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登月返回時,月球上沒有火箭發射站,人是怎麼回來的?

用戶8048474562137


月球上沒有發射站,卻有發射臺,鷹號登月艙的返回艙就是從這個發射臺上發射升空,回到在月球軌道接應的指令艙的。

這個問題是許多人不相信不承認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載人登月成功的一個理由。他們認為,人類發射航天器飛出大氣層,需要設施齊全的火箭發射基地,還要巨大的發射塔和運載火箭,而在美國載人登月的過程中,只有一個登月艙,宇航員怎麼回來呢?

因此載人登月只能是一個謊言,是這些製造謊言的老美騙子們忽略的一個大漏洞。

這些人還在登月照片中找到其他一些漏洞,如月球上沒有大氣沒有風,國旗卻在飄動;月球的天空漆黑,沒有星星。

這些人就不想想,一個小騙子也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如果一個國家級的騙局,那要動用多少專家學者進行精心地編織,豈能犯這種小兒科錯誤?

美國上世紀載人登月花費了幾百億美元,動用了幾十萬科技人員、幾百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力量,這麼多人和物去編織一個謊言,竟被幾個書沒讀幾天的人找到一堆漏洞,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其實這些人只是由於藐視科學,從不學習和掌握正規渠道的資訊,或者說選擇性失明,以典型的“民科思維”推導,才會有這種低級認知。

在如今資訊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只要稍微認真瞭解一下,就知道了NASA的載人登月任務宇航員返回是怎樣進行的。

載人登月的返回技術關鍵在於“鷹”號登月艙,它的艙體分上下兩個部分,上面部分叫上升級,下面部分叫下降級。

這個登月艙在地球重力下為14.7噸,寬4.3米最大高度約7米。

下降級主要用於登月艙脫離軌道艙下降時起作用,由著陸發動機、4個儀器艙、4條著陸腿組成。

上升級是登月艙的主體,能容納2名宇航員,下降時和返回時,宇航員都在這個艙內。上升級由宇航員座艙、返回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控制系統組成,有導航、控制、通訊、生命維持保障、電源等設施。

事實上為了節省空間降低重量,裡面連宇航員的座位也沒有設置,因此所謂“座”艙,實際上只是“站”艙,兩位宇航員在登月和返回時都是站立在裡面的。

宇航員在月球完成任務後,就將採集的月球樣本搬進上升級艙內,進入艙內,啟動發動級升空。

這時,上升級就與下降級分離了,而下降級成為上升級的發射架。這在當時是一項關鍵技術,尤其是整體斷開上下級各種連線,稍有差池就會艙毀人亡。

這個登月艙的主要數據指標引用如下:

上升級乘員: 2人成員艙容積: 6.65 m³ (235 ft³)高:3.76米直徑:4.2米最大燃料裝載量: 4,670千克艙內氣氛:100%氧氣250毫米汞柱(33 kPa)供水:2個19.3公斤(42.5磅)水罐冷卻劑: 11.3公斤(25磅)乙二醇乙酸脂/水溶液反作用力控制系統推進劑量:287公斤(633磅)反作用力控制系統推進器:16個推進器,4套,每套4個,每個提供445N推力反作用力控制系統推進劑: N2O4/UDMH(四氧化二氮/不對稱二甲肼)反作用力控制系統比衝量: 2.84 kN·s/kg上升級推進系統推進劑量:2353公斤(5187磅)
上升級推進系統推進器: 15.6kN (3,500 lbf)上升級推進劑:N2O4/航空肼50 (不對稱二甲肼/聯氨)APS pressurant: 2個2.9公斤氦氣罐,罐壓21MPa發動機比衝: 3.05 kN·s/kg推重比: 0.34 lbf/lb (3.3 N/kg)Ascent stage delta V: 2,220 m/s (7,280 ft/s)電池: 2套296 A·h銀鋅電池電源: 28V直流電, 115V 400Hz交流電
下降級高:3.2米直徑:4.2米支撐腿跨度: 9.4 m (30.8 ft)最大燃料裝載量: 10,334 kg (22,783 lb)供水: 1個151公斤水罐供電: 2套296 A·h銀鋅電池(次系統)推進劑量: 8,165 kg (18,000 lb)下降級推進系統推力: 可調範圍為45.04 kN (10,125 lbf)~4.56 kN (1025 lbf)下降級推進系統推進劑: N2O4/航空肼50 (不對稱二甲肼/聯氨)
DPS pressurant: 1個22 kg超臨界氦罐,罐壓10.72 kPa.發動機比衝: 3050 N·s/kgDescent stage delta V: 2,470 m/s (8,100 ft/s)電池: 4套400 A·h銀鋅電池

