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獨孤一風


北宋名臣寇準,一生歷經三朝,在他44年官宦生涯中,經歷了五次大起大落。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寇準的一生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才華橫溢的他,卻因為自身剛直不阿的性格經常得罪人,導致他仕途坎坷。

1.獨斷專行

寇準為人霸道、獨斷專行。這個特點既使他成就了大業,也使他不被領導和同事們喜歡,成為他人生起落的重要原因。


至道二年(996年),寇準擔任參知任事,朝廷行郊祀禮,官員按慣例封賞晉級。

寇準素來與馮拯不合,於是他故意惡整馮拯。寇準把原來位次排在馮拯之後的彭惟節提到前面。

馮拯在奏章列名時卻依舊把自己排在彭惟節前面。寇準訓斥馮拯自行其是。

馮拯氣不過,於是上書彈劾寇準專權。宋太宗很生氣責問寇準,寇準要求當庭辯解。

宋太宗不想把事情鬧大,於是勸寇準不要將這事鬧到朝廷上,但是寇準固執己見。

宋太宗十分失望,自己找臺階讓扣準下,寇準卻不領情。於是宋太宗將寇準貶往鄧州。

澶淵之盟時,寇準更是將他的獨斷專行發揮得淋漓盡致。本來當時軍政屬於樞密院處理,但是宰相寇準卻越權策劃指揮,處理軍務。

最初宋真宗打算跑路,但是被寇準強拉上了前線。後來宋真宗派曹利用去和遼人談判,對於該給遼國多少歲幣,曹利用去請示宋真宗,宋真宗給的底線是一百萬。

曹利用從宋真宗的行宮出來後,被寇準叫住,寇準說我們給遼國的銀絹不得超過30萬,否則雖有皇上的旨意,我一樣把你的頭砍了。把自己的意見凌駕於皇帝之上,寇準的膽子也忒大了。

雖然依靠寇準的霸氣和才幹,宋軍打了勝仗最後與遼國簽訂澶淵之盟,寇準的專斷也使宋真宗逐漸失去對寇準的信任。

後來王欽若挑撥宋真宗和寇準的關係:“賭徒在錢快輸光時,會孤注一擲把所有的錢押上,寇準在澶淵的所為,不就是把陛下作為他的賭注嗎?萬一失敗,陛下就危險了。”

宋真宗聽了深以為然,於是開始疏遠寇準。

2.言語偏激,不識大體

儘管曾經貴為丞相,寇準卻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氣量,他度量小,言語偏激,經常得罪人。

淳化四年(993年),寇準多次和樞密使張遜在宋太宗面前爭論,有一次兩人又在太宗面前相互揭短,惹得宋太宗大怒,把兩人貶官。


寇準後來做樞密使,因為樞密副使曹利用是武人,寇準十分輕視他。有一次兩人議事,由於意見不合,寇準輕蔑地對曹利用說:“君一介武夫,豈解此國家大體。”

因為意見不合得罪了曹利用,後來曹利用和丁謂勾結扳倒寇準。

丁謂十分有才華,寇準很賞識他。寇準擔任宰相時,有一次官員們在吃飯,寇準不小心把湯汁滴到鬍鬚上,丁謂馬上跑上前為寇準擦拭,寇準卻當眾數落丁謂:“參政者,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也?”

丁謂的拍馬屁的行為雖然噁心,但是寇準當眾讓人難堪也徹底激怒丁謂,從此丁謂和寇準決裂。

3.小事欠缺考慮,魯莽失禮節

寇準做宰相時,對一些官員的“爵賞”缺乏嚴肅性,宋真宗批評他“以國家爵賞過求虛譽”。

但是大大咧咧的寇準不以為意,後來他被貶往天雄軍,有契丹使團過境,寇準設宴款待,還給每個人送上禮金。宋真宗批評他“不該擅自給賜”。


寇準被貶為地方官,有一次他過生日,為了活躍氣氛,寇準穿著一件繡著龍的黃色衣服,後來被人舉報。宋真宗大怒對王旦說:“寇準逾制,他想造反嗎?”

好在王旦為人比較厚道,急忙打圓場說:“寇準很有才幹,就是有時會犯傻。”宋真宗也瞭解寇準的為人,知道他為人輕狂但是忠心耿耿,聽了王旦這樣說宋真宗才沒找寇準麻煩。

4.嗜酒如命並因此誤事

寇準是個酒鬼,嗜酒如命。在澶淵之戰時,身負重任的寇準卻經常和好朋友楊億舉杯暢飲。

在被貶為道州司馬時,丁謂派人通知寇準將其再貶為雷州司戶參軍,當時寇準正在和官吏們痛飲,接受完敕命後,寇準繼續開懷暢飲,不醉無歸。

如果說這些豪飲還沒釀成大鍋也無關緊要,那麼寇準晚年的一次喝酒則誤了大事,也徹底斷送他的政治前途。

宋真宗晚年多病,大權旁落到劉皇后手中。寇準和李迪、楊億、曹瑋等人密謀擁立皇三子趙禎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廢掉劉皇后,殺掉丁謂和曹利用。

如此重大的事情,寇準居然在一次痛飲後將這個消息洩露出去,丁謂探知消息後,和曹利用、劉皇后密謀,上奏宋真宗,以寇準挾持太子奪權,將其罷相。之後寇準被一再貶官,乾興元年(1022年)他被貶到偏遠的雷州,徹底失去翻身的機會。第二年,在無限的憂愁悲憤中寇準病逝。


雨夜讀史


寇準,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大起之時,官拜宰相,而大落之時,牆倒眾人推,最後更是被貶黜到了小小的雷州,位居參軍。

寇準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結局,甚至在他死後,家中妻兒還只能懇請皇帝開恩,賜予封賞,將寇準的屍體運回家鄉,但是誰想,封賞竟然不夠,最終只能讓寇準的屍體埋在了異鄉。

寇準為什麼會落得那般結局呢?

