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引 言

11月14日——青島的“防空防災警報試鳴演習”日。上午10時至10時20分,市內各防空防災警報將同時鳴響。為何市政府要將這一天確定為警報試鳴日?還讓我們把目光回溯122年。1897年11月14日(光緒二十三年十月二十日),德國海軍從棧橋登陸佔領了青島。

青島的近代化歷程始於1891年6月14日(光緒十七年五月初八),清廷內閣明發上諭後而建置。翌年8月,隨著清軍的進駐,青島拉開了海防建設的帷幕,陸、海防軍事設施相繼誕生和逐步完備。青島口,青島村中的各色商號也隨著大隊人馬的湧入相繼開張,天后宮裡的香火也比以往更旺,久設於此的東海關常關也不再顯的那麼孤單。青島歷史上第一次有計劃的建設工程在緊鑼密鼓中開始並進行著,棧橋也因此而誕生。百年來,棧橋見證著青島歷史發展的每一個瞬間,記得青島灣每一次的潮漲潮落。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長虹臥波

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著名景點之一,位於中山路南端的太平路10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首批國家級AAAA旅遊景區,與另一處青島標誌性景觀——小青島隔水相望。

“長虹遠引”、“飛閣回瀾”,棧橋與廻瀾閣被譽為“青島十景”之首,成為了青島的象徵和標誌。

棧橋由北段連接陸地的石砌引堤、中段立於海中的透空橋和南端的島堤以及其上部的廻瀾閣組成,全長440米,寬8至11.5米,從海岸邊偏向東南探入青島灣(昔稱青島口)。引堤以花岩石砌築外壁,內填沙石,建在海灣最大的一處北寬南窄呈三角型的礁石區之上,透空橋與廻瀾閣島堤則建於礁石區之外的沙泥區,南端八角重簷攢尖頂的“廻瀾閣”琉璃飛簷、處處展露著中華建築之美。

青島建置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青島鐵碼頭遠眺

早在1886年3月和7月,出使德國大臣許景澄、陝西道監察御史朱一新即已上奏朝廷,建議在膠州灣建立海軍屯埠。1891年6月14日,鑑於膠澳(膠州灣)日益凸顯的海防戰略地位,清光緒皇帝在1891年6月13日,李鴻章實地查看後批准了其“膠澳設防實為要圖”的上奏,明發上諭:“……奏擬在膠州、煙臺各海口添築炮臺等語,著照所請,……。”膠州灣被納入了北洋海防體系。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1892年8月,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四營移防進駐青島,擇址於可扼守膠州灣澳口東岸的青島村為駐防地。陸軍步兵和炮兵營房、訓練場、炮臺、火藥庫、電報房,鎮守衙門等陸防軍事設施建設也隨之展開。

棧橋溯源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旅順口水雷營碼頭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大連灣柳樹屯水雷營鐵碼頭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威海劉公島鐵碼頭

海防設施是北洋海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繼旅順口水雷營及其碼頭、大連灣柳樹屯水雷營及鐵碼頭、威海劉公島北洋水師鐵碼頭之後,又一座水雷營及專為“下雷船”裝卸水雷、軍械和加裝燃煤而建造的大型海軍專用碼頭在青島開始了興建。

棧橋始建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李鴻章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龔照璵

1894年5月29日(光緒二十年四月二十五日),直隸總督李鴻章等奏摺:“……至膠州澳口……登州鎮總兵章高元,承辦各臺基址已具,……。道員龔照璵又於青島前建設大鐵碼頭一座,現擬於鐵碼頭後建造水雷營,緊扼口門。……。”“……現辦煙臺、膠州兩海口防務,事同一律,宜各設水雷兵弁一營,各制下雷輪船一艘。……”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青島鐵碼頭遠眺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青島水雷營營門遠眺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青島水雷營營門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青島水雷營營門東側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青島水雷營背面

1890年,直隸候補道龔照璵接任旅順船塢工程總辦,兼北洋沿海水陸營務處會辦。龔照璵督造的青島水雷營碼頭時稱“鐵碼頭”(棧橋前身)。在此之前:“龔照璵負責督造威海劉公島鐵碼頭,墩柱用厚鐵板釘成方形柱,直徑四五尺,長五六丈,中灌水泥,直入海底,較之各處所設鐵碼頭,工程尤巨”。該丁字形突堤式鐵碼頭於1891年建成,並配設應用各項器具及廠庫,是北洋海軍艦船停泊之所,共有42對、84個鋼製墩柱,總長205米,寬6.9米,橋面鋪設木板。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青島鐵碼頭

青島的這座水雷營鐵碼頭同為突堤式,由石基灰面引堤和鋼架木面透空橋兩部分組成,所使用的架橋鋼材均來自始建於1883年的旅順船廠,工程也全部由旅順船廠的中國技術人員施工。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1914年地圖的鐵碼頭及水雷營遺留建築

