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火药:从治疗疮癬的药材,如何变成了杀人利器?

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恩格斯高度评价中国在火药发明中的首创作用。

作为闻名遐迩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诞生,可以说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具有革命性的一项发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火药的诞生虽然对人类武器的升级具有着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夺去了数以亿计的人类生命。并且,至今仍在无时不刻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

然而,谁又能想到,其实人类最早发明火药的动机,却是为了制造长生不老的丹药——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和悲哀。

那么,火药究竟是如何从延年益寿的丹药,变成了杀人夺命的利器?我们今天就来说一说火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史。

矛盾的火药:从治疗疮癬的药材,如何变成了杀人利器?

一、火药原始配方的出现

现在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所称的“火药”,即“发火的药”。它的主要成分是硝石,硫磺和木炭。之所以称之为药,是因为硝石和硫磺在古代医书中一直被列为药物,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硝石和硫磺分别被列入“上品”和“中品”。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篇》中,也有关于利用硝石和醋的混合液熔解金属和矿物的记载。而到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明确指出了火药的药物特性:“味辛酸,有小毒。主疮癬,辟湿气、瘟疫。”

从汉武帝开始,中国人开始将长生不老的幻想求助于炼制丹药。他们的这种想法,促使了中国古代炼丹术的兴盛。虽然炼丹术并没有,也不可能让他们长生不老的幻想得以实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却无心插柳的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矛盾的火药:从治疗疮癬的药材,如何变成了杀人利器?

从汉代至隋唐,中国科技多与炼丹术有关。原始的火药配方,即见于炼丹家的著作。

成书于公元805年左右的《铅汞·甲辰至宝集成·卷二》(原作者已不可考,但普遍认为此书是孙思邈所著)所记载的“伏火矾法” ,应该是有史记载中最早的火药配方。而在稍后的《真元妙道要略》中,也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有以硫黄、合峭石并蜜,烧之,焰起, 烧手面及烬屋舍者,唯峭石伏火,不能独化五金…… 立见祸事。”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炼丹家对火药的配方,已经有了相当精确的认识。

矛盾的火药:从治疗疮癬的药材,如何变成了杀人利器?

二、火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火药在发明的初期阶段,因为配置比例的不稳定,在一开始被当做危险的实验,遭到了一些炼丹家的反对。但是随着火药在烟火以及马戏表演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能够快速燃烧,并且具备一定威力的物质,也逐渐引起了军事家的注意。他们发现,在火药中,只要把硝石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爆炸。就这样,在唐朝末年,诞生了爆炸性的火药——黑火药。

就目前的发现来看,黑火药最早付诸于战争的记载,应该是宋朝人路振的《九国志》中的记载:唐衷帝天枯元年 (公元904年) 郑播 “ 从攻豫章。 播以所部 , 发机飞火 , 烧龙沙门 , 率壮士突火先登入城 , 焦灼被体 , 以功授检校司徒”。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而火药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应该是宋代。在《宋史·兵志》中,就曾频繁出现了关于火药的记载——

宋太祖开宝三年“ 兵部令史冯继 异等进火箭法 , 命试验 , 且踢衣物束帛。”

开宝八年 ( 9 7 5年 ) , 宋灭南唐 , 曾用火炮、火箭。

宋真宗咸平三年( 1000年) “ 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 ”

威平五年( 1002年) “ 知宁化军 刘永锡制火炮以献 , 诏沿边造之以充用。 ”

矛盾的火药:从治疗疮癬的药材,如何变成了杀人利器?

以上频繁的记载,足以说明当时火药兵器研制之活跃,由于战事对火药的大量需要 , 北宋在开封建立火药制造工场 , 称为“火药窑子作” 。《东京记》记载 , 当时有八作司,火药作稳据首位。

而在稍后成书的《武经总要》上,则明确记载了火药的三种配方。这些配方应该是最早记入史册的军用火药配方。这也标志着火药的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丹药到武器的华丽转身,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矛盾的火药:从治疗疮癬的药材,如何变成了杀人利器?

经过宋、辽、金、元等朝的发展和战争应用,火药技术在战场上的使用,在明朝时达到了巅峰。1367年, 朱元璋与南方割据势力张士诚战于姑苏(今江苏吴县 ) , 使用一种可以发射炮弹的火炮打死了在城上的张士信 ( 张士诚之弟 )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后期的科学家宋应星。他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详细总结了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有关各种火药制法、火药武器的种类及其使用的材料 , 比如火药有“毒火”、“神火”、“法火”、 “烂火” 、 “喷火”、“飞火”、 “劫营火”等 ; 火器有守城用的大铁炮 、“万人敌”、“混江龙”、地雷 、鸟铣等等 。

宋应星甚至对火药爆炸所产生的冲击波的杀伤作用,也作了科学的分析。他在《论气》这部著作中写道:

气从耳根一线宛曲出而司所禹。此气出入业其口鼻分官,窒则聋,焚则病 ,散绝则死。惊声之甚者,必如炸炮飞火。其时虚空静气受冲击而开, 逢窍则入,遥及耳根之气骤入于内 ,及胆堕肝,故绝命不少待也。这段描述,十分形象的写出了爆炸冲击波对人体的巨大伤害,令人叹为观止。

但到了满清时期,政府深恐火药兵器掌握在人民手中 , 反抗他们的统治 , 曾严厉禁止记载火药武器的手抄本《武备志》流传。 而晚清刻本的《武备志》 也删去了有关内容。

矛盾的火药:从治疗疮癬的药材,如何变成了杀人利器?

三、火药技术的西传及对历史的影响

唐代时,硝石随着医药技术和炼丹技术,一起传到了阿拉伯。阿拉伯人把这种可以用来治病,冶金和炼制玻璃的东西,称为“中国雪”。直到13世纪,火药技术才经由印度传入阿拉伯。

根据史书记载,火药技术传入欧洲,是发生在欧洲和阿拉伯的战争之后,在战争中感受了火药威力的欧洲人,从此开始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而英法等国,直到十四世纪中期,才有了应用火药和火器的记载。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身为火药的故乡,中国到了清代,由于政府的禁止,所以节本上没有对原本先进的火药武器进行有效改良,这也使得西方各国后来居上,他们通过对火药以及火药武器的大力改造,在军事力量上将中国远远甩在身后,所以当后来的清兵,依旧用大刀长矛和落后的铜炮,来面对列强的洋枪洋炮时,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屈辱开始了。


1、丁儆,《古代火药技术简史》,1983年《爆炸与冲击》第四期

2、陈国符, 《道截经中外丹黄白术材料的整理》,化学通报

3、娜正谊, 《火药发明史料的一点探讨》, 化学通报

4、冯家异, 《火药的发明与西传》 , 华东人民出版社 (1954年第1版) , 17页

5,曹元宇编著,《中国化学史话》,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