寇準是在宋太宗時期得到重用的,三十二歲拜參知政事,在宋太宗手底下,寇準是一個敢於頂撞太宗的人,宋太宗甚至將他比喻為自己的魏徵,這樣的比喻可以說是對他極大的重視了,當然了,也因為寇準的這種敢於直言進諫的精神,他的職位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的。

宋太宗可以重用他,信任他,不代表宋真宗也可以。

太宗薨,真宗即位,說起來宋真宗趙恆能夠當上皇帝,還離不開寇準的幫助,寇準在太宗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將趙恆推薦了出去,這才有了真宗即為這一說。

寇準一生最大的功勞應該就是簽署了澶淵之盟。

當年大遼大軍南侵,北宋朝廷節節敗退,宋真宗一度跟大臣們都商量好了,等到大遼攻打過來的時候,要將都城及時南遷,藉此躲避禍患,但是寇準不同意,他直言宋真宗應該站在戰鬥一線,鼓舞士氣,打擊遼國南侵的步伐。

後來宋真宗聽了寇準的話,果真將遼國南侵的急先鋒擊敗,搓了大遼的銳氣。

後來北宋與大遼簽署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這一盟約暫時保住了北宋的命。

因為這一條約的簽訂,寇準的名氣一時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雖然這是城下之盟,但它的確是保住了北宋。

這之後宋真宗對他更是客客氣氣的,寇準的權勢一時無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寇準權勢這麼大,底下的人自然想要將他扳倒,宋真宗表面上對他客客氣氣的,其實心裡對他也是有所防備的,在王欽若等人的排擠之下,寇準最終辭去了相位。

試想,如果宋真宗真的對他無條件信任,任憑手下人如何勸諫,寇準都是倒不了的。

寇準不懂得朝堂之術,這樣的結局也是必然。<strong>

其次寇準交友不慎。

在他又一次官拜宰相以後,曾經被他一手提攜起來的丁謂等人竟然趁著寇準捲入宮廷禍患的事情,又一次直言進諫,將寇準又一次拉了下去。

被貶黜的時候,他接連遭受到了曾經政敵和故人的打擊,牆倒眾人推就是說的這個,最終將他貶黜到了偏遠的雷州之地,官拜雷州司戶參軍。

寇準這個人沒什麼心眼,一般都是有什麼就說什麼,而這種性格是最不適合待在朝堂之上的,宋太宗在的時候,寇準還有活路,但是宋太宗一去世,宋真宗無法對他保持完全的信任,他的垮臺是必然之事。

而寇準的交友不慎,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則是最終導致寇準官職一削再削的主要原因,無論是曾經的好友,還是曾經的政敵,竟然都成了他悲慘下場的推手,不得不說,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時候也是很重要的。


魏青衣


關於“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這個問題,我的結論恰恰相反,寇準的結局不僅不慘,而且他的人生很 “完美”!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一、寇準少年得志

寇準:古時稱“寇凖”,(公元961年—公元1023年),享年62歲,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他出生於當地一個名門望族,“寇”姓來源於古時的官職“司寇”。其先祖蘇岔生曾在西周武王時任司寇,因屢立大功,周武王以官職賜姓“寇”。父親寇湘於後晉開運年間考中進士甲科,後應詔任魏王記室參軍,因屢建功勳,被封為國公,追贈官職至太師尚書令。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寇準中進士,年僅19歲,可謂上年得志。初授大理評事(斷案),後任巴東、成安二縣知縣。

二、官運亨通:寇準32歲開始進入全國權利中心

寇準剛正不阿,辦事能力強,漸被宋太宗重用,32歲時任樞密副使(主管全國軍事的最高行政長官副職),進入國家權利中心,開始處理國家政務大事。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遼國)南下犯宋,寇準主戰反對南遷,他穩定了軍心,成功阻止了遼國的入侵,並迫使遼國接受合約,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之後,宋、遼之間百年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事,兩國邊境貿易繁榮,政治上互通往來,民間交流頻繁,兩國百姓也不用經歷戰爭之苦。寇準也迎來了自己從政生涯的巔峰之作。

三、寇準受到政治排擠,最終客死他鄉

寇準為人正直,在官場上得罪很多人,逐步受到其他政客的排擠,先是由中央調到地方任職,最後客死在雷州任上。

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寇準62歲,他在雷州任所憂病交加,臥倒在床,最後死在雷州任上。

寇準一生少年得志,官至宰相,成功阻止了遼國的入侵,簽訂了“澶淵之盟”,為宋朝迎來了百年的和平發展機會。他在從政後期受到迫害,年逾花甲之年,依然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直至最後客死他鄉,死在任上。

如果僅僅因為“客死他鄉”就說寇準結局很慘,我其實並不認同。就像商鞅在秦國實行“商鞅變法”,最後雖然他因變法而死,但秦國卻“商鞅變法”而變得強大,最後一統六國,所以商鞅死得其所!寇準同商鞅一樣,他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付出生命,因此得以名垂青史,他們的事蹟直到今天依然深深感染著我們,讓我們銘記!一個人能一輩子堅持自己的理想,就算最後為之付出了生命,我覺得這依然是幸福的,是值得的!寇準的一生很“完美”!


小梁說歷史2019


寇準有多慘?

