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为什么在一战中不堪一击,苏联在二战中却能逆天翻盘?

剑胆琴心蜘蛛侠


相比与其它的工业国来说,一战时的俄国还处于封建时代的过度之中,虽然他们被认为是“世界第五工业国”,但1913年工业产值只及德国五分之一,与同时代的列强比起来差距大的很。相应的,这样一个“伪工业国”当然拿不出属于工业时代的战争体系来武装自己的军队。

当时偌大的俄罗斯,居然只有区区两个大型弹药厂,这两座弹药厂负担了全军的枪炮弹药生产,剩下的则靠稀稀拉拉的小作坊或贵族小工厂硬着头皮凑数。整个战争期间,俄罗斯一直都在为武器的事儿发愁。

沙俄军队缺斤短两是很正常的,他们唯独不缺的是人,当战争爆发后,俄军滚雪球一样扩大,迅速达到了200多万大军,然而这支“大军”连军装和枪都配不齐,只能三人一枪或二人一枪的共用。这还是好的,许多部队只发刺刀,甚至刺刀都没有,只能用乱七八糟的长矛或伐木斧拼命。

这种落后还体现在他们的军队构成之中,大量的农奴构成了军队的主体,他们多是文盲,没有作战意志,不明白为何而战,只是机械的被人驱赶上战场。相应的,贵族老爷们对自己放牧的牲口也不会有什么好态度,他们用残忍的刑罚与恐惧统治着军队,士兵的待遇极低,甚至没有什么好的保障。而作为统治者的贵族们则沉迷声色犬马,腐败不堪,只会作威作福。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俄罗斯,已经是个腐朽没落的巨人,是个烂到骨子里的末代王朝。虽然他们还挂着“欧洲宪兵”的余威,但战场从来都是个撕掉光环的地方。

1914年的东普鲁士之战,俄军28万大军对阵15万德军,结果俄军伤亡14万,然后又被俘虏了14万,德军才伤亡2万。到1915年时,俄军溃地千里,从东普鲁士一直崩回了老家,仅2个月就损兵折将达45万,此后一路遭人暴打,到1916年才缓过劲反攻,结果又损失惨重。

然而俄罗斯的经济此时已经比部队崩的还厉害了,粮食减产、畜牧业也大幅度退缩,有限的工业全拿来支援了战争,国内饿殍遍野经济瘫痪。后世有些研究认为,沙俄在1916前已经崩溃了,所以列宁在1917年的革命中,能迅速的将工人、农民甚至军人笼络在一起,共同推翻了沙俄帝国。

不过要说完全的不堪一击也不对,腐朽不堪的俄军,靠着一腔血勇,仍然抓住战机在最后时刻狠咬了德国和奥匈帝国一口。在著名的“布鲁西洛夫突破”中,俄军以50万人的伤亡代价,让德国损失了35万人,奥匈帝国损失110万人,直接让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翻了盘。此战之后奥匈黯然退场,德国也彻底失去了支撑能力。当然,俄罗斯也闹革命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联则不一样,经过20多年的发展,苏联刷新了沙俄时期的陈腐面貌,迅速的让自己成为新的强国,虽然许多方面底子还比较薄弱,但苏联在当时并不弱,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丰富的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让苏联底气十足。

二战前的苏联已经是个不安分的国家,他们一边输出和支持革命,一边谋求开疆拓土。中国的早期革命、西班牙内战等等都有苏联的身影。苏联在二战前夕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又和德国结盟瓜分了波兰,还在“冬季战争”中打得芬兰割地求饶(虽然过程惨了点)。实际上我们只要印证历史书上西方的“绥靖政策”就能明白,当时欧洲列强已经把苏联当做是洪水猛兽一样的存在,所以他们寄希望于割肉引路,把德国引过去做二兽之斗。

与暮气沉沉要死不活的沙俄相比,苏联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强国,尽管由于斯大林的拥权,导致30年代“大清洗”运动将国家搅得乱七八糟,以至于苏军打个芬兰都费劲。但苏联在当时已经有完备的工业,有现代化的军政体系,有实用化的军事科技,他们缓过劲的速度快的很。


王司徒军武百科


关于这个问题,事发地距离我们遥远,通过网络和相关查询:

