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大別山下,舉水河畔,新洲、紅安和麻城“雞鳴三地”之處,有一所百姓喜愛的鄉村學校。它就是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社區教育學校。

近幾年來,鳳凰鎮社區教育學校遵循“傳承紅色基因,構建學習型社會,助推全域旅遊,服務鄉村振興”方略,探索農村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的新路徑。

2019年暑期,學校成功開設“鳳凰貓頭鞋工坊”,吸引眾多農村婦女來此學習,助力精準脫貧;此外學校還積極開展“鳳凰革命戰鬥史展覽館”的建設工作,再現英烈光輝形象,弘揚革命精神。學校先後獲評“武漢市規範化達標學校”、“武漢市社區教育基地”、“湖北省成人教育示範學校”、“全國成人培訓先進學校”。2019年度榮獲國家“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湖北省僅3所學校獲此殊榮。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指尖經濟”助脫貧

貓頭鞋是中國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用手工納的鞋底,配上各種圖案的鞋幫,前面繡上“貓頭”樣的前臉,做給一兩歲小孩穿的一種布鞋。

鳳凰貓頭鞋製作工藝複雜,全由一針一線縫製而成。鞋底不是最複雜的工序,關鍵是鞋面,要把鞋面做成一隻活潑可愛的貓頭,不僅需要色彩搭配和諧,而且取材要恰到好處,貓嘴、貓鼻、貓眼、貓耳朵都得用不同顏色的布料,奼紫嫣紅而不譁眾取寵,就連貓鬍子也得從羊兒身上扯下一撮白毛,然後再用彩色線進行刺繡,一般用白線做眼睛,黑線做眼珠,黃線繡成大鼻子,嘴和鬍子用紅漆線,再用最能顯色的綢布做貓耳朵。

做成鞋後,形象逼真,又纖巧精緻,每雙貓頭鞋就是一件精美的民間藝術品。

2019年暑假,在社區教育學校全體教職工的努力下,經過多方挖掘、蒐集,並邀請朱金蓮和劉金明等優秀民間藝人現場教學,“鳳凰貓頭鞋工坊”應運而生。

鳳凰貓頭鞋現在的傳承人劉金明,今年39歲,拜師於榮獲新洲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朱氏貓頭鞋製作技藝項目的朱金蓮,自幼喜歡手工繡藝,10歲開始學做貓頭布鞋,至今已有29年的做鞋歷史。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走進“鳳凰貓頭鞋工坊”,不到10平方米的空間,只見三五個當地農村婦女正在聽著劉金明老師的講解,一針一線,認真勁兒十足。

作坊雖小,卻擁有著“貓頭鞋傳說”、“貓頭鞋製作流程”、“貓頭鞋鑑賞”、“一針一線見證貓頭鞋文化”等專欄,其中成型的展品39雙,半成品16套,鞋幫樣12種,剪刀、絲線、鞋墊等所需材料應有盡有。

“先用白布畫個圓圈,然後用筆勾勒、再用剪刀裁剪,眼睛要做大……”劉金明一邊一針一線的勾勒著,一邊不停地認真講解著。

曾幾何時,這些被民間婦女手工藝人一針一線繡出的精美貓頭鞋只能獨自欣賞,如何把“指尖技藝”變為“指尖經濟”,讓婦女的巧手繡出五彩腰包,更好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鳳凰鎮社區教育學校的心願。

“以前從來沒想過,一針一線能變成添補家用的手藝,現在越幹越有勁兒。”正在參加學習的民間藝人石翠芬,在參加貓頭鞋作坊的培訓後,不但刺繡技藝得到提高,還找到了繡品的銷路。現在,每天坐在家裡繡花也能掙錢了。

“目前,貓頭鞋網店已經開起來了,武漢國際展銷會、新洲區全民終生學習等活動都有我們的身影,銷量也不錯。”

朱金蓮告訴記者,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同時,還能有收入,現在,100多名留守婦女成為製鞋巧手,30戶精準扶貧戶,如期脫貧。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指尖技藝”永傳承