從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準由正一品的集賢殿大學士兼尚書右僕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賦稅民政的從八品的雷州司戶參軍(事)。要知道他19歲都當正七品的知縣了,真是太慘了。更慘的是流放南疆,環境惡劣,心情鬱悶,一年後客死異鄉!最慘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準去世,靈柩想回到家鄉,奈何朝廷給的銀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鄭州鞏義。直到10年後,才平反安葬於故里。

真實的寇準

受影視影響,寇準給我們的影響就是窮酸的好官和大官的鳳凰男。歷史上的寇準出身於望族,但又不是網上傳言是宋太祖的連襟那麼牛,儘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準他不是山西人,不愛喝醋(吃醋)。他是陝西人,特愛喝酒,而且還是那種感情鐵喝出血的那種。也不是勤儉吝嗇的人,而是貪圖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個舞,他就賞賜一匹綢緞,因此還受到小妾的嚴厲批評,可見他有宰相之量。過個生日,大操大辦就連衛生間裡也都蠟燭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評他。儘管有種種不足,可他在學習和為國上,絕對值得我們豎起大拇哥。他是學霸,19歲中進士,他的事業表現在《澶州之盟》的簽訂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為他是抗戰派,但皇帝不是啊!寇準為人耿直,汲汲於名利,在為人處事甚至人品上遠不如宰相王旦,還有點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禍

福垊一言以蔽之,壞在耿直——嘴上。這嘴上不是他曾經喜歡的大吃大喝,而是為人耿直,在公事上對皇帝、皇后對同僚對下屬講話太不留情面,讓人下不了臺。

對皇帝——犯言直諫

寇準的偶像是魏徵,他對宋太宗、宋真宗時常犯言直諫。宋太宗曾高興地對他說:你是我的魏徵。宋太宗有著唐太宗的胸襟,雖然不喜歡他的口無遮攔,但還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時,寇準以激將的方式,讓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做了做樣子,就令人談判去了。事後簽訂《澶州之盟》,寇準也以此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真正的悲劇卻是因為皇后。

對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劉娥,就是那個狸貓換太子裡的皇后。她被稱為宋朝的武則天,曾幾何時她和後來的宋仁宗,身穿龍袍,同坐龍椅,接受群臣朝賀。但她出身非常貧賤,入宮發達了後。她四川老家的親戚也不免富貴,也就滋生出驕奢淫逸之風,作出傷天害理違法亂禁之事。皇帝給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為例,但寇準卻公然批評皇后,要求嚴辦皇后的孃家人。結果皇后孃家人沒被嚴辦,寇準自己卻因為一個太監而倒大黴了。

對同僚——公然侮辱

當然丁謂不是太監而是副宰相,太監之事還在後面呢。燕趙人士丁謂可以說就是學神,時人評價他的文章有韓柳之風,詩有杜甫之勢。他修造玉清昭應宮讓人驚歎,他是個多面手,理財、軍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雖然文采風流,才幹遠超寇準,然而人品差。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很糟糕,被人稱為五鬼之一,其實丁謂沒那麼壞了。有個成語是溜鬚拍馬,這個溜鬚說的就是丁謂。丁謂不僅有才更是會拍,仕途直逼寇準,任參知政事。一日,開完會議,朝臣聚餐,寇準吃得很開心,弄得鬍子都是飯渣子。丁謂見狀,好心為他拂去。寇準說:你身為副宰相,難道就為人溜鬚的嗎?丁謂不語,卻記下了這份恥辱。後來,在寇準的悲劇中,丁謂成了傷害的寇準第一個人。

對下屬——斥責威脅

前面福垊說了,本來寇準要一戰到底,擊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懼契丹,草草御駕親征後,見契丹撤退就派人談判了。宋真宗對談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換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財物一百萬(歲幣)也沒問題。寇準正為打了勝仗,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直接收復幽雲十六州而鬱悶的。聽說打了勝仗還要賠財物,而且年年都賠,還要一百萬。寇準怒氣衝衝地對曹利用說:“皇上允許你的上限是賠百萬,但你要超過三十萬,我要你命。”後來果然賠絹20萬匹,賠銀10萬兩。宋朝人認為送錢——歲幣,雖然丟人,但比漢唐送女人——和親,強。後來,就是曹利用,抓獲了給寇準幫忙的太監,然後順藤就這樣摸到了瓜——寇準。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1019年發生的一件宮廷政變牽連到寇準,使寇準嘴巴惹的禍大爆發,從此讓寇準陷入了悲慘。寇準二次拜相也得感謝太監(寵監)周懷政,他倆夥同寇準的親信朱能搞了一場天書的把戲。宋真宗非常開心。宋真宗身體不好,表示讓太子監國,宰相寇準和周懷政準備促成此事。寇準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為考慮皇帝龍體,二為遏制皇后權力。而溜鬚之後,丁謂夥同吳越王的後裔錢惟演支持皇后。關於錢惟演福垊說一句:他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第七子,章獻明肅皇后劉娥之兄劉美的妻舅。寇準自然對丁謂更厭惡,一次酒後失言有換掉丁謂之意,丁謂聽聞,向皇后打小報告,說寇準讓太子監國有想法!宋真宗本來就對寇準在《澶州之盟》的表現都不滿:前有勉強皇帝親征,後有貪天之功(本來剩70萬就是寇準的功勞嘛,但寇準沒低調,常以此為榮)。皇后這一吹枕頭風,宋真宗立即出爾反爾(他自己說讓太子監國的)就將寇準罷相了。

城門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魚,於是就來了個魚死網破。太監周懷政,竟然早!飯!了!他勾結永興軍巡檢朱能、自己的弟弟禮賓副使周懷信、客省使楊崇勳、內殿承製楊懷吉,決定殺相(丁謂)、廢后(劉娥),立太子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拜寇準為相。周懷政集團中的二楊害怕了,後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懷政完蛋了。朱能魚死網破,怒而起兵,毫無懸念地兵敗自殺。這事,牽連到了寇準。第一、朱能是寇準的下屬親信。第二、周懷政跟寇準關係密切。臨了,寇準反而成了躺著中槍的池魚。就連他的兩個女婿也被流放,最慘的是寇準。先流放到安州,劉皇后他們不解氣。再流放到道州,他們還不解氣。最後流放到雷州,他們解氣了,寇準卻顛沛流離,一貶再貶,心情鬱悶,最終客死異鄉了。


