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焚香(圖片 | 才府)

我國自古有焚香的習俗,原因有三:一是信奉鬼神,焚香祈祝以達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坐,燃香草以潔室;三是古代達官顯貴,有薰衣染被之習,以顯華貴。

有物必有器,在這漫長的焚香史中,香爐作為重要的承載物,即便過去千年仍散發著奪目的光輝,若要追根溯源,便不得不說一說香爐的始祖——博山爐。

01 博山爐的造型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西漢 銅力士騎獸博山爐 故宮博物院藏


在晉葛洪的《西京雜記》中有對博山爐的記載:

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西漢 彩繪狩獵紋博山爐


南朝時期徐陵《玉臺新詠》中收錄的前朝古詩《古詩八首之六》描寫的也是博山爐:

四坐且莫諠,願聽歌一言。

請說銅爐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似松柏,下根據銅盤。

雕文各異類,離婁自相聯。

誰能為此器,公輸與魯班。

朱火然其中,青煙颺其間。

從風入君懷,四坐且莫歡。

香風難久居,空令蕙草殘。

詩中所述器物與史書記載的博山爐無二,皆是爐身呈半圓形,上面有圓錐形蓋,似層層山巒,裝飾著錯落有致的人物、鳥獸、草木、雲氣等。

02 “博山”是什麼山?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漢代 博山爐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層層山巒,神禽異獸藏匿於其中,雲霧瀰漫,縹緲不定。這宛若仙境的博山爐,因何而生?

“博山”本是古人對仙山的通稱。古人崇拜神明,在他們看來,那些常人無法攀登的,巍峨陡峭,並且常年雲霧繚繞的大山上必然居住著神仙。

凡人生老病死,苦難不斷,自然希望能得到神明的祝福,甚至妄想可以得到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所以便有了對這些仙山的崇拜和模仿。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清 袁耀《蓬萊仙境圖》 故宮博物院藏


徐福東渡訪海外仙山為秦始皇求長生不死藥的故事我們都聽過。

當時便流行一種說法,說海上有三座仙山,名為蓬萊、方丈和瀛洲,山中有金雕玉砌的亭臺樓閣、有手握不死之藥的仙人、有珍禽異獸。何人不渴望超脫凡塵之外?所以秦始皇大一統後便不惜耗費人力、財力派徐福前去尋訪。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仙山者,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世主莫不甘心焉。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東漢 博山爐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

到了漢代,此風仍盛。

漢武帝時期,曾任用齊地方士少翁、欒大等人為他入海求仙。少翁曾向武帝進言:“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因此武帝便在甘泉宮修建了太液池,又在池中建造了“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以象海中神山”。

正如少翁所言,若想要通神,那麼日常所用就都得是神物。所以除了建造假山,工匠們還模仿海外仙山製作了博山爐。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漢代 博山爐 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金石學家呂大臨在其《考古圖》中記下了漢代博山爐的模樣:

爐象海中博山,下盤貯湯使潤氣蒸香,以象海之四環。

香爐似山巒,浮於水波間,點燃香料後,香菸從山間嫋嫋升起,與雲霧繚繞的海外仙山更加神似。博山爐也由此得名。

03 博山爐的用途

▼ 酬賓

銅製博山爐最早是專供皇帝或王公貴族們使用的,也常常被當成貴重的禮物在上層貴族之間相互饋贈。

漢武帝酷愛賞賜博山爐,並把它當作對臣子的最高封賞,《考古圖》中有載:

漢王侯至封地就職,則賜博山香爐。

河北滿城漢墓中出土的“錯金銀博山爐”便是中山靖王劉勝得到的賞賜。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西漢 錯金銀博山爐 河北博物院藏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錯金銀博山爐局部


▼ 明器

普通百姓所用的博山爐大多是陶製。雖然與銅質錯金銀的博山爐相比陶製博山爐顯得沒那麼高貴耀眼,但在成為明器之時,它們的象徵意義卻是相同的。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陶製博山爐 平原博物館藏

博山爐作為明器的記載見於晉人賀循的《葬經》:

其明器……瓦香爐一、釜二、枕一、瓦燭盤一……

其中“瓦香爐”指的便是博山爐。

正所謂“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漢代厚葬之風盛行,為了使死者能過上舒適、安穩的生活,墓室完全是以現實生活模式來為死者構造的地下世界。如,墓室形制和結構儘量模仿現實中的房屋,隨葬品也是儘量將生人所用的全部工具、物品納入其中。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陪葬的博山爐不僅是死者生前常用之物,同時也是一種象徵——借仙山之形態,為死者營造出一個昇仙的神聖空間,在這裡亡魂可以到達彼岸世界,得道成仙。

很多博山爐上都描繪有羽人紋樣,其實這一形象在神仙思想流行的漢代本就是作為引導死者靈魂昇天的仙人出現的。正如《楚辭》所云:

仍羽人不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王逸注“人得道而生羽毛”,洪興祖補註“羽人,飛仙也。”

在博山爐上刻畫有此形象,正是希望逝者可以隨羽人一同飛回“不死之故鄉”。博山爐被用作喪葬明器承載了人們的精神訴求。

▼ 禮佛

大漢王朝經過黃巾起義和董卓之亂結束了它四百多年輝煌燦爛的統治,轉而進入朝代頻繁更迭的混亂時期。百姓們朝不保夕,於是思想界也產生了變化——從對成仙的嚮往逐漸轉向了對佛教的狂熱信奉。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明代 影青博山爐(圖片 | 雅昌藝術品拍賣網)

博山爐本是焚香之器物,正巧佛教也講究焚香供奉,所以博山爐仍被廣泛使用。我國早期譯經之一的《道行般若經》中有:

“其像端正姝好,如佛無有異,人見莫不稱歎,莫不持華香繒彩供養者……”

然戰亂頻頻,社會動盪,每日因困苦而死的人尚且不在少數更何況焚香這類雅事呢?此時博山爐的製作很難再像從前一樣極盡華美,而是越來越粗糙,難有精品。

最終博山爐不再以實物的形態出現在人們視野中,而是被工匠們刻在石頭上、畫進壁畫裡,以另一種形式成為現世中所用香爐的永久替代品。當人們對佛像頂禮膜拜時,無需再擺上香爐焚香以供,石刻的香爐便已經寄託了信徒對神像永恆不滅的虔誠心態。

香爐的始祖——博山爐與中國古代的昇仙思想

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左壁壁畫局部 (圖片 | 百度)

博山爐在現實世界中創造出了仙境。在山頂的石頭上,山腰的溝壑邊,山麓的雲煙裡,猿猴、神禽走獸、獵人的身影微小得有些不起眼,仙人雖未露面,但仙境的氣氛已流露無疑。

正如南北朝詩人劉繪《詠博山香爐詩》所言,“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博山爐,寄託了古人對神明的崇敬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