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米是好米,純不純潔還要看土地。”一句關於有機農業的玩笑,道出產業鏈各個環節的嚴苛與關聯。有機農品,“純潔性”為大。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有機農業

“種地不讓使化肥、用農藥,豈不是退回到了刀耕火種的年代。”有機農業發展伊始,一些人有這樣的疑慮。

正因為有機農業不允許使用化學合成肥料、農藥、生長劑和基因工程技術,才使其在帶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同時,給人們提供了一種健康、環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所有有機產品,必須經官方認證後才能貼上有機標籤。

認證機構對生產、加工、標識與銷售、管理體系的每個環節層層把關,逐項對標打分,差1分就是不及格。

2015年10月,洋縣被國家認監委授予全國首批“國家有機產品示範區”。目前,全縣已發展有機生產企業31個。

除“朱䴉”外,“有機農業”已經成為洋縣另外一張名片。洋縣的有機農業發展之路,對其他縣是“機不可失”還是“機不可求”?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為了“純潔性”,土地也要“轉正”

“江壩的蘿蔔苦坨的蒜,槐樹關的紅薯幹又面。”這是在洋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語。

說來也怪,種植同樣的品種,槐樹關的紅薯在口感上總是更勝一籌。紅薯種植是槐樹關的主導產業,年紅薯總產量佔到全縣的6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洋縣槐樹關紅薯登榜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槐樹關鎮周灣村是紅薯種植專業村,坡地集中連片,周邊是灌木林形成的自然隔離帶。常紅柱選擇在這裡建有機紅薯生產基地正是看中了這幾點。

常紅柱是洋縣康原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近年來,他們公司“人氣很旺”。自從公司推出“農企協作”模式後,每年都有農戶主動找上門來請求合作。

目前已有協議農戶1226戶,有機紅薯基地2520畝,有機稻穀基地1596畝。常紅柱說,做有機農業不同於常規農業,有機產品從種子發育開始的全過程,都要進行嚴格的有機標準認證。

縣有機辦認證科肖向東告訴我們,為了保證有機產品的“純潔性”,土地要經過2到3年的轉換期才能成為有機基地。

在轉換期間,需按有機標準的要求建立有效的管理體系,生產出的產品是“有機轉換產品”。

待土地“轉正”後,產品才有資格被貼上“有機碼”,成為有機產品。

對農戶來說,這無疑是將簡單的農耕生產更加複雜化。但這並不影響農戶要與公司抱團發展的決心。

實行“農企協作”模式後,公司為協議農戶建立了管護檔案。幼苗、籽種、有機肥料,由公司統一配發。種什麼、怎麼種,公司的技術團隊會進行指導培訓。

光服務好還不足以吸引人,關鍵是有利可圖。凡是和公司簽訂協議的農戶,所有的幼苗、籽種和有機肥料都由公司免費提供。

在洋縣,實行“農企協作”的企業不在少數。農作物收回家,公司就會派人來收購,價格比市場價只高不低。

為了讓農戶更加放心,企業與鎮村兩級簽訂收購價格保護協議。

市場價高於保護價時,農戶可以自由銷售;市場價低於保護價時,企業按照保護價兜底收購。消除了農戶銷售無路的後顧之憂。

康原公司副總王亮說,“訂單種植”未必“照單全收”。去年,龍亭鎮平溪溝村一個村民與企業合作種植的稻穀,就因質量不達標被拒絕收購。

企業不是“慈善家”,他們最大化讓利給農戶,為的是做出更高品質的產品。

周灣村村民張太樹,今年60歲,兒子在外務工,他和老伴兒靠著7畝多土地生活,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4年前,張太樹與康原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今年,他的3畝紅薯地已經“轉正”,豐收在望。

“怎麼施肥、如何除草,都不用我們操心,技術員會上門指導。種地成了穩賺不賠的買賣,每畝紅薯政府還給500元的產業補貼。”張太樹邊說著邊盤算著,光紅薯一年收入就有4000多元,去年就脫了貧。

像張太樹這樣的貧困戶,周灣村還有63戶。在農企合作、政府幫扶下都陸續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為了“純潔性”,生產線也要“專用”

走進草壩村朱䴉湖果業專業合作社,一間間生產加工廠房整齊排開。院子裡高聳的“龐然大物”是今年新購置的稻穀烘乾設備。

草壩村地處朱䴉保護核心區,村後是4000畝的有機梨園,村前是1200畝的有機水稻油菜基地。

十年前,草壩村在全縣率先成立合作社,並註冊了自己的商標。

對於村支書劉煜華來說,打造有機農業和生態旅遊示範村是他奮鬥的目標。

走進廠房,機器聲轟鳴。乾淨整潔的稻米加工生產線上,幾個身穿藍色工服的工人正在機器前忙碌著。

劉煜華告訴我們,這是一條專門加工有機稻米的生產線。為了保證有機產品的純淨,避免加工過程中受到常規產品的汙染,一口鍋就不能做兩種飯。

一些環節不能完全分離,常規的加工程序做完後,要經過多次清洗、晾乾,再進行有機產品的加工生產。這種平行生產有嚴格的控制規定。

“苛刻”的生產條件,在帶來優質產品的同時對專業人才的要求也有所升級。

2017年年底,縣委縣政府在草壩村成立了有機產業專家工作站,聘請了中國科學院劉彥隨院士和他的團隊。如今,為專家工作站新建的辦公樓已經落地建成。

有了有機專家做後盾,劉煜華對發展有機農業更加充滿信心。

與有機專家相比,閆樹信可是釀造業的行家裡手。洋縣大咸德擁有百年傳統釀造技術,在與現代科技的碰撞中,總經理閆樹信依然潛心古法釀造。

他說,幾十年前,沒有化肥、農藥和食品添加劑,釀造出的產品和有機產品如出一轍。如今要做有機產品就是要回歸本真。

在後院的發釀醋車間內,一排排釀造池有序排列。牆上張貼的《有機產品和常規產品平行生產控制規程》格外醒目。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車間內瀰漫著穀物發酵後的醇香。在三個長方形的有機米醅發酵池裡,有機穀物醅正在和微生物發生著微妙的反應。