福垊


寇準其實是典型的性格決定命運。

寇準有兩大政敵,一個是宋真宗的皇后劉娥(也就是“狸貓換太子”裡面壞人BOSS劉妃的原型),一個是大臣丁謂。

寇準跟劉娥的矛盾主要是政治上的。當時宋真宗身體不好,“得風疾”,也就是高血壓、血栓一類。

於是劉娥漸漸“預政於內”;“事多決於後”。劉娥專政,自然引起朝臣憂慮,作為宰相的寇準首當其衝。

當年,真宗準備立劉娥為皇后時,寇準就“以為出於側微不可”。劉娥坐上後位後,她的真前夫、假兄長劉美的宗人在四川飛揚跋扈、橫行霸道“奪民鹽井”。地方官奏章報上,真宗見是皇后姻親,決定網開一面“欲赦其罪”。其他人對此並無意見,惟有寇準堅持原則,要求“付臺勘”。所以皇后和寇準的關係一直不好。

因此,寇準此時便密奏真宗請太子監國,削弱劉皇后在朝堂的影響力。真宗聽了這番話,“然之”。於是,寇準準備對劉娥出手,結果事情不秘,寇準的政敵丁謂先出手了。

而之所以後者成為寇準的政敵,純是寇準的性格問題。寇準為人過於剛直,每每喜怒形於色,因此不管是正人君子還是奸佞小人都不喜歡他。當初寇準非常欣賞丁謂,早年間還曾向時任宰相的同年李沆力薦過。但寇準後來發現丁謂是個溜鬚拍馬的小人,就對他沒好臉了。有一次,大臣們一起吃飯,丁謂見“羹汙準須”,便起身徐拂之。哪知寇準非但不領情,反而譏諷道:“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這就是“溜鬚”一詞的出處。

丁謂拍馬屁結果拍到了馬蹄上,自然也恨上了寇準。

而當寇準謀劃請太子監國時,這個秘密被寇準得罪過的武官曹利用得到了。

曹利用就此密告劉皇后,之後丁謂也加入進來。他們求見真宗,“力譖準,請罷準政事”。

結果真宗直接表示記不得這事了,“上不記與(寇)準初有成言,諾其請!”(也有觀點認為,宋真宗貪戀權力,反悔了太子監國的決定,於是決定犧牲寇準)

結果寇準被罷免了宰相。

於是,為人剛直的寇準生氣了併為自己叫屈,結果真宗生氣了:“寇準遠貶”。

加之寇準捲入了周懷政(典左右春坊事,掌皇太子宮庶事)謀劃的宮廷政變——廢劉皇后、立仁宗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誅丁謂、曹利用,復寇準相,但最後失敗了。

於是寇準被降為太常卿(正四品,為太常寺長官,總領寺事,其職清重而位尊,掌禮樂、郊廟、社稷、陵寢、醫學等事。)、出知相州。丁謂請示真宗,準備將寇準貶到邊遠地區任職。真宗的意思是“與小州”,可是等丁謂退下來後,卻變成了“奉聖旨,除遠小處知州”。結果寇準被貶去了安州,之後又被貶為道州司馬,最終死於天涯海角的煙瘴之地雷州。

總之,寇準的悲慘結局,是性格太直了。得罪領導的枕邊人,得罪了身邊的小人,還不肯替領導背黑鍋。這樣性格的人是打不贏政治鬥爭的。就如周星馳電影《九品芝麻官》裡那句著名的臺詞:“貪官要奸,清官更要\r奸!”


冷兵器研究所


在北宋王朝常見打成一鍋粥的朝堂爭鬥史上,一代名相寇準的結局,是其中不折不扣的悲劇。

寇準,窮出身的鐵腕宰相,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一歲升同知樞密院事(副宰相)的俊才,澶淵大戰裡挺身護國的英雄,兩度罷相黯然流放的官場失意人。天聖元年(1123)九月,當六十二歲的他病故於雷州流放地時,北宋王朝竟刻薄到連歸葬故鄉的費用都不給足,以至於護送他靈柩的隊伍,走到洛陽時就路費用光,只能在鞏縣草草安葬。直到十年之後,才得以重新安葬於陝西渭南老家。一代名相,如此結局,可謂淒涼。

為什麼會如此淒涼?就得說說,野史裡上演過不少傳奇表現的寇準,正史上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身為北宋傑出政治家,寇準的槽點,也早被後人津津樂道的多少遍:生活奢侈的高官重臣,得志後夜夜歡歌飲宴,相當放飛自我。脾氣還臭得很,做地方官時逼著小吏陪酒,把人家喝的臥病在床。身居宰相高位後,那更是眼眶比天高,瞅誰都不順眼,三兩句話就得罪同僚,所以也常落得牆倒眾人推。可這麼一個滿身毛病的人,卻是“多名相”的北宋年間,當之無愧的佼佼者,就憑他一個獨特本事:臨事明敏。

“臨事明敏”這好評,是宋太宗給早年寇準下的評語。就連最敏感的“立太子”問題,他也處理得相當“明敏”,宋太宗糾結該立誰時,他一句“知子莫若父”,順利解決問題。太子被人喊“少年天子”,招了宋太宗忌時,寇準緊接著一句“此社稷之福也”,又輕鬆化解了宋太宗的心病——大宋王朝的繼承人,就此敲定!

所以,如果要有誰說,這個臭脾氣的寇準“情商低”?宋太宗的寶貝太子趙恆(宋真宗)就不答應。人家君臨天下的位置,就是靠寇準的高情商關鍵助力。這“明敏”的評價,見證的就是寇準卓越幹練的行政能力!

