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中国市场“活得太难”的汽车品牌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军工企业开始转型,面向民用市场推出产品。彼时的长安集团看中了汽车这一潜力巨大的行业,通过技术转让的方式,长安获得了第二代铃木Carry 的生产权。1993年,在第一批合资浪潮的推动下,铃木远渡重洋,与长安成立了合资公司“长安铃木”。铃木,由此成为了中国车市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到如今趋冷的见证者。


那些在中国市场“活得太难”的汽车品牌

铃木carry后来不止由长安一家生产


长安铃木投产的第一款车型便是1988年在日本本土停产的第二代奥拓。即便在今天,当年奥拓的价格听起来也并不便宜,要71000元,但却是那个年代最便宜的家用轿车,奥拓开启了中国家庭的汽车生活,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同时走上了快车道。随后,长安铃木国产了羚羊,奠定了铃木“皮实耐用”的用户口碑。

重庆人的生活也因为奥拓的出现发生了改变,由于早期重庆使用奥拓作为出租车,直至今日,重庆人仍然习惯将出租车称呼为“拓拓儿”。

2009年之前,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一帆风顺,2005年推出的雨燕和2006年推出的SX4都获得了不错的销量。变数发生在2009年,这一年,铃木与大众合作,意欲“优势互补”,最后因为意见不合纠缠不清,严重影响了铃木新车型的研发和投放。彼时,中国车市SUV逐渐异军突起,但长安铃木的主力产品依旧是轿车,铃木就这样错过了中国车市的黄金时代。即便随后引进了超级维特拉,但进口车的身份让它的价格毫无优势。


那些在中国市场“活得太难”的汽车品牌

方方正正的奥拓后来成为了一代人的家轿记忆


在2011年取得全年22万辆的销量巅峰后,长安铃木的销量就走上了下坡路,2016年总销量只有11.5万辆,2017年下滑到8.6万量……2018年,铃木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与其长痛,不如短痛。

相比铃木的正式道别,菲亚特的离开就有些悄无声息了。2016年广汽菲亚特销量仅为7618辆,2017年跌至2273辆;2018年前四个月,广汽菲亚特只卖出去了90辆车,如今的广汽菲亚特,恐怕是名存实亡。


那些在中国市场“活得太难”的汽车品牌

入华8年,两款车型,菲亚特真是一点都不着急


菲亚特并不是第一次退出中国市场。2007年,菲亚特从南京菲亚特退出,离开了中国市场,十多年后的今天,广汽菲亚特面临着同样的命运。从2010年成立,到2018年中国车市入冬,广汽菲亚特在华只引进了菲翔和致悦两款车型,单枪匹马的战斗,注定要败北。

即便后来菲亚特投产了菲越,也只是道奇酷威的换标版本,在SUV市场一片红海的中国车市,如同大海中丢入的一颗小石子,没能引起丝毫波澜。有品牌无产品,菲亚特在中国市场的失败早就埋下了伏笔。


那些在中国市场“活得太难”的汽车品牌

南京菲亚特“物质文化遗产”——派力奥


如果说铃木和菲亚特在中国市场的折戟是因为产品的缺失,那么福特和别克的困境完全是咎由自取。2017年,福特在华全年销量小幅下跌6%,接近120万辆,2018年,福特在华全年销量仅75万多辆,同比大跌36.9%,其中以长安福特下滑最甚,全年销量仅41.7万辆,同比之下几近腰斩。

福特在华遭遇滑铁卢,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操之过急,在中国消费者对三缸发动机并不买账的情况下,福特在自家销量主力车型福克斯上强行搭载三缸发动机,引起消费者抵触;二是质量危机,从翼虎断轴到锐界断轴,虽然只是个别批次的车辆存在该缺陷,但福特并未及时处理并挽回品牌形象,最终在消费者心里留下了根深蒂固的负面印象;三是更新缓慢,福特在华产品线更新近几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翼虎与锐界迟迟没有换代,新推出的领界也没有引起市场的兴趣。


那些在中国市场“活得太难”的汽车品牌

福克斯搭载三缸发动机可能是福特至今最错误的决定


别克面临着与福特相似的问题,在英朗如日中天的时候,别克对其进行了换代,将原来的四缸发动机替换成了三缸发动机,英朗自此跌落神坛。相比之下,大众与丰田就要谨慎得多,朗逸与卡罗拉即便搭载小排量发动机,依旧保持了四缸的发动机结构,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不同于铃木,福特与别克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更高,如今就像握着一枝玫瑰,被刺扎得生疼也舍不得放手。如果福特与别克还想在中国市场生存,重新使用四缸发动机、推出新车型或者对已有车型进行大换代,都是值得一试的办法。“昨日种种,皆成今我”,这句话不管对如今销量萎靡的品牌还是逆势上扬的品牌来说,都很适用。


那些在中国市场“活得太难”的汽车品牌

经历一波史无前例的优惠,英朗销量回暖(数据来自搜狐汽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