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產兒頻頻“失訪”?40多家醫院織就的這張“大網”,將找回他們

早產兒頻頻“失訪”?40多家醫院織就的這張“大網”,將找回他們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文 受訪者/圖

豆豆出生時僅孕24周,體重只有600克,只有成人的手掌大。兩年前,在醫護人員搶救和精心治療下,這個超早產兒結束了4個多月的漫長住院週期,帶著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的祝福回家了!

但是,兩年過去了,這個早產兒卻“失訪了”,豆豆現在狀況如何?這一直讓醫護人員們牽掛著。

早產兒由於胎齡不足,其生命相比足月兒更加脆弱!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很多早產兒在出生一年後就和醫生失訪了。從同濟大學附屬上海第一婦嬰保健院(以下簡稱“一婦嬰”)主辦的“互聯網+早產兒隨訪管理質量改進項目研討會”上傳來最新消息,目前全國已有包括一婦嬰在內的40多家婦幼保健院和綜合醫院新生兒科開始推廣“線上早產兒隨訪體系”,這套新系統可以幫助醫院找到“失訪”的早產兒,並讓這些高風險人群接受專業、便利的隨訪。

早產兒出院了,並不是萬事大吉了

新生兒2.5公斤以上屬於正常體重,1公斤以下就屬於超低體重了。在醫學上,一般把出生體重低於1000克的寶寶認定為是超早產兒。 這些年,由於生活壓力增大、環境因素、產婦高齡化,醫療技術發展等原因,超早產兒不斷增多。

在一婦嬰,2012年時,醫院每年才誕生10多個早產兒,從2014年開始,隨著家長對1500克以下早產兒救治意願的提高,醫院一年至少誕生70多個早產兒。然而,這些早產兒一年以上的隨訪率只有20%。

“早產兒不是出院了,就萬事大吉了。他們在一歲以後,甚至更長時間內,都需要到醫院隨訪。”一婦嬰新生兒科主任劉江勤是這次論壇的召集人之一,他告訴記者,圍產醫學及新生兒重症監護救治技術的進展讓早產兒死亡率明顯降低,各種嚴重早產兒疾病的發生率有下降趨勢,但與正常足月新生兒比較,早產兒後期發生神經發育損害的風險更高。

早产儿频频“失访”?40多家医院织就的这张“大网”,将找回他们

▍ 早產兒出院後的每一項檢查都應該“踩在點上”

然而,早產兒常常出院即“失訪”,這讓醫學專家們憂心不已。這些高風險孩子出院後,如果不能及時踩在各個重要的生長髮育時間節點進行各項隨訪檢查的話,會給他們的身體、頭腦發育帶來隱患。

記者瞭解到,早產兒出院後即“失訪”的狀況有其現實原因,主要還是家庭對早產兒隨訪必要性的認識和意識還不夠,家長覺得孩子看上去是健康的,就沒有必要去醫院,等到了一定階段,早產兒視力、聽力、智力甚至學習能力落後於足月兒時,才會意識到要去找醫生。實際上,不僅早產兒,每個人都需要做好健康管理才能預防疾病,有更好的生活。

劉江勤告訴記者,他就曾遇到過一個3歲被媽媽認為是“自閉症”的孩子,實際上是早產後隨訪不及時造成的發育行為問題。

“對早產兒尤其是極低出生體重兒進行長期的跟蹤隨訪,就顯得極為重要。”劉江勤說,早產兒的發育與足月兒有顯著的差別,早期發育雖然表現不佳,但是經過長期規律的隨訪和健康管理將影響並促進孩子的健康發育,大多數都會實現很好的追趕。

40多家醫院織就一張早產兒隨訪大網

如何讓這些早產兒更健康地生活下去?在研討會上,來自中方的專家大多傾向於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進行早產兒隨訪。

目前一婦嬰正在不斷探索和完善“互聯網+早產兒隨訪體系”,早產兒父母可以通過患者端,將家庭能獲取的數據——比如孩子隨訪的頻次、到醫院做的檢查結果、家庭監測的體溫、心率等等穿戴設備參數等上傳,並相應獲得一些科普的養育知識;而醫生端可以將早產兒的門診隨訪結果上傳至同一個數據庫,兩方完整的記錄可以很好地儲存下來,幾十年後都可以追溯,積累的大數據可以為整個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支持。

如今,這套“線上早產兒隨訪體系”在全國推廣後,運用互聯網平臺,早產兒家長可以通過一個App輕鬆獲取各類隨訪信息,及時上傳孩子的各種檢查情況,以幫助專業醫生進行更加有效的隨訪。“把信息傳遞上來,比跟醫生聊10分鐘有效得多。”劉江勤介紹。

截至目前,有超過40家婦幼保健院和綜合醫院新生兒科參與該項目,涵蓋22個省市自治區,未來,針對早產兒的互聯網隨訪體系將繼續改進質量,在更多省份落地,圍繞早產兒及其家庭為中心,形成基於移動終端的全國隨訪體系。

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 顧金華/文 受訪者/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