而最證明他這強大能力的,就是宋真宗登基後,那場大宋王朝賭國運的大事:景德元年(1004年)宋遼澶淵之戰。

其實,當遼國發起這次空前規模南侵時,四十三歲的寇準才剛就任宰相一個月。正是由於之前宋軍連吃敗仗,國防亂七八糟,才緊急把他提拔上來救火。可宰相位子還沒坐熱,空前的戰火就燒了過來,等於是當了接盤俠。戰報傳來後,與他一起當“接盤俠”的宰相畢世安沒多久就慫了,藉口生病就撂了挑子。寇準卻是輕鬆全扛了過來,接著說服驚慌失措的宋真宗,做出那個震驚朝堂的抉擇:御駕親征!

很多後人說起此事,總喜歡拿寇準當時面對敵情喝酒吟詩的輕鬆表現說事,吐槽他只是忽悠著宋真宗上前線碰運氣。卻忽略了輕鬆狀態示人的寇準,背地裡的心血:前線的貝州刑州定州要地,都已做好了縝密的部署,河北各地的民兵隊伍也已組建完成,正深入到敵後浴血奮戰。當朝堂上的“精英”們,為“御駕親征”哭天抹淚時,一張困死遼軍的大網,已經編訂完成。御駕親征?就為致命一擊!

然後,就有了接下來那看似“運氣”,其實水到渠成的戰局反轉:宋真宗親臨澶州,前線宋軍士氣爆棚,在城頭下悠然下棋喝酒的寇準縝密佈局,遼軍主將蕭撻覽斃命澶州城下。進退維谷的遼國蕭太后就坡下驢,與北宋達成《澶淵之盟》,以大宋花錢買和平的方式,兩家結成“兄弟之國”,結束了數十年的煉獄鏖戰。

而在澶淵之戰結束三十八年後,宋仁宗年間出使遼國的大臣富弼,面對當時遼國咄咄逼人的氣焰,更以一聲怒吼,道出了當年澶淵之戰的真相:“澶淵之役,若從諸將之言,北兵無得脫者!”宋遼的和平,不是因為大宋的錢,而是求和心切的宋真宗,以寇準打出來的大好戰局換來的。

寇準呢?他起初的“和平底線”,是遼國必須稱臣且歸還幽雲十六州。但嘔心瀝血的他,得到的卻是王欽若等主和派們“幸兵以自取”的誣陷。懂得進退的他,只能無奈讓步,並嚴令宋使曹利用,把歲幣壓到了每年三十萬以下——不能保住大宋的尊嚴,那就給大宋省點錢吧。

這勞苦功高的全過程,正如北宋名臣陳瓘的讚歎:“當時若無寇凖,天下分為南北矣。”

看懂這前後過程,也就明白,後來王欽若汙衊寇準的那句“陛下,寇準之孤注也!”錯到何等荒唐可笑?無奈的是,不惜用大好戰局與錢財換和平的宋真宗,真信了這一套,於是有了寇準的第一次罷相。十三年後寇準再登相位,卻又開罪於同樣心機狡詐的丁謂,被丁謂趁著宋真宗病危的當口,扣上了“謀反”大罪,黯然貶去道州。

有人說,這悲劇,是因為寇準情商太低,太易開罪於人。可連帝王心思都能掌握的寇準,又怎會不懂這些?但他不能退,如果他退,宋真宗也許早聽了王欽若的動員,撒腿跑去了金陵,“天下分為南北”了他還可以做宰相,可江山百姓怎麼辦?對王欽若,對丁謂,為國家負責的寇準沒有退,然後就在這場逆淘汰裡,蒙上不白之冤。

值得一提的是,陷害了寇準的丁謂,後來也被宋仁宗流放,恰好路過道州。寇準的隨從們來了精神,組團要去胖揍丁謂,卻被寇準連忙攔下,抬抬手放過了這小人。這,就是慨然擔當的寇準,一生不變的襟懷!

只可惜,那黨爭成風的大宋,配不上這麼好的寇準。

參考資料:《宋史》、 顧全芳《寇準罷相》


歷史風雲錄


寇準的結局很大程度上是他的性格所導致的,我們在歷史書上學到的寇準在澶淵之盟中所做出的貢獻,於當時的北宋有很大的貢獻,假如沒有寇準一再堅持或許宋真宗真的就南遷了,那麼整個北宋的局勢將會發生極大改變。他挽救北宋社稷於傾覆之中,這就是他永遠銘刻在史冊上的功勳。但是除了這件事情或許大多數人對於寇準沒有太多的印象,其實他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是一個自負、自傲、自信、自大的人,剛愎自用又口直心快,在朝廷中自然就得罪了一大批人,甚至連皇帝也不怎麼喜歡他。

對於自我的才華他是自負的

在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寇準考中了進士。那年他十九歲。這一年的科考出了很多牛人,李沆、向敏中、寇準、王旦等,後世稱這一榜為“龍虎榜”。而寇準是他們中間最年輕的一位,正是因為他太年輕了,有人勸他說改下年齡因為皇帝用人喜歡年長穩重型的。被寇準給嚴詞拒絕了!因為他相信皇帝會看中他的才華而重用他的。寇準曾經寫過一首詩: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雲低。——《詠華山》據說寫這首詩這一年他八歲。可見他從小就養成了天老大我老二,除了皇帝老兒我誰都不鳥的唯我獨尊型人格。

他的自信是一把雙刃劍

對於國家他是忠心耿耿,國家危難之時是一個能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人物,他一手促使真宗北上在前線宋和遼結成澶淵之盟。

