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法定數字貨幣層出不窮!央行三度闢謠信息不少

中國財富網綜合(儲繼軍)區塊鏈大火後,幣圈趁機炒作的人也多了起來。近期,在央行尚未正式宣佈發行數字貨幣的情況下,有個別機構冒用人民銀行名義,將相關數字產品冠以“DC/EP”或“DCEP”在數字資產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一時間各種“李鬼”層出不窮。央行13日公告,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臺進行交易,目前仍處於研究測試過程中。這也是近期央行第三次針對法定數字貨幣問題進行闢謠。

央行闢謠,提醒公眾可能涉及詐騙和傳銷

央行13日發佈公告稱:人民銀行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臺進行交易。人民銀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目前仍處於研究測試過程中。市場上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數字貨幣,網傳法定數字貨幣推出時間均為不準確信息。

目前網傳所謂法定數字貨幣發行,以及個別機構冒用人民銀行名義推出“DC/EP”或“DCEP”在資產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行為,可能涉及詐騙和傳銷,請廣大公眾提高風險意識,不偏信輕信,防範利益受損。

此前,央行就法定數字貨幣問題兩度對市場傳言予以澄清。9月22日,大量網傳消息稱“中國央行發行數字貨幣80天內落地,初期將向四大行、阿里巴巴、騰訊和銀聯七家機構發行”,央行證實網傳推出時間及參與機構等均為不準確信息。11月初,央行二度闢謠:央行數字貨幣工作組未會晤相關上市公司區塊鏈負責人。

專家建議制定數字貨幣發行制度

雖為闢謠,但從央行三次表述的字裡行間,也能管窺監管傳遞出的多重製度性信息。

首先,央行重申了DC/EP的本質是法定貨幣。央行多次重申,中國版法定數字貨幣依舊是人民幣。中國法定數字貨幣功能和屬性與紙鈔一致,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與虛擬貨幣有著天壤之別。

多位專家13日在“財經年會2020:預測與戰略”上表示,數字貨幣在未來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居於核心地位,當前有必要抓緊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和實施方案。同時,立足於保證數字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應抓緊制定數字貨幣發行、數字金融市場監管等制度。

海王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王永利表示,央行數字貨幣只能是法定貨幣的數字化,只能是中心化的,不可能比照“去中心”化的比特幣等網絡加密幣去設計。

“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可能採用並行技術路線,堅持央行中心管理模式。”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表示,現有的區塊鏈技術無法達到超大市場零售級別的高併發需求。法定數字貨幣應該會保持技術中性,不依賴單一技術,也應該會堅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以保證貨幣政策傳導的可靠性,保證貨幣調控效率。

李禮輝表示,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可能選擇“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公眾”的間接發行模式,傳承現行的貨幣市場運行機制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這將有利於保持商業銀行的初始信貸能力,有利於穩定市場。另外,我國法定數字貨幣可能採用“賬戶松耦合”加電子錢包的方式,可以脫離銀行賬戶實現端對端的價值轉移,減輕交易環節對金融中介的依賴,並且在央行許可的範圍內實現可控匿名支付。此外,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設計有可能只限於替代M0,即流通中的現金,而非狹義貨幣M1和廣義貨幣M2。

李禮輝認為,數字貨幣在未來的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居於核心地位,當前有必要抓緊研究發行中國主導的全球性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和實施方案。應該進一步探討我國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路徑,包括替代範圍選擇、可控匿名尺度、脫網運行技術等。

此外,李禮輝強調,應加快數字金融制度建設。立足於保證數字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應該抓緊制定數字貨幣發行、數字金融市場監管等制度。應該抓緊研發數字金融技術國家標準,建立專業化的數字金融技術應用審核和驗證體系。有必要建立數字金融創新沙盤試驗制度,積極探索數字金融業務監管的新模式、新規範,適當放寬數字金融市場準入。此外,在數字金融全球制度建設中,我國應該積極參與並努力爭取話語權。

一窺央行數字貨幣真面目

中國央行確有發行數字貨幣的計劃且已準備多年,並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個推出數字貨幣的央行,雖然,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數字貨幣和區塊鏈的討論,但官方尚未宣佈正式推出。

究竟何為數字貨幣?數字貨幣與現有的人民幣有什麼區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所長穆長春詳細介紹過央行數字貨幣。他總結了以下要點:央行數字貨幣(DCEP)早在2014年就已提出,其功能和屬性與紙幣相似,只不過形態是數字化的。是具有價值特徵的數字支付工具,不需要賬戶就能實現價值轉移;央行數字貨幣是法幣,具有法償性;央行數字貨幣採取的是雙層運營體系,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等。

央行數字貨幣準備已有四年半的時間,按照穆長春的說法是“呼之欲出”,那麼,一旦央行數字貨幣正式推出,是否意味著廣大公眾馬上就可使用數字貨幣呢?

對此,央行原行長周小川近日在財新峰會上表示,央行數字貨幣更多是為本國考慮,可能更加註重於在央行、第三方支付者之間的批發、清算環節提供數字貨幣。雖然理論上央行數字貨幣也可以為零售服務,但由於會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很大沖擊,因此會非常謹慎。

區塊鏈並非萬能,警惕披著區塊鏈外衣的非法金融活動

雖然區塊鏈作為一項重要的新興技術,在推動數字經濟創新發展方面潛力巨大,但央行數字貨幣不會採用純區塊鏈架構,在應用場景上,區塊鏈並非萬金油。

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在2019可信區塊鏈峰會上表示,雖然區塊鏈發端於比特幣,但數字貨幣並不一定基於區塊鏈技術。從本質上講,區塊鏈是密碼學、對等網絡、共識機制等多種傳統技術的集成創新,不能誇大和神化其概念和作用。

“區塊鏈以大量冗餘數據的同步存儲和共同計算為代價,犧牲了系統處理效能和部分隱私,暫時並不適合零售支付等高併發的支付場景,也要注意對商業信息和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狄剛稱。

國家外匯管理局總會計師孫天琦近日表示,新技術到底是“良藥”還是“毒品”,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讓它向著“良藥”的方向發展。一是不要炒作區塊鏈概念;二是不能披著區塊鏈的外衣開展非法金融活動;三是真正要想獲得市場空間,區塊鏈技術必須從現在經濟金融的痛點上、從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市場所在。

綜合自上海證券報、券商中國、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