鐵碼頭後部的水雷營位於今棧橋外蘭山路、太平路、中山路路口交匯處的三角花園西側。水雷營在德國佔領後不久即被拆除了圍牆和營門,1897年之後被保存下來的僅有兩座四面坡屋頂的建築,從歷史照片和地圖上看,這兩座建築一直到1914年還存在。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青島守軍馳援遼東戰場,致使鐵碼頭等在建軍事工程停滯。待1895年戰爭結束後章高元所部再返青島,工程應得以繼續,但碼頭建造是一項水工工程,受季節和潮汐的影響制約,清政府又向日本支付了鉅額戰爭賠款,所以鐵碼頭等其他在建項目依然進度緩慢。

清廷在痛失旅順和威海兩大海軍基地後,擬將海軍基地移至膠澳,但這一擬於1898年春季開始實施的計劃還未來的及實現,膠澳即被德國佔領。

甲午之後俄、德、法中曾為“三國干涉還遼”出過力,經以“友善”面孔出現的德國摘下了的面具,以“鉅野教案”為藉口,派遣德國海軍從青島鐵碼頭及其附近灘塗登陸佔領了青島。

德佔青島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德佔青島手繪圖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1897年11月14日-佔領青島海上攻擊圖

1897年11月14日,這個冬日早七時,在德國海軍少將棣德利(迪特里希)的指揮下,一支由停泊在青島灣的“凱撒”號和“威廉王妃”號,以及停泊於膠州灣內馬蹄礁附近的“可莫蘭”號三艘軍艦上的30名軍官、77名軍士和610名士兵組成的部隊以借地操演為名,兵分兩路撲向海灘。登陸後的德軍迅疾佔領了彈藥庫,切斷了鎮守衙門內電報房與外部聯繫的電報線路,控制了炮臺和主要山頭,架起了炮口瞄準鎮守衙門和兵營等處的火炮,強令章高元帶領駐防青島的守軍部隊在3個小時內撤離到大約15公里以外的滄口。清軍守將章高元與德軍據理力爭,並在與棣德利的交涉期間,被德軍扣押在了“威廉王妃”號上數日。最終,在清廷的指令下駐青清軍撤往了煙臺。

11點30分,清軍的龍旗軍旗被迫降下,大約2000名清軍士兵撤離了青島。

14點30分,軍事佔領行動以在升起德國軍旗和禮炮中而宣告結束。

此時,被德國人稱為“橋營”的水雷營業已建成,營門直通鐵碼頭。還處在建造中,最深吃水還不足2米的水雷營鐵碼頭被德國人稱之為“登陸橋”或“青島橋”。

據《膠澳租借始末電存》記載:“二十四日(1897年11月18日),旅順顧仲翁鑑碼頭工已停彼軍近札滄口附近劉藹翁赴煙回旅一切細情當可面述元印”。由此看來,隨著章高元所部撤往煙臺,實施鐵碼頭建造的相關人員也隨之撤離。鐵碼頭建造工程不得不中途停止,半途而廢。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1898年地圖上的水雷營與鐵碼頭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章高元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棣德利

膠澳租借

1898年3月6日,德國與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德國租借青島及膠州灣一帶551平方公里99年,並獲得青島至濟南430公里及張店至博山支線的鐵路鋪設權和沿線礦山開採權。條約簽訂後德軍才結束了對青島的軍事佔領狀態。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青島鐵碼頭是清軍為吃水較淺的“ 下雷船” 而建造,不僅橋體本身承重量小,又因還沒達到預定的水深位置,所以除德海軍的艦載小艇外,其他的大型艦隻均不能靠泊,往來與海上和陸地之間的人員及小型貨物,只能通過小型船隻進行接駁。出於應急需要,德人對鐵碼頭進行了加固和收尾。從德國人拍攝的早期棧橋照片中可清晰看到,此時橋上還豎立著建造施工用大型的吊裝角架,直至1900-1901年的青島全景照片上,這兩臺角架才無蹤影,但對橋墩水線部位的縱向加固仍在進行。說明,德國人也受到了天氣、海況甚至是材料等情況的制約,使其進度緩慢。鐵碼頭的主體應在1899年間完成,局部加固工程側進入到了1900年。至此,這座具有28孔桁架式鋼結構透空橋的青島鐵碼頭被定格。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約1909年標有鐵碼頭的青島手繪圖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按照清軍其他幾座鐵碼頭的做法,青島鐵碼頭可能與其他鐵碼頭同為丁字形。德佔青島後之所以沒有再繼續加長,或許是因為清廷停止了向已被德國佔領下的青島提供材料,也或許是德國人在此前的調查勘測中發現,前海區域因水淺浪大,不適宜圍海築港而終止。隨著1901年和1904年膠州灣內中等水深的小港和深水港大港(俗稱大碼頭)的建成,青島鐵碼頭的卸泊、運輸功能逐漸減弱。