對於同僚他是自信而剛愎自用,再加上心直口快得罪的人自然就很多,胸懷大志的寇準自信自己都比別人強,也因此造成了剛愎自用,目中無人。他不甘居於人下,為了能夠升官,他不惜得罪自己的朋友,也可以違心去迎合皇帝。

寇準和王旦本來關係應該是很好的,他倆同年中進士,同年關係就是天然的政治同盟。澶淵之戰的時候,寇準是宰相,王旦是參知政事,給寇準當副手。因為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暴病,王旦要趕回去主持後方,臨行他特意讓真宗把寇準叫來,問這仗如果敗了(“十日之間未有捷報”)該怎麼辦,趙恆被他倆逼得只好表示“如果朕捐軀/被俘,那就立太子吧”。從這件事來看,寇準和王旦合作得是很好的。澶淵之盟簽訂以後,寇準自恃功高(當然他的功確實高)得意忘形,又有死對頭王欽若在真宗面前上眼藥,所以被貶出外。後來他的好朋友王旦做了宰相,極力推薦寇準,他才得以回朝擔任樞密使的職務。按理說寇準是應該對王旦很感激,好好跟他合作把朝政搞好的。但是寇準不,可能他是覺得昔日的手下成了如今的上司讓他很沒有面子(樞密院雖然和中書門下號稱二府,但樞密使還是要低宰相一頭的),或者他乾脆就是想把王旦拉下來自己當宰相,總之他梗著脖子跟王旦扛上了。具體表現為,當時東西二府經常互通文件,寇樞密瞪大眼睛從東府(中書門下)送來的文件裡挑刺兒,發現錯誤後大喜過望馬上給真宗送過去,導致中書工作人員從王旦以下都被趙恆罵了一頓。然後中書同仇敵愾,也瞪大眼睛從西府(樞密院)送來的文件裡挑刺兒,果然也發現了錯誤——結果宰相王旦表示,把文件退回西府,讓他們好好改過來。東府眾人不解問王旦為什麼這麼做,王旦回答道,既然知道他們乾的是錯事,幹嘛還要跟著他們幹!這件事讓寇準很不好意思,特意跑過來跟王旦講,老兄啊,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我看你肚裡能開航母咯。(同年,甚得許大度量?)然並卵,王旦的大度沒能阻止寇準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真宗面前講他的壞話。後來真宗委婉在王旦面前說:“卿雖稱其美,彼專談卿惡。”王旦聽後淡淡地回答道:“畢竟我當宰相久了,犯的錯自然就多。寇準把這些事告訴陛下,說明他是忠臣,這就是我欣賞寇準的原因。”
或許王旦對寇準是真愛啊,這都忍受的了,皇帝都看不下去了。<strong>
後來寇準被貶外地,第一時間就找到王旦,張口就要官,我們都是同年,給我一個使相當當吧。使相相當於節度使、親王等加“同平章事”銜,待遇相當於宰相。這下驚呆了王旦和當時在場的眾人。伸手要官--有點無恥的行為。可是王旦還是忍了(王旦確實是宰相肚裡能撐船),後來真宗問王旦怎麼安排寇準的時候,王旦就說:“臣以為寇準這樣的大功臣,給個使相做是極好的,倒也不負恩澤。”王旦真的就給寇準討來了一個使相的職位。

寇準拿到使相後衝著真宗痛哭流涕,感謝陛下的知遇之恩!或許是真宗實在看不下去了,哭笑不得告訴他:知道推薦你的人是誰嗎?是王旦!此時我想寇準內心的慚愧的。後來王旦病重不行了,真宗問他誰是宰相的人選,王旦還是推薦了寇準。

他愛恨分明,討厭的他就要去往死裡踩,不管對方的才幹、為人如何;喜歡的他就各種提攜,同樣不怎麼考慮對方的才幹和為人。

他在太宗朝當參知政事的時候,張洎是他提拔進來的,提拔的原因是往日張洎曲意奉承哄得他很開心。張洎是什麼人呢?他原來是南唐後主李煜的寵臣,與另一位大臣陳喬同秉國政,南唐國破的時候張洎和陳喬相約一起殉國,結果陳喬上吊自殺了,張洎跑去勸李煜投降,還冠冕堂皇地說“我活著是為了保護陛下您,等宋皇向您問罪的時候,請把責任都推到我頭上吧”。後來張洎在宋朝做官,還特意跑到李煜那兒打舊主的秋風,李煜有一大家子要養手頭非常拮据,只好把一個白金臉盆送給了他——張洎非常不滿意,認為是另一位南唐舊臣潘慎修在李煜面前說他的壞話的原因,從此與潘慎修絕交。就是這樣一個人,寇準對他“兄事之”,極力向太宗推薦。結果後來寇準因專權被宋太宗厭棄的時候,張洎第一個站出來對寇準各種落井下石。

再比如寇準和丁謂,其實這個死敵是寇準一手栽培起來的,曾經是他的“門人”。寇準對他的才幹非常器重(丁謂有才是事實),極力向當時的宰相李沆推薦,兩人就此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對話:寇準與丁謂善,屢以謂才薦於沆,不用。準問之,沆曰:"顧其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準曰:"如謂者,相公終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後悔,當思吾言也。"準後為謂所傾,始伏沆言。——《宋史·李沆傳》後來寇準當宰相,丁謂當參政,在給寇準擦鬍鬚獻殷勤的時候反被寇準嗆了一頓,丁副相瞬間黑化,從此之後丁謂就開始和寇準勢不兩立。這也為幾年之後寇準被貶埋下了禍根。

1022年,寇準被貶到雷州司戶參軍任上,這是一個遠離朝廷的荒涼之地。62歲的寇準在這傳授農業、興修水利,教化當地民眾習文學藝。一年後,憂病交加的寇準倒下了,不久死在雷州任所上。寇準妻子乞求皇帝允許將寇準葬歸老家,宋仁宗給她劃撥了一點經費,但由於經費太少靈樞到了洛陽鞏縣就走不下去了只得暫時埋在了鞏縣。直到10年後才安葬到故里。


山中茅店


寇準的結局確實很慘,晚年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實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話:“性格決定人生嗎?”

