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架现役倾转旋翼机有70多种不同配置?美军:十年内简化到5种

129架现役倾转旋翼机有70多种不同配置?美军:十年内简化到5种

▲西班牙:一名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维修技师正在维护V-22鱼鹰倾转旋翼机巨大的引擎

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向对其现役的MV-22系列鱼鹰倾转旋翼机颇感自豪,作为世界上唯一一种现役的量产型倾转旋翼机,MV-22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带来了多种独特的能力,大大丰富了指挥官们的战术策略。不过,自豪的同时,海军陆战队的鱼鹰飞行员和维修工程师却有另一重烦恼。

你大可以猜猜看美国海军陆战队现役的129架MV-22B型鱼鹰倾转旋翼机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置版本?10种?20种?30种?

129架现役倾转旋翼机有70多种不同配置?美军:十年内简化到5种

▲光看外形的话,所有的鱼鹰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都不对,足足超过了70种不同的配置,换言之,如果你从美国海军陆战队现役的鱼鹰中任意挑选两架出来,那么有超过50%的概率,它们会是两架不同配置版本的鱼鹰倾转旋翼机。你可能会说,这多好啊,不同的配置应对不同的任务,海军陆战队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适合的航空器可以用了。

事实却非如此。


如果光凭你的眼睛观察的话,你或许会认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只有一种鱼鹰倾转旋翼机,然而,在你看不到或者没有注意的很多地方,不同编号的MV-22B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异。比如说,座舱布局的不同、航电系统布线的不同、甚至是螺栓布局/型号/种类的不同。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差异却在其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你必须要为不同配置的鱼鹰倾转旋翼机设计不同的任务作业方式、为它们安排不同的维护流程以及为它们准备不同的零备件。对于美国海军陆战队而言,这不仅是后勤维护方面的噩梦,更是将鱼鹰倾转旋翼机的作业成本无形中放大了好几倍。


简直头痛。

129架现役倾转旋翼机有70多种不同配置?美军:十年内简化到5种

​▲旋翼折叠收起的鱼鹰

这也就是如今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海军陆战队的鱼鹰采办项目就是由该机构负责的)开始积极推动鱼鹰倾转旋翼机配置简化项目的重要原因——他们希望到2027年,海军陆战队的MV-22B总配置版本降低到25种,

而其终极目标就是到2030年,MV-22B的总配置种类降低到5种。这一项目被称为“通用配置-战备和现代化”(CC-RAM;Common Configuration-Readiness and Modernization)项目,该项目同时还会将美国海军陆战队现役的129架MV-22从Block B升级到Block C版本配置,海军陆战队本身也会购买151架全新的C型MV-22鱼鹰。

从Block B到Block C的升级包含了鱼鹰的方方面面,从天气雷达到照明弹散布器、从夜视系统显示屏到数据获取方式等等。

2300万一架,还仅仅是改造费用?

根绝美国海军学院新闻网的通告,CC-RAM项目和贝尔以及波音公司签署的第一笔V-22改装合同价值为5700万美元,之后又向贝尔-波音合资公司追加了7000万美元的经费用于改造第一批总计3架鱼鹰倾转旋翼机。目前,其中的第一架倾转旋翼机已经到波音费城工厂就位,在波音完成部分工作之后,该架倾转旋翼机还会被转移到贝尔位于德克萨斯州的沃斯堡工厂。

129架现役倾转旋翼机有70多种不同配置?美军:十年内简化到5种

▲一架鱼鹰倾转旋翼机正准备着舰

目前,还没有关于整个CC-RAM项目需要耗费多少资金的公开的官方数据。就单说这笔7000万美元的经费,平均下来每架鱼鹰倾转旋翼机将会分到2300万美元的“改造经费”(笔者注:注意,这仅仅只是改造费用,而非新机费用)。不过这个数字并不能用来评估129架鱼鹰的总的升级费用,毕竟总共有70多种不同的配置呢,他们之间的升级改造成本差异会非常大,有些可能要花更多的钱,有些可能不需要花什么钱,总之都不一样。

129架现役倾转旋翼机有70多种不同配置?美军:十年内简化到5种

▲维护人员正在维护鱼鹰的一侧旋翼

不过,一般来说军用装备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那就是随着生产开发商逐步推进合同进程,他们往往会逐渐推进工作效率并尝试种种办法降低成本,所以随着合同日期的推后,鱼鹰维护改装的单价多半也会逐渐降下来。


虽然美国军方总喜欢从战略或者至少从战术上谈论军事装备的意义。但是,后勤永远是一场战争中永远避不开的话题,或者说,是决定一场战争成败的关键点——在你可以想象的机械化战争中,因为一颗螺丝钉而导致的失败绝对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129架现役倾转旋翼机有70多种不同配置?美军:十年内简化到5种

▲改装鱼鹰是项大工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看似无往不利的装甲部队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的型号、配置版本实在太多了——这对于战场后勤来说简直是噩梦——这些装甲怪物都诞生自那些完美主义强迫症的日耳曼工匠之手,本来是标准的配置却给他们在生产线上“修修补补”导致不同批次的产品大相径庭(更被说国防军那些奇葩花哨的补给车了)。而同时期,美国的M4 谢尔曼和苏联的T-34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它们被批量生产,运往战场,后勤压力远小于德国佬。

当某种装备进入战场之后,那么它的生命线就完全依赖于后勤线,一旦零备件供应不足的话,没有谁愿意面对70多种不同型号配置及其对零备件的不同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