日佔青島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1914年日本人繪製的標有“青島棧橋”的青島地圖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宣戰,戰爭波及青島。1914年11月7日,德國戰敗投降,日本侵佔青島。在當時的作戰地圖上對青島鐵碼頭的標註出現了“青島棧橋”之名稱。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舉國一致要求收回山東權益和青島的主權。1922年12月10日,中國政府正式接收青島。

飛閣回瀾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棧橋改建設計圖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棧橋一帶闢為“棧橋公園”。 時任青島市市長鬍若愚決定對棧橋進行改造。在“招商投標,拆壞重建”中,最終棧橋改建工程由信利洋行中標承建,新棧橋的式樣與結構則由青島港務局工程部的德籍工程師弗•施諾克設計。工程於1931年8月20日開始,棧橋南端的鏽蝕嚴重的鐵碼頭被拆除,改建成了35孔的“鐵筋混合土” 透空棧橋,於透空橋南端增築三角形島堤,島堤上新建混凝土八角重簷綠琉璃瓦攢尖頂中式亭臺一座(即今廻瀾閣)。為便於小型舟船靠泊透空橋,東西兩側各設有兩處繫泊泊位和舷梯,橋面上設置有減壓孔。在石砌橋兩側安裝了護鐵欄,在透空橋上安裝了鐵索護欄。

整個棧橋的重修改建工程於1933年5月沈鴻烈任青島市市長期間竣工,同時,“並於橋之前端增建一亭,以備遊人休息之用”。同年7月1日,舉行了重修竣工落成典禮,並於廻瀾閣內立碑紀念。據資料顯示,在1938年日本第二次佔領青島之後有過更換碑文的計劃,但最終如何實施不得而知,致使今日的廻瀾閣內仍存留著一塊無字碑。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廻瀾閣原設計為一座層高兩層的亭式建築,為便於遊客觀賞海景,一層設計為敞開式,後在徵得市民的意見後進行了重新設計,建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兩層樓閣式。廻瀾閣建成後,吸引了全國很多地方的人前來觀看。這座重簷八角閣也成為中國建築史上具有紀念意義的一處建築。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

1933年夏季,新建成的棧橋成為“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游泳賽場。

1936年“青島十景”評選,以棧橋為主景的“飛閣廻瀾”成為其中的第一景。

廻瀾閣島堤建成,棧橋才由“I”形改變成了形似“T”形的“↑”形狀,這彷彿是在向棧橋的“原型”靠近,也似乎是畫上了完美的句號。

命運多舛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棧橋上的日本人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棧橋上的美軍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8年1月10日,日本再次侵佔青島,日軍也曾多次登上棧橋。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接收青島後美國海軍的小型船隻也曾在棧橋靠泊。

舊貌新顏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市委市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廻瀾閣及棧橋公園進行修繕和美化。棧橋開放為休閒娛樂之地,而廻瀾閣曾被做過展覽館,茶館,甚至做過青島圖書館的閱覽室等多種用途使用。1953年,廻瀾閣曾被改名為中蘇友好閣,牌匾由郭沫若書寫。1958年重新改為廻瀾閣。牌匾由時任山東省委書記,中國書法家協會的創始人和第一屆主席,著名書法家舒同題寫,這塊牌匾一直掛在今天棧橋廻瀾閣上。

1984年11月5日至1985年4月28日,因年久失修棧橋再次進行了大修。根據“在大修中基本保持原貌不變”的原則,青島市政府投入巨資對久受海潮侵蝕嚴重的透空橋進行了歷史上的第二次拆除重建,對引堤及廻瀾閣也進行了局部修復,在長度不變下,將原34組墩柱的透空橋重建為16組墩柱。此次工程竣工後,棧橋基本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17孔的透空棧橋。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見證青島

青島早期歷史上曾經圍繞著半島還有幾座“棧橋”,現已查明均建造於1898年之後。據史料記載,小港內的大鮑島碼頭建於1899-1900年、大港中的港島橋建於1899-1900年、前海西側的萊因•威斯特法倫煤業辛迪加煤橋1900-1901年建造,青島灣東部的衙門橋於1900年建造。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1899年規劃中的衙門橋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建造前,建造中和建成後的衙門橋

風雨彩虹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臥波百年話長橋——探尋青島棧橋的前世今生

自廻瀾閣建成至今,青島棧橋雖也經厲過多次維修,但其風貌基本未改。“煙水蒼茫月色迷,漁舟晚泊棧橋西,乘涼每至黃昏後,人倚欄杆水拍堤”,這首刊載於1933年“青島指南”中的詩句正是青島棧橋的真實寫照。青島棧橋由一個初衷為清軍出於軍事用途而建造的軍事設施,轉變成為了具有標誌性的青島勝景。

這座連接著陸與海的“橋”,伴隨著島城百餘載歲月滄桑,更連接著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本組圖文作者為島城文史專家袁賓久老師,轉載請註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