知道寇準這個人,大多信息來源於評書《楊家將》,書中他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嫉惡如仇卻幽默風趣,剛正不阿卻不乏陰損狡猾。評書上說他是山西人,人稱寇老西兒。


其實寇準是陝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鄉人,這可能是評書把他說成是山西人的緣故吧。

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他繼承了先祖的基因,從小聰明伶俐,19歲時考中進士,年紀輕輕就步入了仕途。

講真寇準的前半生的確順風順水,從“七品芝麻官”的縣令做起,經過17年的打拼,到36歲時做到了尚書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當時宋真宗趙恆很想讓寇準做宰相,但是擔心他年輕氣盛、做事不夠圓融,恐難以勝任。

但是沒過多久,遼國犯邊,遼軍攻城掠寨勢如破竹。很快兵臨澶州城下,這時滿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遷都,唯有寇準堅持皇帝留下來和將士們一起同仇敵愾。

寇準說:“皇上只有親臨前線,將士們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戰勝敵人”!其實大臣們提出遷都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僅一河之隔。遼軍的喊殺聲清晰可聞,宋真宗早已嚇得魂飛魄散。

此時朝中很快分成了兩個派系——遷都派和抗敵派。兩派展開了激烈的爭鋒,最後怯懦的宋真宗在寇準的催促下,終於下定決心御駕親征。寇準臨危受命,被封為宰相。

果然不出寇準所料“堅決抗敵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逃跑永遠逃不過遼軍的馬蹄。”



經過激烈的決戰,宋軍戰勝了遼軍。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隨之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此役寇準一戰成名,從此聲名鵲起。

也許是成功的喜悅衝昏了寇準的頭腦,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總之寇準為相期間,上壓皇帝,下壓群臣。

請注意,我這裡說他上壓皇帝不是指故意壓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過於苛責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準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不給皇帝的面子,這讓皇帝很尷尬。

有一次,寇準在朝堂上扯著皇帝的龍袍,吐沫星子四濺和宋真宗爭辯,氣的皇帝拿他沒辦法。

寇準對同僚更是尖酸刻薄。歷史上評價寇準剛直有餘,機變不足,這樣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擊。

說實話,寇準是忠臣沒有異議,但他採取的方法欠妥當。這樣就招致了另一個宰相王欽若的攻擊。



此時宋真宗正想把寇準邊緣化,王欽若的彈劾正給了他機會。寇準在任宰相兩年後被罷相,王欽若隨之成了皇帝的紅人。

歷朝歷代宮廷鬥爭波譎雲詭,事隔三年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王欽若的同黨丁謂想上位,有心取代王欽若做宰相。

但考慮到自己資歷還不夠,他向皇帝提出請寇準復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準結為同黨,共同對付王欽若。

寇準在丁謂的推薦下赴京上任了。這是寇準的第二次復出。

丁謂一心想把寇準拉為同黨,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鬍鬚沾了些菜湯,丁謂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溜鬚怕馬)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十分惱火,當場訓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



寇準原話是:【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

這就是寇準的不對了,都是同僚一點都不給面子,也許他平時霸道慣了,從沒想過別人的感受。

丁謂當著許多大臣的面受辱,臉面有點掛不住,心中暗暗發誓要報復寇準。

丁謂報復的機會來了,宋真宗得病期間,劉皇后參與朝政。寇準反對皇后專權,而丁謂卻支持劉皇后。二人又為立太子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

丁謂背後的支持者是劉皇后,最後劉皇后勝出。

丁謂誣告寇準參與密謀謀反,他想弄死寇準。宋真宗沒追究責任,寇準這才逃過了一劫,但沒有逃過被再次罷相的結局。



寇準被趕出京城後,丁謂做了宰相,他要把寇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丁謂把寇準一貶再貶,最後把61歲的寇準發配到荒無人煙的雷州半島了,次年寇準病死於雷州。

結語:寇準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終難逃被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的厄運。總結一下就是六個字:偏離“正”,過於“直”。《宋史》中說寇準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準的確“直”得令人佩服,但說他“正”,就見仁見智了。你覺得呢?


秉燭讀春秋


寇準生於公元961年,華州下邽(陝西渭南)人,寇準的父親叫寇湘,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晉的進士,因有功被封為國公,寇準從小就聰明好學。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寇準中了進士。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寇準勸諫宋太宗,宋太宗實在聽不去,準備回宮,寇準就拉住了宋太宗的衣角,說:請聽我把話說完。宋太宗事後,反而不生氣了,說:我有寇準,就像唐太宗有魏徵。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寇準被任命為樞密副使,同知院事,開始參與處理北宋的朝政了。寇準與樞密使張遜有矛盾,宋太宗就將張遜給罷免了,寇準也被貶至青州知府,但是宋太宗離不開寇準,所以第二年的時候,又將寇準召回,任命為參知政事。

宋太宗一直沒有立太子,原因也很簡單,他的帝位是從皇兄宋太祖那邊傳下來,而自己也面臨這個局面,是立自己的兒子,還是立太祖的兒子,有個大臣叫馮拯上表要立太子,就被貶到嶺南去了,所以大臣們都不敢再提這個事情。

寇準剛從青州回來,就來見宋太宗,宋太宗就問寇準:你認為立誰為太子?寇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這個事情,誰都不能商量,只有你自己拿主意。宋太宗說:襄王趙恆怎麼樣?寇準說:你覺得可以,那就可以了,然後宋太宗就立趙恆為太子了。