第一,一战沙俄不是不堪一击。

实际上沙俄总体作战还是不错的。除了明显打不过德军以外,俄军对奥匈帝国并不落下风。

俄军一度杀入东普鲁士,距离柏林不到200公里。

而且一战沙俄的任务不是击溃德军,因为他没有这种实力。他的任务只是拖住德军,使得德军陷入两线作战,最终崩溃。

事实上,直到沙俄政府垮台,俄军很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虽然损失惨重了一些。

第二,苏军也不是所向披靡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被德军打的一塌糊涂,溃不成军。

一个基辅会战,苏军被歼灭70多万大军,这是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惨败,创造了世界记录。

苏军之所以能够顶住,完全是依靠人力和物力的优势。

苏德战争中,苏军死亡男性士兵高达900多万,德军死亡人数还不到苏军的一半,可见苏军损失多么惨重,换成别的国家恐怕都亡国灭种了。

即便如此,直到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之前,德军和苏军基本是均势,苏军没有获得什么大的优势,甚至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德军打的狼狈不堪。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90万人,德军也不过才50万。

德军真正的崩溃,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以后,德军根本不是这个庞大联盟的对手,顾此失彼,对付苏军就对付不了美军,对付美军就打不过苏军,最终迅速垮台。

所以沙俄军队没那么弱,苏军也没那么强。

沙俄在一战时,被称为世界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其工业生产水平低,社会组织动员效率也不高。法国和俄国结盟,规定两国一旦收到攻击,另一方需要即时发起攻势,并对投入军队数量作了规定,法国是130万,俄国是70万到80万。

俄国的主要战场方向在欧洲,且人口达到1.7亿,但是考虑到俄军的组织动员能力和经济实力,也没有太指望指望俄国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国的想法是,俄国在东线尽力拖住德军就好,等待英法联军在西线的胜利。

俄国最大的优势是国土纵深,任何一个欧洲强国,在遇到俄国的广袤土地时,其在欧洲进行的战场规则就会完全失效。欧洲社会发展水平高,路网发达,而俄国境内都是乡下土路,一到下雨,连机动兵力都无法派出,进攻速度被迟滞,紧接而来的就是脆弱补给辎重线。

俄国最大的劣势是国内政局不稳,革命党收到了德国的资金支持,蠢蠢欲动,而且国内民族众多,沙俄还没有时间去把新占领的土地都给消化掉。一旦大军倾巢而出,社会控制力度减弱,极容易造成内乱。

一战时俄国面临的德国是其综合军事国力最强大的时候,德国隐忍发奋图强20年,称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陆军和海军实力都很可观。在西线,英法联军拼尽全力,仍不能占到一点便宜。自1917年后,法国已经差点亡国,组织不起任何一场大型的攻势了,完全是靠着英国在撑。在东线,德国仅用百分之十的兵力,就将俄军逐出了东普鲁士,后期德军腾出空来,更是把俄军赶出了乌克兰。到1918年德国投降前半年,英法都已筋疲力尽,认为德军也将如此时,德军又发起了春季攻势,这给了英法美联军极大的震撼。

所以,俄国在一战,是用俄国最弱时对抗德国最强时,表现就是不堪一击。

到了二战时,已经变身为苏联的俄国,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9亿人口,世界第二的工业产值,500多万常备军,独裁体制,实力早已与一战时不可同日而语。苏联在西方没有闲着,北上打芬兰,南边打罗马尼亚,中间打波兰,几年时间,将国土纵深往西方推进了200公里。


省民协会员


大家好,我是诗涵果果。

一战时的沙俄和二战时期的苏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执政党的不同和政权政策的不同!

沙俄在一战时期属于专属统治,由沙皇决定最终的结果,可以说沙俄在当时的一切,都属于沙皇,沙俄人民都属于沙皇的奴隶,长期被权贵阶层压迫和剥削,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封建制国家!


一战时期的沙俄工业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健全,武器装备和战术指挥都远远落后于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两个相邻国家的相爱相杀,充分证明了沙俄的外强中干。沙俄内部的执政体制和政策相互保守,不思进取,在沙皇统治的阴影下,敢于高声斥责这些腐朽落后的弊病的人统统被处死,固步自封的国家策略和贵族之间相互攀比的丑态,无不显示着沙俄的垂垂老矣!没有了生气的沙俄,面对茁壮成长的日本,只能是屈辱的签订“朴茨茅斯条约”!


