访检查的话,会给他们的身体、头脑发育带来隐患。

记者了解到,早产儿出院后即“失访”的状况有其现实原因,主要还是家庭对早产儿随访必要性的认识和意识还不够,家长觉得孩子看上去是健康的,就没有必要去医院,等到了一定阶段,早产儿视力、听力、智力甚至学习能力落后于足月儿时,才会意识到要去找医生。实际上,不仅早产儿,每个人都需要做好健康管理才能预防疾病,有更好的生活。

刘江勤告诉记者,他就曾遇到过一个3岁被妈妈认为是“自闭症”的孩子,实际上是早产后随访不及时造成的发育行为问题。

“对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长期的跟踪随访,就显得极为重要。”刘江勤说,早产儿的发育与足月儿有显著的差别,早期发育虽然表现不佳,但是经过长期规律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将影响并促进孩子的健康发育,大多数都会实现很好的追赶。

40多家医院织就一张早产儿随访大网

如何让这些早产儿更健康地生活下去?在研讨会上,来自中方的专家大多倾向于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早产儿随访。

目前一妇婴正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互联网+早产儿随访体系”,早产儿父母可以通过患者端,将家庭能获取的数据——比如孩子随访的频次、到医院做的检查结果、家庭监测的体温、心率等等穿戴设备参数等上传,并相应获得一些科普的养育知识;而医生端可以将早产儿的门诊随访结果上传至同一个数据库,两方完整的记录可以很好地储存下来,几十年后都可以追溯,积累的大数据可以为整个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支持。

如今,这套“线上早产儿随访体系”在全国推广后,运用互联网平台,早产儿家长可以通过一个App轻松获取各类随访信息,及时上传孩子的各种检查情况,以帮助专业医生进行更加有效的随访。“把信息传递上来,比跟医生聊10分钟有效得多。”刘江勤介绍。

截至目前,有超过40家妇幼保健院和综合医院新生儿科参与该项目,涵盖22个省市自治区,未来,针对早产儿的互联网随访体系将继续改进质量,在更多省份落地,围绕早产儿及其家庭为中心,形成基于移动终端的全国随访体系。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顾金华/文 受访者/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