宋太宗與太子一直從祖廟祭祀回來,京城的百姓高呼:少年天子。宋太宗心裡有點不平衡,他就問寇準說:現在人心都向著太子了,那我怎麼辦?寇準說:這個說明你選這個太子選得好,選對了。宋太宗十分高興,與寇準不醉不歸。

公元997年,宋太宗病逝,宋真宗趙恆繼位。遼軍多次入侵北宋,公元1004年,宋真宗任命寇準為宰相。遼聖宗率二十萬遼軍攻打北宋,參知政事王欽若建議遷都至金陵(南京),寇準認為應該出擊,而且宋真宗應該御駕親征。

遼軍受挫,要與北宋議和,寇準是反對議和,他覺得應該乘勝進攻,收復失地,但是宋真宗個人比較傾向議和,所以最後宋遼雙方簽下了,著名的“澶淵之盟”。而這次,寇準居功至偉,宋真宗十分敬重寇準,這個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嫉妒。

王欽若就同宋真宗說:陛下覺得澶淵之盟是件好事嗎?澶淵之盟就是城下之盟,而春秋有言,城下之盟是一種恥辱。而且,寇準這次就是在孤注一擲,而陛下就是他的“孤注“,意思是說即使宋真宗死了,還有太子嘛,宋真宗開始對寇準疏遠,公元1006年,寇準被罷相,貶為陝州知州。

丁渭與寇準有很深的矛盾,寇準也得罪了劉皇后,太監周懷政與丁渭有仇,殺死丁渭,讓寇準復相,尊宋真宗為太上皇,讓太子繼位,可是這個事情敗露了,丁渭為了置寇準為死地,就誣告寇準參與了此事,結果,寇準雖然沒死,但還是被逐出了京城。

丁渭成為宰相之後,就對寇準一直貶。公元1022年,寇準被貶至雷州,而雷州的生活條件十分之差。公元1023年,寇準病困交加,最後病死於雷州,他的妻子宋氏乞求歸葬故里,獲准之後,但是因為錢不夠,最後只能葬在洛陽。公元1033年,宋仁宗將寇準歸葬於家鄉華州下邽。

由此可見,寇準的結局那麼慘,主要是因為寇準這個人為人正直,不逢迎,不畏權貴。


歷史簡單說


寇準,人稱寇老西兒,出生於文人疊出的北宋初年,19歲高中進士,一生為官清廉。

冠準是繼唐朝魏徵之後又一位“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諫臣。宋太宗在位期間,非常器重寇準,曾親切的把寇準當作自己的“魏徵”。

太宗去世,真宗繼位,寇準官至宰相。澶淵建功後寇準卻連遭貶斥,最終還客死他鄉,就連運送遺骸回鄉的費用都沒有。一代名相的悲慘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那麼寇準的結局為什麼那麼慘呢?

一、沒有遇到個好皇帝

太宗是個知人善任的好皇帝,並不代表真宗也是。真宗重用寇準是因為其有擁立之功,很有報恩的用意。因為宋太宗的皇位來的不明不白,即有“燭影斧聲”的猜測,也有“金匱之盟”的密約,所以宋太宗在皇位的繼承人問題上左右為難。後來寇準堅決支持宋太宗將皇位傳於自己的一脈,而不是按盟約所定的太宗後裔,所以才有了趙恆(宋真宗)的繼承王位。

宋真宗一沒有太宗英雄威武的風骨,二沒的一國之君的擔當。太宗在位期間曾兩次主動進攻遼國,收復石敬瑭獻出的雲幽十六州,結果都以失敗收場。真宗繼位後,遼國實力大增,開始反攻宋朝。真宗皇帝不去想禦敵之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逃跑。後來寇準生拉硬拽將真宗拉到澶州督戰,宋軍士氣大增,挫敗遼國的進攻。後來兩國簽定《澶淵之盟》罷兵言和,寇準又為宋朝挽回每年70萬的歲幣損失。


宋遼議和後,北宋開啟了近百年的和平局面,真宗皇帝志得意滿。後來,宋真宗受了一些諂媚的大臣曲意逢迎的蠱惑,還堂而皇之地去泰山舉行了封禪大典。為了“名正言順”去彰顯自己創下的“萬世功業”,真宗皇帝還採取掩耳盜鈴的方式,派人從民間廣獻祥瑞、偽造天書。所以正是由於真宗皇帝的沒主見、無擔當、志大才疏、沽名釣譽、容易聽信讒言等性格,決定了忠臣良相的悲劇人生。

二、沒有遇到好同僚

寇準澶淵建功,真宗對其寵信有加,然而卻引來了大奸臣五鬼之一王若欽的嫉恨。後來王若欽在真宗面前進獻讒言,說寇準是賭徒心理,不懷好意,他之所以讓真宗去前線督戰,完全是把真宗皇帝當做孤注一擲的“籌碼”。真宗聽完渾身只冒冷汗,覺得王若欽話很有道理,於是就開始對寇準冷淡起來。

寇準任宰相期間,為官清廉,任才唯賢,一些寒門才子得到重用。寇準還特別將一些敢於指責當朝弊政的直言善諫之士去御史臺擔任要職,因此為藏汙納垢、沆瀣一氣的王若欽一夥人成為了對立面。所以以王若欽為首和姦臣,開始在真宗皇帝面前大肆攻擊寇準,真宗皇帝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於是將寇準貶往外地為官。從此寇準的仕途走向了下坡路。



後來,真宗患病,劉太后干政,奸臣丁謂專權。路見不平的太臨周懷政準備發動政變,誅殺丁謂,復相寇準,不料事情敗露,周懷政被殺。此後權臣丁謂當上了宰相,最終寇準被貶往雷州,後病逝於此。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