由於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且上升級滿載負荷只有4頓多,其中主要是燃料,這樣,起飛就不需要龐大的發射裝置了。

經過精準的計算,登月艙上升級精確點火,與下降級斷開,載著完成任務的宇航員回到月球軌道,與在那裡等候的指令艙對接,然後宇航員爬進指令艙,丟棄登月艙,啟動服務艙發動級,回家了。

上世紀執行載人登月的飛船是阿波羅號,飛船分為三個部分,即指令艙、服務艙、登月艙。

指令艙是宇航員們生活和工作的艙室,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是個圓錐體,高3.2米,重約6噸,直徑最大處3.9米。除了有10臺姿態控制發動機以及各種儀器設備,還有宇航員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設備。

服務艙為圓筒形,高6.7米直徑4米,重25噸,裝置有主發動機和由16臺火箭發動機組成的姿態控制系統。

登月艙安裝在指令艙前面,飛船到達月球軌道後,登月艙按計劃與指令艙分離,啟動發動機向月表降落。

兩位航天員乘登月艙登月,一位航天員在指令艙繞月飛行,等候接應登月的宇航員迴歸。

上世紀載人登月的成功,是舉世矚目的一次壯舉,是人類走向太空的一次重要嘗試,是人類走向深空的一個開端。

就是這樣,歡迎討論。

時空通訊專注於老百姓通俗的科學話題,感謝粉絲朋友們一直以來的關注支持與厚愛。


時空通訊


美國載人登月後人怎麼回來?這確實是個問題。

我們知道從地球發射火箭需要巨大的發射塔,這在地球上不是問題,然而人類登月的時候是不可能在月球表面建立火箭發射塔的,那麼美國載人登月的時候是登月的宇航員怎麼離開月球表面返回地球的呢?


上圖是當時美國登月的一幅照片,照片中似乎除了著陸器和月球車就沒有別的了,那麼回程的火箭在哪兒呢?其實問題的答案就在這個著陸器上。



我們先來看看我國的嫦娥五號概念圖吧,嫦娥五號與之前嫦娥計劃發射的幾次探月飛船不同,它的其中一項重要任務是是要從月球上獲取土壤樣本返回地球的,所以它需要脫離月球表面,也就是說它的設計是需要實現返程的,不像之前的幾艘嫦娥飛船,只要送過去順利著陸就算成功了。既然都要考慮返程,那麼它的設計與載人登月必有相同之處。


看上圖你應該就明白了,在著陸器的上面有一個發射器,這個稱為上升器,設計中正是由它帶著月球土壤樣本返回地球。上升器攜帶了足夠脫離月球引力的火箭燃料,通過噴射推進離開月面。而正如上圖看到的,在上升器點火發射階段,著陸器就作為簡易的發射支架。



根據上圖,在美國載人登月計劃裡,當阿波羅飛船到達月球環繞軌道以後,著陸器帶著上升器與軌道器和返回器分離,然後著陸器平穩降落月面。圖一的美國登月圖片中,著陸器上面就是一個上升器。當宇航員完成登月任務以後,就進入上升器,上升器以著陸器作為發射支架,點火噴射後離開月面到達環繞軌道,並與軌道上的返回器重新對接,成功對接後宇航員進入返回艙,與軌道器分離後離開月球環繞軌道返回地球。



在半個世紀以前,那時航天火箭才發明十年左右,美國就能實現載人登月實在是不可思議,但科技就是這樣,總是被少數人推動著發展,那時的美國幸有馮·布勞恩,就像我國幸有錢學森一樣。

那麼問題來了,下一個推動科技發展的人會是誰呢?


星宇飄零2099


簡單的科普,登月艙由上升級和下降級兩部分組成。下降級裝有在月面降落的逆噴射火箭、燃料以及進行月面工作的相關設備和材料。上升級就是乘員艙,還有上升推進火箭、燃料以及通信聯絡設備等。

降落時,下降級就是著陸架,上升時,下降級就是發射架。


下降時,登月艙的上升級和下降級合而為一,是一個整體,上升時,下降級包括原來所攜帶的物體就與上升級分離,永久的留在月球上,上升部分的重力明顯減小,並且月球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掙脫月球引力比掙脫地球引力容易的多,需要的推進劑自然也少的多。進入月球軌道後,與等待在月球軌道上的指令艙對接後,登月宇航員進入指令艙,登月返回艙就與指令艙分離,返回艙就成了月球的衛星。指令艙經經加速後,脫離月球軌道返回地球。