“做純手工貓頭鞋費時費力,很多人不願意做,更不願意學,為了不讓這門手藝失傳,學校創辦了工作坊,只要有人願意學,我就會一直教下去,讓‘指尖技藝’永傳承。”劉金明拿著手裡的貓頭鞋,堅定地說道。

據說剛學會走路的孩子都要穿貓頭鞋,而且要一連穿破三雙為圓滿,護佑孩子健康成長。為此,鳳凰鎮社區教育學校積極申報區級“非遺”。2015年12月,鳳凰貓頭鞋成功申報了新洲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在舉水河兩岸迅速傳開。

“做鞋子要有耐心、細心、能靜心,她的每一件作品都傾盡了心血,是熬了無數個日日夜夜一針一一線縫出來的”,當朱金蓮談論到劉金明時,她看劉金明的眼神,滿滿的都是讚美,“她現在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因為有她這個徒弟,我感到很自豪。”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在朱金蓮和劉金明兩位民間藝人的帶動下,鳳凰鎮越來越多的農村婦女開始加入這個大家庭,一起為傳承貓頭鞋這項“非遺”文化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依靠鳳凰貓頭鞋工坊的優勢,鳳凰鎮社區教育學校申報了市級和國家級“2019年優秀成人繼續教育院校(培訓機構)”。

申報至市級時,經過評委嚴格的視頻、文字材料和實力上的篩選,最後,以學校多方發掘傳統技藝,組織藝人朱金蓮、劉金明,傳承貓頭鞋製作工藝,成功申報區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朱氏貓頭鞋”獲評“武漢禮品”,2019年鳳凰鎮代表武漢市參加國家級評選,榮獲國家級優秀培訓機構。

正是建立了工坊,優秀培訓機構才會達到國家級水準!從而鳳凰貓頭鞋也從新洲區走向武漢市,而今在全國佔有一席之地!

此外,學校老師還編寫了《古代兒童服飾款式》《漢服款式》等校本教材,方便當地農村婦女進一步瞭解中國古代服飾的文化內涵,豐富他們的知識儲備,也便後人能瞭解更多的民間刺繡文化,讓傳統文化繼續傳承。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紅色教育”顯光輝

貓頭鞋只是鳳凰鎮社區教育學校傳承非遺文化的一個縮影,為充分挖掘地方特色,促進學校特色教育發展,讓傳統文化在鳳凰鎮這片革命熱土上遍地開花,鳳凰社區教育學校創建了“鳳凰革命戰鬥史展館”,讓學生和大眾既能感受非遺文化,又能體驗“紅色課堂”,感受“紅色教育”。

“鳳凰社區學校的紅色文化教育,激發了老區人民建設美好家鄉的熱情!”原武漢市市委常委、警備區政委徐宗元稱讚說。鳳凰鎮是一片紅色土地,這裡是黃麻起義的發源地之一。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為了傳承紅色基因,振興老區人民精神,學校創辦“鳳凰革命戰鬥史展覽館”,編纂“紅色鳳凰”叢書。

鳳凰社區教育學校於2018年在董興譜、董萬華將軍故里、原郭崗小學創辦了鳳凰革命史展覽館。展館佔地面積4200平方米,分“鳳凰烽火”、“英烈忠魂”、“開國功臣”三個部分,主要展示了老一輩革命家、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的董必武播火鳳凰地區,派遣共產黨員、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宣傳員程鵬萬來到鳳凰地區建立和發展黨組織,點燃鳳凰烽火的崢嶸歲月,以及紀念在鳳凰這塊紅色土地上埋葬的英烈們白骨忠魂和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建設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革命戰士的豐功偉績。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照亮現實,也照亮未來。革命戰鬥史展館濃縮了一段血雨腥風的歷史,是青少年學習鳳凰革命史和傳承紅色文化的基地,是當代學校傳承紅色文化的“紅色課堂”,也是廣大群眾緬懷英烈、弘揚英烈精神、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的場地!

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的名產——貓頭鞋

“成人教育點靚人生風景,鳳凰展翅助力鄉村振興。”鳳凰鎮社區教育學校,秉承“傳統優秀民俗文化,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助力鳳凰精準脫貧”為宗旨,守初心、擔使命,濃墨重彩譜寫農村成人教育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