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快又穩,怎麼做到的?日蘭高鐵:用“繡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鐵精度

日蘭高鐵(注:正式運行前稱“魯南高鐵”)試運行以來,動車組以350km的設計時速飛馳,既快又穩,高鐵上“立硬幣”、“疊水瓶”的絕活屢見不鮮,這主要得益於線路設備極高的平順度。在高鐵線路上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標準苛刻、精益求精,每天用“繡花功夫”在0.1毫米的精度間較勁。

11月13日,記者探訪中國鐵路濟南局臨沂公務段施工現場,看高鐵參建者們現場揭秘日蘭高鐵的“平穩密碼”。

既快又稳,怎么做到的?日兰高铁:用“绣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铁精度

“死磕”0.1毫米

11月13日,天朗氣清,四條鐵路線縱貫東西,日蘭高鐵日曲段開通在即,臨沂工務段日蘭高鐵介入組組長李慶華沿鐵路線向西踱步,不時俯身查看鋼軌。

據李慶華介紹,他們負責日蘭高鐵140多公里線路的管理和養修工作,早在今年4月份便開始了對線路質量的介入檢查和整修。為了確保高鐵線路安全平順,他們須在開通前聯合施工單位對線路設備進行三遍精調精整,對於線路上的每一根軌枕處的鋼軌,作業人員都要反覆進行調整。高鐵線路的精調精整是以0.1毫米記,要讓動輒數噸重的鋼軌以0.1毫米為單位進行移動,這樣精細的操作難度比繡花還要高得多。

既快又稳,怎么做到的?日兰高铁:用“绣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铁精度

臨沂工務段日蘭高鐵介入組副主任紀偉,負責高鐵線路的精調精整工作,他所在的工作小組被稱為日蘭高鐵的“精調師”。所謂精調精整,其實就是通過對鐵路線路的幾何尺寸進行精細地調整,來提升線路的平順度。“在高鐵線路上經常會有一些微小的高低起伏或者不平順,很多隻有零點幾毫米,肉眼是看不出來的,但是在350公里的時速下,可能會影響乘客的舒適度,這就是我們要消滅的目標。”紀偉介紹說。

按照技術規章,無砟高鐵線路軌距誤差在±1mm以內就算合格,但是日蘭高鐵的“精調師”從一開始就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將誤差控制在±0.5mm範圍內。然而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先後對線路整體調整了4遍,把誤差控制在了±0.2mm以內,大大提升了線路的平順度。

俯身測量、調整、挪動一小步、再俯身測量......……這就是日蘭高鐵的“精調師”們每天的固定動作。“我們每一遍精調都要對每一根軌枕處的螺栓、扣件等進行反覆測量和調整,按照軌枕間距60cm計算,從費縣到日照,大概要俯身調整190萬次,每人每天也要俯身近兩千次。”紀偉介紹說。在進行每一處調整時,從測量數據,到拆裝扣件,再到精細調整,前前後後要有好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精益求精。為了避免塵土對測量數據造成細微的影響,他們精調作業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清除扣件下的浮土。

既快又稳,怎么做到的?日兰高铁:用“绣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铁精度

“有時一個地方有問題,前後連續七八處都需要調整,而且經常是這邊調好了,那邊又變動了,需要回過頭再調整。”紀偉說,走三步,退兩步,就是他們工作的真實寫照,短短四五百米的距離,普通人幾分鐘便能走完,而他們卻需要近十10個小時。

每組道岔測量150多次

5月下旬,日蘭高鐵進入靜態驗收的關鍵階段。當時,日蘭地區氣溫普遍增高,臨沂地區最高氣溫更是超過了35℃。負責線路設備驗收的侯林和同事們頂著烈日的炙烤,俯身在軌道上,不眨眼睛地洞察“蛛絲馬跡”。

侯林告訴記者,道岔是為列車進出站轉線時提供保障的關鍵設備,道岔高質量,是確保旅客生命財產安全的第一步。“597、596、599...”他們用手中的尺子,不間斷測量每兩個道岔螺栓之間的距離,以此來測算軌枕是否存在歪斜。“日蘭高鐵的岔枕全部澆築在軌道板上,一旦發現枕間距誤差超出5mm,就要將整塊軌道板拆除更換,這樣才能確保列車運行時的安全和平穩。” 侯林說。