釀造池的外面是滅菌室。閆樹信指著最右邊的裝置告訴我們,這個小型的設備就是專門給有機醋滅菌用的,儲存罐也有專門的裝置。

他說,這麼做不僅是有機生產標準的要求,也是他們對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公司大門右側的產品展廳裡,有機產品擺放在門口最醒目的位置。每一件有機產品的最小包裝上都貼著綠色的“有機碼”。

用手機掃一掃上面的二維碼,就會出現一串由17位數字組成的唯一編碼。

消費者可以通過編碼,在中國食品農產品認證信息系統上查詢到其相對應的有機產品信息,保證了有機產品的可追溯性。

“有機碼”是由認證機構進行認證後按數額製作發放的。肖向東說,有存在違規使用禁用物質、超範圍使用國家有機認證標誌等的企業將被撤銷認證證書,1至5年內不得再次申請認證。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為了“純潔性”,價格也要“平民”

陰雨數月,今日終於放晴。周家灣村的一個院落里人聲鼎沸,這裡舉行著一位老人入土為安前的最後一場儀式。宴席安排的是獨具洋縣特色的土席。

鄰家的兩位年輕媳婦一大早就開始在地裡忙活。割藤、挖紅薯、抹掉泥、放進籃子,一串動作一氣呵成。紅薯是洋縣土席上必不可少的食材。

再過幾日,這片有機紅薯就會被協議企業收購走,卻被老人的喪宴搶了先。

“變身”有機後的紅薯、大米,會經常走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可是,並不是所有的有機產品都和他們一樣幸運。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朱䴉梨園景區入口 來源:洋縣人民政府網

在朱䴉梨園景區,那片春天嬌豔欲滴的牡丹園,這個季節只剩下了光禿禿的枝幹。

仔細觀察,枝幹上已經結滿芽苞,蓄力待發準備在來年春天煥發新的生命。

這片牡丹園佔地6000畝,張朝霞將這片園子視如自家養的閨女。從2015年平整土地開始,她就把所有積蓄和精力都“奉獻”給了牡丹園。

張朝霞是漢中華瑞牡丹生物科技公司負責人。她告訴我們,這油牡丹渾身上下都是寶。花朵可以做成全花茶,根莖是中藥丹皮,花籽可加工成食用油。

目前,牡丹園已經通過了轉換期,花籽和花朵都完成了有機認證。

每年三四月,牡丹園裡爭相鬥豔,前來觀賞的遊客絡繹不絕。對於張朝霞來說,她更期待的是明年夏天。

“公司的牡丹油加工廠正在建設當中,預計明年五一就能投產。養在深閨的女兒就要出嫁了。”張朝霞激動地說。

牡丹油營養全面豐富,在剛興起時,賣到3000多元1斤,現在市場上品質好的牡丹油大多都在1000多元1斤。

張朝霞說,她們的目標就是保證品質的同時降低成本,讓普通老百姓也能買得起牡丹油。

類似於牡丹油這種“養在深閨人不知”的產品不在少數。在做好有機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同時,也要避免讓普通老百姓看到價格望而卻步。

縣有機辦主任杜立民說,2018年全縣有機認證總產量3.56萬噸,實現產值10.68億元,佔全縣農業總產值21%。

有機農業在洋縣發展勢頭很好,加強技術培訓、提高有機產品的知曉率和認可度是今後仍需要努力的方向。

今年,周寶軍就吃了這技術不精的虧。2016年,他在龍亭鎮鎮江村種植了2000餘畝有機獼猴桃,苦心經營三年,今年頭年掛果,收穫頗豐。

有機獼猴桃一成熟,優質的口感就贏得了許多消費者的歡心。可前段時間,周寶軍卻一直愁眉不展,茶飯不思。

他本想著把它們貯存到年底價格緊俏了再出售。誰知就在這貯存環節出了岔子,上萬斤獼猴桃在冷庫裡被凍壞了。

難過之餘,周寶軍四處“取經”,爭取早日補齊技術的短板。為了讓洋縣人能吃上自家的有機獼猴桃,他可是下了不少功夫。

洋縣為了打響手上這張“有機牌”,縣委縣政府更是傾盡全力。

位於縣城東側,總投資21.8億元的有機產業園區建設已接近尾聲,建成後將形成功能齊全的有機產品加工集群。目前,園區累計招引有機加工企業入園13戶,5戶已建成投產。

“2019年上半年入園企業實現產值39996萬元,銷售收入30889萬元,稅收639萬元,實現利潤1547萬元。”洋縣副縣長李天剛說,園區建成後,將成為加速有機農業發展的要素。

本刊記者 盧陽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