在一战期间,沙俄士兵的战斗力低下,装备简陋,在遭到同盟国的攻击后,只能依靠地大物博苦苦支撑,同样是面对德国,当时的沙俄甚至连主动进攻的勇气都没有,被德国和其他同盟国相互鞭打,其懦弱和软弱可见一斑!

二战时期的苏联被认为是沙俄的继承者,但是这个继承者杜绝了沙俄所有的坏习惯,体制改革和执政策略得到了苏联人民空前的认可!


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由列宁发起并指挥的推翻沙皇政府的战争打响,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苏联制定了社会主义政策和经济计划政策,政策的调整和体制的改变,解救了处于沙俄统治下苦不堪言的苏联人民,改变了了工业落后的局面,军队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加强,最重要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全苏联人民的一致拥护!

这就是在二战时期,同样是面对日本和德国,苏联军队可以在诺门坎取得胜利,并且把苏维埃国旗插到德国的议会大厦上!


诗涵果果


体制和国策决定了这一切,不堪一击不是一战前线官兵作战的责任,也不是二战官兵作战能力的逆天翻盘,这种因素从二战时期苏军装备兵员,可以源源不断的投入战场的现象就可见一斑,而战斗民族的战斗精神,也是在二战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在二战中苏军的兵员和装备损耗率应该是所有参战国最高的,但是贯穿战争始终的,仍然是苏军兵力装备规模一直碾压对手,而苏军部队的战斗精神和作战意志,在那种血腥的摧残下仍可力压对手,这种现象在任何西方国家军队中,都无法体现。



一个在一战中不堪一击的国家——俄罗斯,一支在一战中不堪一击的军队——沙俄军队,经过短短20多年后,就能在二战中逆天翻盘,是因为他们在换了名字的背后,换了国家体制,换了国家政策。苏联,实行了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体制,在苏共领导下的这个国家属于全民的,每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这种体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国政策的执行力,和全体国民的最大行动力。


苏联当年的人口基数比德高了不到1倍,国家的经济基础与德国也不相上下,但在战争中的损失却超过德国的十几倍几十倍,可以说到苏军大反攻时,双方的人力国力资源已经相差无几,德军的兵源装备供应以近枯竭,而苏军的兵员装备火力却可以越打越充足,苏联的这种体制政策决定了,所有轻壮年都可以作为兵源,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可以作为后方的劳动力,由此保障了前线的兵员装备火力的源源不断,这在当年的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也是无法做到。


而支撑苏军那种逆天作战实力的,战斗民族战斗精神和意志,也是来源于苏联体制下军队为国荣誉而战,也是为自己荣誉而战,这在三大城市保卫战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到了柏林战役中,就体现的更加完美更加淋漓尽致。胜利就在眼前清晰可见,活着享受胜利的欢乐、荣誉、幸福的那种向往人人都可以想像憧憬,但却仍有30多万官兵,为了让胜利更早一刻到来,他们还是可以付出自己的伤亡,这种战斗精神意志只有在苏联那种体制下,人人都把自己和国家融为一体才能做到。


铁岭锋


《日瓦戈医生》《静静的顿河》这两部电影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建议提问提问者可以去看看。一战,日俄战争,对毛子来说,敌人没打进来,是外线作战,输赢不太关老百姓的事。所以,反战的人不在少数。而为了抗击拿破仑的俄法战争,为了抗击希特勒的卫国战争,面对打进家园的敌人,斯拉夫人的血性被充分激发了出来。打的过,要打!打不过,也要打!被打瘸了打残了,只要不死,接着打!


吴楚古邑一一菜根谭


二战中德国的闪电战,苏联也是一溃千里,军队损失几百万。紧要关头,是美国的无偿输血、输面包、输军火,让他有了元气和力气。加上冬季来临,德军军需供应不上,攻击停滞下来。

中国军民从东侧援苏联,多次发动战役,牵制拖住日本关东军西进夹击苏联,使苏联能从远东调25个师的冬季特战部队回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一切因素使苏联缓过劲来,随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慢慢进入反击德军。


光明嶺


老牌的帝国统治时间久了,内部难免派系林立勾心斗角相互排挤,指挥不能协调统一,所以战斗力大打折扣。二战时,苏联红军指挥统一,凝聚力强,翻身农奴把歌唱,敢打敢拼,所以战斗力强。


方山明达卢凯华


二战前苏联还没有那么强..其实色会主义制度和法西斯制度在战争中会崩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战争中...这就是为什么二战中苏联会越打越强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