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用好水資源 持續保障改善民生

一座座水庫碧波盪漾、一條條河流清水繞人家、一汩汩清泉進村入戶、一張張笑臉寫滿喜悅……水是生命之源,近年來,我市把水利問題作為老百姓生產生活的大事、要事來抓,推進河長制實施,解決了1353個行政村的飲水安全問題,用好水資源,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持續保障改善民生。

結束挑水:南江縣太平山村有了自來水

記者李俊如

擰開水龍頭,一股清冽的水從管道里直瀉而下,嶽映才拿起大瓷盆接了一盆水,隨即關上水龍頭,開始洗菜:“雖然現在用上了自來水,但還是要節約。”

今年75歲的嶽映才是南江縣大河鎮太平山村村民,說起以前村裡沒水吃、挑水吃、水難吃的艱難困境時,他回憶道,過去,太平山村是有名的旱山村,有一年春節,由於天干缺水,需要到距家2公里的黑白嶺溝裡挑水,揹回來的水要沉澱一個小時,才能用來煮飯、洗菜、燒水。

吃水都難,就更別提生產用水。村民王翠先吃盡了缺水的苦,他說,以前種莊稼完全靠天吃飯,天旱沒水只有乾著急,尤其到了插秧季節,為了搶到水,鄰里之間甚至大打出手。

缺水的日子一過就是幾十年,2015年,脫貧攻堅的春風吹遍了巴山大地,也吹到了太平山村。

久旱逢甘霖,太平山村群情振奮。從建新居到修道路、從建標準化衛生室到修文化廣場、從安裝自來水管道到步塘修渠……村裡的面貌在這場攻堅戰中不斷刷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

今年,太平山村448戶家庭全部通上了自來水,管道鋪設11萬米,修建了10個農業堰塘、6個產業灌溉堰塘。不僅讓群眾吃水用水有了保障,還讓業主發展起了牡丹種植園,村民們的生產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儘管現在不缺水,但嶽映才老人還是保持著節約用水的習慣:淘米水用來澆菜,洗菜水用來沖廁所。“我們吃水確實方便了,但節約是美德,浪費要不得。”嶽映才說。

王翠先表示:“現在渠道通了,水庫、堰塘都有了,我們種莊稼有保障了,生活是越來越幸福了。”

據介紹,近年來,南江縣大河鎮大力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同時加快以微水池、山坪塘為重點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廣大農村群眾解決了生產用水難、吃水難的大難題。據統計,目前,大河鎮共新建安全飲水工程36處,鋪設管道400多公里,投入資金1660.3萬元,全鎮20個村28674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得到有效保障,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大幅度提升。

告別缺水:平昌縣將實現集中供水全覆蓋

記者李雲良

“人在山上走,水在河中流,滴水貴如油,人畜為水愁。”這是過去平昌縣大多鄉鎮及農村缺水的真實寫照。

“現在好了,自來水管接到家裡,喝上了‘放心水’。”進入冬季,平昌縣板廟鎮大石村建卡貧困戶冉隆碧不再為“水”發愁。

2017年,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冉隆碧一家搬進了新修的小樓房裡,房子乾淨整潔,熱水器、洗衣機等傢俱一應俱全,水龍頭一擰,自來水就出來。

冉隆碧感慨,過去十幾家共用一口井,遇到乾旱時,井水就不夠用。而且,大石村農戶大多都打自壓井,水質沒保障,鈣、鐵等元素含量高,燒水後水壺裡水垢特別多。

以前,受水困擾的不僅僅是冉隆碧。在望京鄉場鎮,最缺水季節,一挑水可以賣到2.5元(摺合為110元/方);在白衣小廓村,最遠的住戶要上下3公里到巴河背水;在江口搖鈴村,一遇天旱,滿山都是找水的人群。

2017年,平昌縣投資7000餘萬元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70處、分散供水工程1069處,解決了3.61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問題。“當時全縣農村集中供水率達78%,自來水普及率達70.4%。”平昌縣水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何解決鄉村用水問題?修建供水工程是出路。今年3月,平昌縣新一輪鄉鎮供水工程啟動,分別在元山鎮興元村、筆山鎮鳳凰社區建設2.0萬噸/日水廠各一座,在鎮龍鎮建設0.5萬噸/日水廠一座。

“水是生命之源,馬虎不得。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堅持‘五到位一加速’。”項目建設業主泓源水務辦公室主任溫恆罡介紹,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做到保障材料到位、保障資金到位、保障質量到位、主動協調到位、監督落實到位,以確保加速推進“毛細血管”建設。

8月2日,白衣鎮、涵水鎮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竣工供水。“截至目前,除鎮龍片區外,其餘地方已在10月底全線通水,鎮龍片區將於11月底通水。”溫恆罡說,鄉鎮供水工程投產運行後,將覆蓋47個鄉鎮(管委會)、508個村(居),惠及80餘萬人口,農村集中供水普及率達到92.5%。

用水來之不易,村民倍加珍惜。在平昌縣白衣鎮黃鶴村,為保證供水安全,村裡成立了飲水安全工程供水協會,協會會員由全村用水戶通過民主選舉產生。黃鶴村村民張興全表示:“現在有了自來水,要管護好,缺水的日子不好過啊。”

用“活”水資源:通江縣立足生態優勢做強水產業

記者何歡

“前兩天,從陝西來的客人從我這兒訂了200斤小龍蝦種,我們要趕緊給他發過去。”近日,通江縣煙溪鄉向家坪村裡,返鄉創業人士黃浪正在50多畝水田裡忙碌,一株株茭白下,小龍蝦遊弋其中。“從2018年起,我開始在向家坪村發展水產養殖,去年主要是賣成品小龍蝦,今年專項小龍蝦種繁育,目前已經賣出1000多斤,田裡還有3000多斤種蝦。”

黃浪介紹,向家坪村水資源豐富,於是,他流轉了50多畝水田,成立家庭農場,從海拔1200米處一口天然泉眼取水,開始種植茭白,同時套養小龍蝦,讓貧困戶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

為什麼要套養?黃浪道出了他的商業秘密,小龍蝦喜歡半陰半陽,對水質要求很高,茭白剛好滿足小龍蝦的生長環境。“茭白的生長,可以淨化水質。良好的水質,小龍蝦的疾病發生率才會減少,生長比較快。品質好,賣價才高。”黃浪說,小龍蝦還是免費的勞動力,茭白根系處是小龍蝦喜愛的活動場所,小龍蝦可以幫助吃掉茭白田裡的雜草,還能鬆土、活水、通氣,而且小龍蝦的糞便可以起到增肥茭白的效果。這樣的搭檔可謂是“雙贏”,茭白和小龍蝦的產量和質量都提升了。

“茭白+小龍蝦”生態養殖,不僅富了自己,還能帶動周邊村民增收。60多歲的貧困戶陳大明每天到農場巡視安全防逃網,月工資350元。“一支菸的時間就巡視完了,輕鬆。”陳大明說,一年淨賺4200元。

向家坪村是通江縣近年來用“活”水資源,以特色水產拉動產業鏈的一個縮影。據悉,通江縣大小河流溪溝共664條,水域面積66.7平方公里,共有37條河,沒有湖泊,小二型以上的水庫共有224座。種種優勢條件為水產養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去年,通江縣出臺《通江縣養殖水域灘塗規劃(2016—2030年)》,結合水產業發展現狀和全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方案以及環境保護工作相關要求,重新合理佈局養殖生產,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養殖區,保護水域灘塗生態環境,設定養殖紅線,穩定基本養殖面積,保障漁民的合法權益,促進漁民增產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