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澧佛踏寺

临澧佛踏寺

  • 佛踏寺,原为临澧县城附近的一座名寺,虽然它早已成为历史,但佛踏寺这一名称却成了泛指寺庙这一带的地名沿用下来,远近闻名。
    据旧志记载,佛踏寺起自明初,延至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鼎新规模,重新修建。相传,寺庙修造前一天,有一年老乞人投宿于此,一足踏在一石碑上,继而又靠着石碑睡去。次日清早,主人正要去施舍时,老人却于天未全明时已悄然离开。再视其所踏石碑,其上却赫然留下一靴子足迹。人们认为此年老乞人乃一菩萨所变,故称寺为佛踏寺。
    佛踏寺是寺与庙的结合体,因是临澧颜氏的总祠所在地,故而又称“颜子庙”。原来殿阁恢宏,古木参天,成为县城东南一景。其靴印石碑原一直供奉于寺内观音菩萨塑像之前。1960年前后寺庙拆除后,几经辗转,现被供奉于本地一居民家中。碑上足迹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由于它有事先雨则濡湿、晴则干燥的自然现象以及曾被弃而复立、立而复弃几经反复的传奇经历,现已被当地人视为神碑。且时有远近之人来此烧香磕头,以祈求菩萨赐福。
    清代和民国时期,佛踏寺这里长期设有一慈善机构——遂生堂即育婴局,位居寺庙之右。据县志记载,咸丰四年(1854年),它由官绅颜其鸿、陈扬仁等捐建,负责周围十里的贫困女婴,直养至七岁为止,后来养育对象有所放宽。民国时期育婴局附设免费小学一所,后改称为育英小学,一直延至解放初期。

    佛踏寺过去曾几度成为乡级政府所在地。早在民国中期(1938年—1941年)就曾为珠陈乡乡址,下辖16保。新中国成立后,从1955年开始先后成为清水堰区、望城乡、前锋人民公社、望城人民公社的治所。其管辖范围都大致相同,不仅包括今天的望城乡所有区域,还包括现今安福镇的许多区域。1961年社址迁往县城南桥头后,但全社许多群众大会仍在此召开。
    佛踏寺,还是临澧的教育重地。自民国十年(1921年)育婴局在此附设免费小学一所开始,此地便基本上与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是此地为乡社治所时几年例外。这里先是育英小学,1969年始为望城中学,其中1974年—1979年为完全中学。如今,一座现代化的新式乡办初中已巍然矗立在佛踏寺的原址之上。校园占地51亩,建筑面积9300多平方米。学校设有一流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及图书室等,各种实验仪器,一应俱全。教育教学质量连续8年获取全县中考先进单位。1992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百颗星”乡镇学校。1995年经省教委验收获省“双基”达标先进单位,学校的一些办学成就,当年还被搬上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节目。2001年又被评为省德育工作特色学校。走进校园,花草争春,绿树成荫,不愧为县“园林式单位”的称号。
    如今的佛踏寺,正向着小城镇化方向迈进。一批批外来移民不断迁入,一座座新式洋楼不断拔地而起。特别是随着2003年临岗一级公路的建成通车,这里逐渐变成了临澧的黄金地段。临岗公路经此纵贯南北后,更拉近了此地与县城的距离,使原本就很方便的交通越加锦上添花。而那矗立在此立交桥边上的两块巨大广告牌,远远望去,也正像各大宾馆酒楼门前立着的礼仪小姐一样,正恭迎着各方的来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