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終於,盼來了今年的“年度電影”[小丑]

它以某種偷渡的方式,匿進網路世界化身一串鏈接,在雲端擴散,網友皆呼,“天不生[小丑],萬古如長夜”。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Film Of The Year”

自上映以來,在口碑、票房、影響力、話題性等多個方面,[小丑]都是現象級的。

它是第一部拿下三大節最高獎(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的漫改電影,是近十年首部殺進 IMDb TOP250 前十的電影(目前跌至第16位),是全球最賣座的R級片(票房9.78億美元,超越[死侍2]),也是最賺錢的漫畫電影(票房達到製作成本的15.3倍),在北美上映時,多家影院甚至安排了保安護場,盛況空前。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小丑]目前的豆瓣評分也高達9.1,是今年評分最高的電影,就算爛番茄新鮮度只有69%,但是沒關係,媒體會怎麼報導呢?——“[小丑]憑一己之力,讓爛番茄網站失去了公信力”,簡直太瘋狂了。

當一部電影在世界範圍內獲得這樣的關注度,再談評分是沒有意義的。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小丑]海報

[小丑]的故事發生在1981年的哥譚市 — 一個以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曼哈頓為原型設計的城市,它的天空被色情劇場的招牌遮擋,塗鴉隨處可見,街道上滿是垃圾,老鼠四竄。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表面的髒亂下,城市內部更是險情暗湧。罷工事件時有發生,政府削減社會服務,貧富差距分化嚴重,緊張局勢正在加劇。

亞瑟·弗萊克就生活在這座城市,和他生病的母親一起。亞瑟患有一種精神疾病,隨時隨地,他都會突然發出高亢刺耳的笑聲,完全不受控制。笑聲中擰出情緒的變化,有強迫性的苦笑和攻擊性的假笑,聽著令人不安。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亞瑟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人物,他夢想成為一名喜劇脫口秀演員,但卻只能成為脫口秀中的的笑料,在被推向生存邊緣的時候,母親、同事、鄰居,甚至整個社會,沒人在意他的呼救。

直到亞瑟,成為了小丑。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哥譚市為小丑的誕生提供了“養料”。換句話說,哥譚是一個火藥桶,而小丑就是點燃導火索那那一簇火苗,他在無意中就引爆了整個哥譚市。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因此,與其說[小丑]這部電影是在介紹小丑這角色的前身,不如說它是一則關於道德淪喪的寓言,一個關於社會分化的警示故事,在電影中,我們能看到一個難以自控的精神病人,是如何漸漸走向墮落與黑暗的。

就像有條評論說的那樣:1989年,製造一個小丑,把他扔進化學池;2019年,製造一個小丑,只要把他丟進社會。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相比於劇情,[小丑]最大的看點,還是傑昆·菲尼克斯的表演。為了小丑這個角色,他減掉了52磅體重,瘦到能清晰看見後背的骨架,扭曲成了怪異的形狀,好像隨時會從皮裡刺出。當他咧嘴大笑,音浪從肺部噴薄而出,眼神發出受辱和無助的信號。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多少電影費了老大勁,就是為讓觀眾入戲,而[小丑],只要聽到傑昆發出的第一聲笑聲,就再難以脫身。

雖然[小丑]也引來不少差評,但是再苛刻的人,在批評完[小丑]都不忘補一句:可是,傑昆·菲尼克斯演得是真TM好。

[小丑]是一次賭博式的行為藝術,每位配角的戲份都被削弱了,眾星拱月,只為成就傑昆·菲尼克斯的小丑,成敗全繫於一人。傑昆成,[小丑]則成,好在他做到了。[小丑]是傑昆的個人秀,是他的獨舞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小丑]和[黑天鵝]是極其相似的。亞瑟和尼娜,在一次次舞蹈後,內心最深處的真實慾望徹底取代了理智,於是小丑和黑天鵝就出現了。

而從亞瑟到小丑,傑昆·菲尼克斯共跳了七支舞

第一支舞:

亞瑟在電影中的第一支舞,是在肯尼樂器行門口。作為商演小丑,接受公司指派的任務,亞瑟在悠揚的鋼琴伴奏聲中,轉動著廣告牌,濃妝下掛著試圖融入周圍的笑容。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他穿著寬大的鞋子,邁著滑稽笨拙的舞步,看起來就像粘在了地上。整條街道都是他的舞臺,來來往往的行人都是觀眾。

可是一群街頭混混搞砸了這個演出,他們奪走亞瑟的廣告牌,還痛扁了他一頓。

亞瑟倒在了滿是垃圾的巷子裡,痛苦地蜷縮著。他沒有想到,這只是一系列痛苦的開端。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第二支舞:

客廳裡的電視機,正播放著1937年馬克·桑德里奇導演的黑白歌舞片[隨我婆娑],片段中正唱著“世界一團糟,政治和稅收,人人磨刀霍霍,沒有幸福感”。(The world is in a mess with politics and taxes, and people grinding axes, there's no happiness.)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被毆打的亞瑟白天剛從同事蘭道爾那得到了一把手槍

,他把電視音量調到最大,赤裸著上身,鬆垮的牛仔褲勉強掛在身上。

裝彈,上膛,跟隨著電影中歌舞的節拍,把槍舉過頭頂,左右搖擺,像是在脫口秀現場一樣,與自己交談。

-“嘿,你叫什麼名字?”

-“亞瑟。”

-“亞瑟,你真得很會跳舞。”

-“我知道。”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他看起來無比自信,就像某種神聖力量的授勳儀式。之後走火開了一槍,子彈擊中牆壁的那一刻,亞瑟既驚慌又興奮,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力量的存在。

第三支舞:

和第一支舞如出一轍,公司打算再給小丑一次機會。當天他扮演的是醫院裡的病房小丑,跳舞逗那些生病的孩子們開心。亞瑟化著和此前一樣的妝,試著再一次融入周圍。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只是意外遠比他來得更快,藏在身上的槍突然掉出來,亞瑟被開除了。他在電話亭裡用頭撞破了玻璃,臉上的小丑妝還未卸,距離垮塌,只差最後一根稻草。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第四支舞:

丟了工作的亞瑟在回去的地鐵上,遭到三名韋恩投資公司員工的毆打。憤怒在亞瑟的身體裡不祥而迅速地聚集,終於,他向這三人開了槍。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亞瑟一路狂奔逃離現場,躲進了公共廁所。他定了定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 inner peace。

在明滅的燈光下,亞瑟放逐著真正的自我,他的身體以某種詭異的伸張,扭出一支優雅而輕盈的新生之舞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步子交叉向前,肩膀聳起,雙臂在頭頂和軀幹上捲曲,Hildur Guðnadóttir(也是今年大熱劇集《切爾諾貝利》的配樂師)悲傷的絃樂響起,亞瑟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直到最後一刻,他的手臂在身體兩邊展平,那是屬於小丑的力量姿態。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亞瑟和小丑,潛伏在同一個身體裡的兩幅面孔。從這支舞后,小丑開始接管亞瑟。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第五支舞:

“三名韋恩投資公司員工被殺”,亞瑟搞了個大新聞,在哥譚市掀起新一輪的風暴,亞瑟成為那些戴小丑面具者的“英雄”。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亞瑟目睹著這一切,這是他一生中從未受到過的關注,一直忽視和拋棄他的社會終於意識到他的存在。

在那之後亞瑟也想過迴歸正常的生活,可莫瑞(羅伯特·德尼羅飾演,曾是亞瑟的偶像)在脫口秀節目裡的嘲笑和諷刺,外加得知母親身世的真相,這讓亞瑟徹底絕望。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亞瑟接受了莫瑞的邀請,準備登上他的脫口秀節目。他在浴室將頭髮染成綠色,忘情地旋轉,舞動,好似末日前的狂歡。對亞瑟來說,這意味著一種常態的終結,一次與生活徹底的決裂。

第六支舞:

第六支舞,也是整部電影的高光時刻 — 亞瑟化好妝,穿上紅色西裝,在132級的臺階跳舞。一束陽光落在亞瑟身上,他看起來是個真正的自由人。

勞倫斯·謝爾(Lawrence Sher,[小丑]的攝影)的鏡頭不動聲色地如幽靈般環繞在亞瑟的四周,各個視角不停切換,亞瑟那自信的舞步和挺拔的姿勢讓人覺得,他好像是在俯視整個哥譚。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舞蹈讓緊張而脆弱的亞瑟得以放鬆,融化,漂浮,看起來像一首田園詩。

這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亞瑟決定了,“我不僅要人們都看到我,也要知道我是誰”。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第七支舞:

後來,在直播的脫口秀節目中,亞瑟當著所有觀眾的面殺死了莫瑞。這個舉動把哥譚市推向毀滅的邊緣,被逮捕的亞瑟而後在路上被帶著小丑面具的人救了下來。

亞瑟緩緩起身,在眾人的歡呼聲和掌聲中站上了警車的前引擎蓋,他先是環顧四周,短暫地遲疑後張開了雙臂,起舞。那是他第一次,在跳舞時擁有如此之多的觀眾。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嘴角的鮮血和動盪的城市,亞瑟都不在乎。因為對於一個小丑來說,他在乎的只有兩樣東西——舞臺和觀眾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亞瑟跳完這七支舞,小丑誕生了。這就是小丑,他會一直笑著,一直跳著,直到觀眾聚集。

“只需要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會變成瘋子”,這句出自1988年漫畫作品《蝙蝠俠:致命玩笑》的金句,解釋了催生小丑的原因,也是[小丑]這部電影的靈感來源。只是在電影裡,讓亞瑟成為小丑的,不是糟糕的一天,而是糟糕的一支舞。

舞蹈賦予了亞瑟勇氣和生命,為其鋪開了一條通往小丑的道路。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在弗蘭克·米勒的漫畫《黑暗騎士歸來》中,全天候的新聞報道是故事的一個重要部分;在馬丁·斯科塞斯的電影[喜劇之王]中,社會中的名人崇拜現象是其中一個主題。

[小丑]將這二者融合,把亞瑟一步步成為小丑的行為,放大為環境異化個體的故事。但怪物的出現不是天生的,在這個過程中,混亂無序的哥譚市難辭其咎,加上對娛樂和媒介的過度依賴,使之進一步惡化。

[小丑]這部電影,其實就是為了回答亞瑟在莫瑞的脫口秀節目上提出的那個問題:“當你惹毛一個社會遺孤,然後把他當作垃圾,當作神經病,會怎麼樣呢?”答案就是,“你會自食其果”。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亞瑟在電影中從未被塑造成一個正面角色,他也不是鼓舞人心的英雄,他只是一個性格演變的研究範本,研究當人們在哥譚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做出錯誤的選擇,屈服於內心的黑暗想法時,究竟會發生什麼。

亞瑟和小丑都不是主角,哥譚市才是主角,他們只是眾多演變結果中的一種。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事實上,狂熱的哥譚市民眾所追捧的並不是亞瑟,亞瑟也不是他們心中理想化的真實自我。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僅僅只是因為亞瑟的出現,便將其視作“勝利”的代表,滿足內心卑微的渴望。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俄勒岡州大學漫畫研究系的創始人本·桑德斯教授說,“每一代人都會有自己的小丑,在過去近80年的時間裡(小丑在DC漫畫首次亮相的時間為1940年6月),每一個十年都有自己的版本”。他認為小丑的出現,是這個角色在漫畫、電視、動畫、電影甚至遊戲中的跨媒體反饋結果。

所以,在2008年希斯·萊傑的小丑之後,屬於下一個十年的小丑到底還是出現了。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如果小丑的出現不可避免,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小丑永遠只是字面意義上的“小丑”呢?

給他舞臺,給他觀眾,在他跳第一支舞時,靜靜欣賞。就這麼簡單。

從亞瑟到小丑,需要跳七支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