既快又稳,怎么做到的?日兰高铁:用“绣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铁精度

盛夏的線路上沒有一絲遮擋,陣陣熱浪讓人感到窒息。侯林和工友們依然不為所動,蹲在鋼軌旁,隨著測量,一點一點地挪動著身子。後背早已溼透,臉上的汗水一滴一滴往下落,濺在滾燙的鋼軌上,馬上便被蒸乾了,只留下一絲黑色的痕跡。據瞭解,像這樣的測量每一組道岔需要進行150多次,而侯林他們的任務,則是對管內123組道岔進行覆蓋式的檢查,加起來要測量一萬八千多個數據,這還只是所有驗收過程的一個小步驟。

進入8月份,日蘭高鐵開啟聯調聯試階段,線路上穿梭起動態檢測車,用於列車高速運行狀態下測試鐵路線路的質量情況。

既快又稳,怎么做到的?日兰高铁:用“绣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铁精度

趙瀟是該段日蘭高鐵介入組的成員之一,他和同事們根據白天檢測車測得的數據,對線路設備病害“挑刺兒”,並本著“重點問題立即整改、一般問題限期整改”原則,及時對線路上存在的細小病害進行補修整治。為了不影響白天檢測車的正常運行,整修作業一般都是在夜間進行,趙瀟和同事們每天晚上七八點中就要出發,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四五點才能結束,有時一個十分微小的安全隱患,都要讓他們忙上一兩個小時。

截至目前,影響線路安全的所有問題均已克缺完畢,確保了線路的安全、穩定、舒適。

高鐵“抬頭哥”的“火眼金睛”

11月13日,在日蘭高鐵的沂河特大橋上,助理工程師王慶石提著手電筒、攥著檢查錘,鑽進了橋樑支座中的狹小空間,排查牆面裂縫、螺栓鬆動等安全隱患。

臨沂工務段負責的日蘭高鐵約140多公里,其中橋樑長度超過100公里,佔比在70%以上。這座跨越沂河的沂河特大橋長達23公里,是日蘭高鐵中最長的一座橋樑。

既快又稳,怎么做到的?日兰高铁:用“绣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铁精度

在靜態驗收期間,王慶石的任務就是要爬上每一座大橋,從裡到外進行全面“體檢”。橋樑支座是整座大橋的“關節”,是確保整座大橋安全的重中之重,然而這裡的高度只有一米多,最矮處僅有幾十公分,狹小的空間和複雜的結構讓這裡成為了最難檢查的位置之一。王慶石經常趴在支座旁,用檢查錘或用手,掀起支座上的防塵罩,仔細查看著每一個細節,一絲一毫的隱患都不放過。

為了確保檢查的全面無死角,王慶石需要從狹窄的檢查孔,進入到漆黑一片的箱梁內部,由於缺乏空氣流通,這裡部讓人呼吸不暢。黑暗中,王慶石他們只有藉助手電筒微弱的光線,“貼”在牆上仔細地仔細檢查,像啄木鳥一樣,用檢查錘敲擊著每寸牆體,檢查混凝土強度。久而久之,王慶石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在微弱的光線裡,能夠準確地發現僅有一兩毫米的微小裂紋。

既快又稳,怎么做到的?日兰高铁:用“绣花功夫”打造0.1毫米高铁精度

“一定要抬頭!不抬頭你就發現不了病害,不抬頭這片梁就白進去了!”為了不漏檢頂部的病害,王慶石需要一直抬著頭,仔細查看。一般人保持抬頭姿勢5分鐘便肩頸痠痛,而王慶石每片梁體一看就是半個多小時。在檢查中,有時會發現混凝土出現“蜂窩”“麻面”的病害,這時候王慶石就要停下來反覆查看,用手摸、用檢查錘敲,確認無誤才敢繼續前行。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杜輝升 紀偉 通訊員 邢仔文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