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的上海老人,為何偏愛到蘇州養老?

長三角區域養老一體化試點推出5個月後,蘇州首家高端養老社區“泰康之家·吳園”正式開業,在首批預定的近300戶居民中,約有三成是來自上海的老人。

富裕的上海老人,為何偏愛到蘇州養老?

  

  長三角是我國最富庶和文化積澱最深的地區,也是老齡化程度最深的地區。當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聯手應對人口老齡化也成為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共同選擇。

  

  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昇對第一財經表示,長三角是中國第一大經濟區域,也是中國版圖裡面第一大經濟體。泰康養老社區很快就能完成北上廣成都蘇州武漢“東西南北中”的全覆蓋,接下來長三角項目落成的腳步會更加快。

//

蘇州吸引上海來客

//

  11月3日開業的泰康之家·吳園是泰康保險集團在全國開業的第五家社區,也是長三角第二家。此前北京燕園、上海申園、廣州粵園、成都蜀園已經成功運營。

  

  截至2017年底,長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共4416萬,佔總戶籍人口的20.79%。其中,上海是我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戶籍老年人口已達503.28萬,佔戶籍總人口的34.4%。

  

  目前上海在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工作中,將養老服務區域合作作為一體化的重點,上海已經有部分老人到長三角地區養老和生活。

  

  為了共同應對老齡化挑戰,今年6月長三角三省一市民政部門簽訂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促進區域養老資源共享,激發養老服務市場活力,並確定江蘇蘇州、浙江嘉興等11個市、區作為開展區域養老一體化首批試點。

  

  蘇州以其便捷的交通成為很多上海老人異地養老的首選城市。在吳園首批入住的居民中,就有不少來自上海的老人。

  

  曾經擔任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的吳林老人便是其中的一位。此前吳林已在上海申園居住了三年,蘇州吳園一開業便搬了過來,成為了園裡的首批居民。吳林看中的是陽澄湖畔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庭院式的養老氛圍,加之他又是蘇州人,回到蘇州養老更有落葉歸根之感。

  

  像泰康的其他養老社區一樣,吳園的主要客戶群以“三高”老人為主,即高級知識分子、高級管理人員以及高級幹部(高知、高管和高幹),以及其他專業資深人士。

  

  作為高淨值人士的代表,這些“三高”老人對於養老呈現出更為樂觀和開放的態度,他們普遍期望高質量的老年生活,對於子女不過多依賴和寄予過多期望,異地養老對於他們來說,並沒有很大的心理障礙。

富裕的上海老人,為何偏愛到蘇州養老?

泰康之家·吳園

  吳園所在的蘇州工業園區對於養老機構的入駐持有開放和支持的態度。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夏芳在11月3日的全國智慧醫養論壇暨泰康之家·吳園養老新生活啟航儀式上表示,蘇州市正在不斷加大財政對老齡化的支持力度,要構建高端市場化養老、中端保障性養老以及社區居家養老為主體的多層次養老體系。

  

  夏芳還表示,生物醫藥產業和高新制造業都是蘇州工業園區的主導產業,未來將通過產業發展來為養老業提供更好的支持。比如研發成功的新藥以及新的醫療器械,可以優先適用於養老社區;人工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等產品也可以在養老社區有場景化的應用。

  

  不僅僅是蘇州,越來越多的長三角城市正在“謀劃”引入高端醫養社區。泰康保險集團副總裁兼泰康健投首席執行官劉挺軍表示,泰康已經基本上完成了長三角的佈局,泰康在城市佈局上取得優勢的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希望引入真正的城市高端配套和產業,而不僅僅是一個房地產的項目。

  

  泰康在長三角區域積極投資發展醫養實體,目前已形成“大型醫養社區及配套康復醫院、醫教研一體化綜合醫院、口腔專科連鎖、紀念園”的立體化佈局。養老社區方面,泰康在長三角5個重點城市落子,包括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合肥。其中上海泰康之家·申園已於2016年開業,杭州大清谷、寧波甬園、合肥徽園也將於明後年投入運營。

富裕的上海老人,為何偏愛到蘇州養老?

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東昇

//

科技創新助力養老革命

//

  與吳林同批入住吳園的,還有著名錶演藝術家、《紅色娘子軍》的主演祝希娟。祝希娟說,看病難、掛號難是老年人面臨的最大難題,她選擇養老機構最看重的便是醫養結合的質量和便利性。

  

  泰康之家是國內最早踐行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所有開業以及規劃中的養老社區都會配套建設一家康復醫院,形成"急救——慢病管理——康復"的三重防線,為社區老人提供全方位、持續性的醫療健康服務。泰康吳園康復醫院預計將於2020年開業並投入使用。

  

  智慧醫養是吳園的一大特色。在吳園,泰康之家智慧醫養團隊利用人工智能及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研發並打造面向長者、社區等的全方位綜合服務管理平臺,通過數據化、智能化的方式實現健康管理和安全保護。

  

  劉挺軍對第一財經表示,在醫養服務中引入科技,主要是基於成本的考慮,目的要通過不斷的創新讓養老成本越來越低、性價比越來越高。

  

  因為養老服務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工成本,一般會佔到50%~60%,從老人的消費來說,醫療和健康消費是他們的重要支出,通過科技創新可以降低機構養老成本以及老人醫療方面的成本,從而實現更為高效的醫養結合模式。

  

  “並不是要用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科技把對老人的服務都替代掉,而是要提高簡單重複勞動的工作效率,把成本釋放出來,讓更多的管家、護理師、醫生有更多的時間為老人提供更加深度的、個性化的服務,把養老服務最後一公里的溫度提升起來。”劉挺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