甜甜向上314159


人類在地球上發展進化了三五百萬年的時間,終於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飛出了地球,開啟了人類的太空探索時代。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前蘇聯開始了太空競賽,NASA實施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共成功了六次把12名宇航員送上月球表面。而前蘇聯之所以一直都沒有成功,就是因為缺少大推力運載火箭。而美國在二戰結束後接收了很多德國的科學家,其中就有馮·布勞恩,就著他帶領著一眾科學家設計研發了土星五號運載火箭,開啟了人類登月的美好願望。

圖:土星五號,它的目的地就在左上角

尤其是後幾次載人登月,前蘇聯還在想著送宇航員上月球,而美國已經把“代步車”都帶上了月球,這些都是大推力運載火箭的功勞。在地球上發射任何探測器都需要有發射基地並且有火箭助推攜帶,當然之前美國用航天飛機發射了探測器,後來出了幾起事故後就漸漸淡了下來。

而在月球表面上沒有發射基地,也沒有助推火箭,那麼登月的宇航員是如何返回地球的哪?

說這個問題前,我們要強調一下,在月球上發射探測器比地球上要更加的簡單。第一點原因是地球的質量要遠大於月球,是月球質量的81倍。月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為1.76km/s,這要遠小於地球上的第一宇宙速度7.9km/s。因此在月球上起飛不用那麼大的速度,其次月球上沒有大氣層接近於絕對真空,沒有空氣的摩擦,使起飛變的更簡單。

阿波羅探測器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包括登月艙、指令艙和服務艙,其中登月艙還可以分為上升級和下降級,而指令艙是停留在繞月軌道之上的,並且留守有一名宇航員。

登月艙在著陸月球表面的時候,下降級的火箭點火控制下降著月,並且最終會充當探測器的發射架,當宇航員完成任務後返回登月艙上升級,使登月艙的上升級和下降級分離,上升級點火飛離月球。

而下降級就會被拋棄在月球表面,而上升級帶著宇航員與指令艙對接,之後上升級會被拋棄,最終墜落在月球上。而指令艙待著三名宇航員開始踏上月地轉移軌道,最終回到地球,在這個過程中,服務艙會被拋離,最後只有指令艙墜落在地球上(海中)。



科學黑洞


有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只有1700km/s,無大氣,引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因此可以憑藉阿波羅飛船自身(包括服務艙、指令艙、著陸艙,著陸艙又分為下降段和上升段)返回地球。

阿波羅飛船著陸艙分為下降段和上升段,在和指令艙、服務艙一起進入環月軌道後分離,由下降段減速。

離開時上升段與下降段分離,把下降段留在月球,上升段進入環月軌道後與指令艙、服務艙對接,宇航員進入指令艙,之後拋棄上升段,由指令艙、服務艙攜帶宇航員返回地球。



阿爾馬茲


上世紀50到60年代的航空航天領域是前蘇聯的天下,第一顆人造衛星和第一個太空人再到第一個月球探測器都是前蘇聯的手筆


美國當時作為地球上的另一極,在看到蘇聯航空航天水平蒸蒸日上後心裡就憋著一口氣想要趕超蘇聯,所以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準備用技術難度更大的載人登月來徹底“擊敗”蘇聯,當時肯尼迪說“我們有信心在70年代來臨之前把我們的宇航員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

1969年7月16日早上9點32分,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在巨大的轟鳴聲中直刺蒼穹,其內是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以及柯林斯,這次的“阿波羅11號”任務將讓他們抵達月球並完成肯尼迪總統在數年前許下的諾言。



1969年7月20日已經抵達月球背面軌道的飛船開始分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駕駛“鷹號”登月艙正式與柯林斯所在的指令艙分離,開始下降軌道高度並伺機著陸到“靜海基地”,地球時間下午4時17分43秒“鷹號”著陸成功,休息一段時間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先後踏上了月球表面。

很多人對上面的登月過程都很熟悉,而且也大致都能理解過程背後的原理,唯一不是很清楚的就是宇航員們離開月球返回地球的過程


其實從月面返回地球背後也不需要什麼高科技,更不需要像在地球一樣建立高聳的發射架,因為月球本身的逃逸速度只有2.4km/
s,而且登月艙上升級只需要飛到幾百公里外的月球軌道與指令艙對接就行了,最後將三名宇航員送回地球是龐大的指令艙而不是小小的登月艙上升級。

如今美國的馬斯克和NASA都準備在未來十年再度登上月球,而且NASA還準備在月球上建立一個永久性的基地,我國嫦娥工程裡的載人登月最早可於2030年後進行,最終目的也是在月球上建立一個永久性居留研究基地,然後靜靜等待“月球大開發”。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美國就沒有登上月球。現在更能證明,以色列登月是美國的技術失敗了,印度是美國的技術失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