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清西陵泰陵是清世宗雍正皇帝及其皇后的陵墓,陵墓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占地面积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一座帝王陵。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陵墓结构】

清泰陵整个陵寝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包括门、坊、碑、亭,后半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泰陵最前面的建筑是五孔石拱桥,桥宽10.94米、长87米、拱高4.9米,主要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 。

五孔桥向北是巍峨高大的三座石碑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两座稍后分列左右,大红门是清西陵的总门户,门有三洞设东西便门各一扇。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主体建筑】

历时八年建筑的泰陵,是清西陵中规模最大的陵墓,也是清西陵陵园的核心部分。陵园前后有三座高大精美的石碑坊和一条宽十多米、长五公里的神道贯穿陵区南北。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有石兽三对、文臣一对、武臣一对。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泰陵石像生采用写意的手法,以浓重流畅的线条勾画出人物、动物的形象,再用细如绣花饿线刻,表现形态、细节、花纹,充分体现了清代石雕艺术高超的雕刻技法。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泰陵主体建筑从最南端的火焰牌楼开始,过五孔石拱桥、神路、宝鼎,然后依次排列着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大碑楼、七孔桥、望柱、石像生、龙凤门、三路三孔桥、谥号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东西班房、隆恩门、焚帛炉,东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门、二柱门、石五供、方城明楼和哑巴院、宝顶等建筑。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分陵原因】

依照中国传统葬俗,雍正的陵寝应该建在遵化县清东陵内与其父亲康熙皇帝为伴。为此他曾把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陵寝建在那里,而是在易县另开辟了陵区。对于雍正皇帝与康熙等分陵的原因,民间也是众说纷纭:一说雍正改调篡位,葬于康熙景陵旁心虚不安;二说世宗(庙号)好大喜功、杀戮成性、居功自傲,另辟陵区为突出自己。其实这种说法与史实是不相符的,那么号称历史上最勤政帝王之一的雍正,为什么要迁葬清西陵呢?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据《工科史书》记载:雍正为了废掉九风朝阳山陵址,曾传谕:“此地近依孝陵、景陵,与朕初意相合。后经精通堪舆之人再加相度,以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末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于是便派和硕怡亲王允样和两江总督高其倬为其另选陵址。二人到了易州太平峪,发现此地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合会之所,龙穴砂石无美不收,山脉水法条理详明,形势理气诸吉咸备,淘为上吉之壤。”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雍正阅览奏折后传谕:“但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且与古帝制典礼有无末合之处,著大学士九卿详悉会议,具奏。” 大学士和九卿查阅史料,列举禹、汉、唐等朝帝王远离祖先另辟陵区的事实后上奏:“今太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虽于孝陵、景陵相去数百里,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迎,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遥远。”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据此,雍正决定在易州太平峪建陵。于是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营建,历经八年后 于1737年竣工,命名为泰山陵,简称泰陵。雍正对康熙后期更治废弛、贪污横行的弊端十分憎恶,他继位后,严明法纪,严惩贪污,稳定了社会秩序,发展了生产力,呈现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为乾隆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的陵寝用泰字命名是恰当的。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墓主生平】

清世宗,名爱新觉罗·胤禛(公元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28日),康熙皇帝第四子,康熙病逝后继位,为清代入关第三任帝。雍正是一位十分复杂而矛盾的历史人物,他是勇于革新、勤于理政的杰出政治家,对康熙晚年的积弊进行改革整顿,一扫颓风,使吏治澄清、统治稳定、国库充盈、人民负担减轻。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但他毕竟是封建皇帝,有着重大过失和种种局限,因此他的继位为帝,也存在很大疑点。在功绩上:雍正首先取消了千百年来的“人丁税”,实行了有利于贫农的“摊丁入亩”,这个中国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创立军机处,推广奏折制度。明代权力集于内阁,故有权相产生。清雍正把权力进一步集中在皇帝手中,创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与各地、各部打交道,了解地方情形,传达皇帝意旨。

清西陵第一座帝王陵,毁誉参半的雍正帝泰陵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打击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据和特权,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利。此外雍正帝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政绩,如惩治贪污、解放贱民、平定罗卜藏丹津、始派驻藏大臣等为中国的统一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